大荔有一怪,燒餅半個賣


大荔有一怪,燒餅半個賣

“大荔有一怪,燒餅半個賣。”這是流傳在關中東部的一句俗話。這半個賣的燒餅,狀如新月、顏色金黃、空心飽滿、酥香可口、所以,人稱月牙燒餅。

說起月牙燒餅的起源,在當地流行著好多美麗的傳說:

大荔有一怪,燒餅半個賣

有的說,過去大荔西門外通往長安大道的一座小橋旁有兩間茅草棚,棚內住著相依為命的母子二人。雙目失明、70多歲母親,兒子30多歲了,鄉親們還叫著他兒時的小名斌娃。他們一家辛苦了十多年,斌娃還是娶不起媳婦。斌娃從小就學了打燒餅的手藝,打的燒餅又圓、又酥、又香、又甜。斌娃的手藝好,待人也和氣,生意蠻紅火的。

大荔有一怪,燒餅半個賣

有一年,滿天遍野黑壓壓地飛來一群群蝗蟲。瞬間,禾苗被吞食的只剩下光稈稈。蝗蟲一過,又遇大旱,土地乾的裂了口。飢餓的人們食光了樹葉、樹皮後,只好扶老攜幼,背井離鄉。

大荔有一怪,燒餅半個賣

這天,母子二人正在草棚裡做著生意。大路那頭走來一群討飯的人,人群中有一位兩鬢雪白的老婦肩挎討飯籃,手拄打狗棍,有氣無力地慢慢走著。好長工夫,才走到斌娃家的草棚前,她一坐到石凳上就上氣不接下氣地喘個不停,過了一會兒竟昏倒在地上。斌娃趕忙放下手中的活計,端來一碗開水慢慢餵給老婦人。喝下了半碗水,老婦人乾癟的嘴唇嚅動了幾下。斌娃忙從烤爐中拿出一個又軟又香的燒餅,一掰兩半,一塊一塊地送進老婦人口中。那老婦人慢慢地吃完這個燒餅後,連個謝的字都沒有說,挎起討飯籠,拄著柺棍就走了。

大荔有一怪,燒餅半個賣

一連半個月,那老婦人天天來,斌娃就天天送給她兩個燒餅。

八月十五這天,老婦人又來了,斌娃照例雙手捧出一個剛出爐的燒餅。這回,那老婦人沒接燒餅,反而遞給斌娃一錠明閃閃、黃燦燦的金元寶。斌娃從沒見過這東西,一下傻了眼,不知該怎麼辦。這位從沒開過口的老婦人說:“這是給你的,頂我吃過的燒餅錢。”斌娃連搖頭帶擺手地說:“大娘,吃幾個燒餅算個啥?這東西我不能收。”就這樣,推來讓去。在屋裡的斌娃媽聽見了,她說:“斌娃,我給你說過多少次了,待人要和氣,不要和客人爭吵,吃個饃,有錢給,沒錢讓客人走,誰沒個七災八難的。”

大荔有一怪,燒餅半個賣

斌娃說:“媽,是那位常來的大娘要給咱一顆金元寶!”“噢,是這樣,她和咱一樣窮,更不能收。”斌娃媽的話剛一落點,斌娃只覺得嘩啦一閃,老婦人已不知去向,面前卻站著一位娥眉橫翠的少婦。她揮起塵拂在斌娃媽眼前一掃,斌娃媽頓時只覺眼前光明。幾十年不見的小橋流水,草菴垂柳盡在眼前,高興地喊到:“斌娃,斌娃,媽看見東西了!”

大荔有一怪,燒餅半個賣

這時候,案板上一聲刀響,把斌娃母子二人同時驚住,那少婦手持斌娃常用的那把菜刀,對準剛出爐的一個燒餅中間一切,霎時香氣四溢,茅屋生輝。少婦繡帶飄拂,直上九天。

人們說,被嫦娥切開的半拉燒餅形狀,是她留給斌娃母子的金元寶。從此,斌娃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他也娶上了媳婦,一家三口,仍以打燒餅為業。月牙燒餅的名聲一下在東府各地傳開。

又有傳說,在很早以前,同州城裡有一個賣餅的小夥子,名叫王維誠,為人勤勞善良,自幼喪母,跟父親賣燒餅,不久父親去世,他一人賣餅,艱難度日。一日,月宮裡的嫦娥變作一窮苦老太婆來到維誠爐前。維誠見老人飢餓可憐,忙扶她坐下,烤了軟乎乎的熱餅送給她吃。數日後,老人把烙月牙燒餅的技藝教給了他。他的生意越做越紅火,月牙燒餅也流傳至今。”

這些美好的傳說,既是對好吃又好看的月牙燒餅的讚美,更是對勤勞善良的普通百姓的讚美。

其實,月牙燒餅是由秦漢時期的“爐餅”演變而成的。尤其是西漢年間,由於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口增加,作為京城的長安需要從其他地區調進大量的糧食等物資。古稱同州的大荔縣,地處黃河與渭河的交匯處,是漕運的咽喉地。為了解決河工與駐軍的吃飯問題,廚師們創制了這種利於攜帶、便於食用的“爐餅”,世代相傳至今。

《大荔縣誌》記載:“月牙燒餅,是由於人們食用水盆羊肉的需要而漸次形成的。過去吃羊肉時,以燒餅為主食。早先的燒餅是圓形,要夾肉,還需把燒餅掰成兩半,既參差不齊,又不方便。在生活實踐中,人們逐漸意識到,與其把燒餅掰成兩半吃,還不如製作時,將燒餅切成兩半,既方便也美觀,燒餅就由圓形改為半圓形。因其狀如月牙,故名月牙燒餅。”

大荔月牙燒餅原料為麵粉、精鹽、鹼面、芝麻、小茴香,菜籽油,經和麵、製坯、烙烤三道工序而成。特點外皮焦脆,內瓤酥鬆空軟,好看也好吃。表皮黃亮焦脆,內瓢鬆軟,有點甜。雖說只一指頭多厚薄,卻有若干層層,油油香香的。雖說那裡邊是空的,卻能夾肉、夾雞蛋、還能夾各種蔬菜。外邊卻沾著不少的芝麻。熱吃涼吃均可。

難怪人們讚揚大荔月牙燒餅說:“走南京到北京,同州府裡好燒餅。熱吃脆冷吃酥,芝麻粒粒油層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