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關於投資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常識:投資有風險。所以很多人認為不投資就沒有風險。工資直接打入銀行帳戶,轉為定期存款,省時省心,沒有虧損的風險,還能獲得利息。表面看來資金很安全,實際上真的沒有風險嗎?

1/ 通貨膨脹侵蝕財富

持有“不投資就沒風險”這種想法和觀念的人只是看到了表面的現象,缺乏對社會經濟深刻的認識。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不投資往往也會有較大風險。

現在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物價不斷上漲的速度遠大於工資上漲的速度,衣食住行的各種開支相比過去也大幅度提升,這使得我們手中的人民幣不斷貶值。

你今天擁有10萬元的現金,那麼10年以後呢,這10萬元相當於現在的多少?要保持當前的消費能力,你的收入水平必須能抵擋通貨膨脹。否則,儘管眼前看似資金充裕,在將來很有可能不夠用。這樣的風險難道不值得關注嗎?


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我們來算一筆賬,假設每年物價上漲4%,以現在的100元為例:

5年後,實際消費能力相當於現在的81.5元

10年後,相當於現在的66.4元

20年後,相當於現在的44.2元

30年後,相當於現在的29.4元


由此可見,30年後的100元只能買到相當於現在30元能買到的東西。

換句話說,20年前的100元可以買多少東西,現在可以買到多少,那麼20年以後呢,又可以買到多少?因此,投資有風險,而不投資所存在的“隱性風險”也是很可怕的。


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2/ 錢存到銀行就安全嗎?NO!

抵禦通貨膨脹的影響,你不能把錢只存在銀行,因為儲蓄的功用只是杯水車薪,以儲蓄存款的方式持有現金,只是典型的低風險低收益的選擇。把錢存銀行從短期來看,其風險很小甚至是沒有風險。從長期來看,儲蓄存款不僅收益很低,而且風險也在加大。

那麼,到底存一筆一年期定期會虧多少錢?對此,分析師算了一筆賬,假設存款10萬元,而全年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在2.3%左右,這裡大致可以把它看做通脹率為2.3%。

按照國有大行的存款利率來計算:一年期存款利率1.75%,10萬元存款到期本息合計為101750元,根據現金價值,以2.3%的通脹率對到期本息進行折現,101750÷1.023等於99462.37。

即一年後的101750元僅相當於現在的99462.37元,也就是說,在銀行存10萬元一年期定期,到期實際上是淨虧537.63元。


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3/ 資產配置!分散風險+提高收益

可能有人會說,身邊有朋友投資虧了,所以自己也不敢做投資了。其實,我們個人在進行投資時,一些不成熟的投資理念與習慣,是導致投資失敗的重要原因。要麼太過於注重本金的安全性,而忽略了資金的預期收益,以至於資金的實際收益無法抵禦購買力下行和通脹風險。要麼太過於看重投資收益,而忽略了資金的安全性,過高地估計個人對於風險及流動性的承受能力。

“全球資產配置之父”加里·布林森說過:

“做投資決策,最重要的是要著眼於市場,確定好投資類別。從長遠看,大約90%的投資收益都是來自於成功的資產配置。”



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資產配置之所以是合理且有效的,是因為不同的投資工具,具備不同的收益性、風險性、流動性;且不同的投資工具之間,還具備不同的相關性。不同投資工具在各經濟週期中的表現不同,如果個人投資者根據自己的財務狀況、風險承受能力及其他相關因素,進行多元化的資產配置,那在每一個市場階段,都會有相應的資產表現更加良好,來彌補其他資產表現不佳的情況,從而,降低整體投資組合收益的波動性,平滑投資過程中的整體風險。

對於各類資產的週期性表現特徵,市場已給予我們很多次教育。我們簡單回顧一下,2008年的債券市場行情,2009年上半年的股市行情,2009年下半年的房市行情,2010年、2011年的大宗商品行情,2012年、2013年的現金類資產行情,直到2014年、2015年的股票市場行情,2016年的P2P與私募股權...

江山總是輪流坐,但遺憾的是,沒有人能夠準確的預期經濟週期與市場週期,並在各類資產之間進行準確的時機切換。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只有通過資產配置,才可以在實際中把握各類市場的投資機會。


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總之,資產配置具有如下特徵:

① 平滑了投資過程中的風險表現;

② 有利於取得長期回報;

③ 在過程當中能夠滿足流動性需求。


一般來說,資產配置達到3年以上,就能體現投資價值,獲取合理的投資回報。而沒有做資產配置,即使是某一領域最專業的機構,也不能逃離這個領域的系統性風險。隨著中國利率市場化的推動,定價樞紐不斷與國際接軌,無風險利率下調是大概率事件,在不到2%的無風險利率水平下,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投資者唯有做好資產配置,才是投資良藥。

家庭資產配置的選擇、歷年通脹、利率及穩定收益產品、黃金的表現情況

關於家庭資產的配置,首先來看以下一組網上整理的數據:


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而在中國家庭的金融類資產中,大概配置如下:


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在美國的家庭資產配置中,金融類資產大概佔比60%,在金融類資產中,銀行儲蓄僅佔約4%,大部分是持有股票、基金、債券和其他託管類資產。當然,這歸根於美國有著發達完善的金融體系。說到底,家庭資產的配置無非就是為了資產的保值增值,為了跑贏其他人,跑贏通脹,跑贏GDP,甚至跑贏過去10年年平均增長超過15%的貨幣供應M2。

我們大概可以這麼想:跑贏M2,你的財富大概沒有被稀釋;跑贏GDP,你相當於跑贏了一半以上的人;跑贏通脹(CPI),你的生活質素不會逐年降低。所以,跑贏通脹是最基本的要求。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2016年實際GDP同比增長6.7%,往後GDP增長率預計會逐步下行。而CPI的數據如下:

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從1980年到2016年,受90年代中惡性通脹的影響,中國的通脹率平均每年約5%;而過去10年,年平均通脹率為2.72%。上圖在警示我們,如果惡性通脹再現,我們該如何應對?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銀行定期存款、債券、債基、黃金的表現:

1、銀行儲蓄存款:從下圖可以看出,自1979年以來,一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加權平均年化收益與CPI平均值基本一致,但獲取這個累計收益的代價是放棄資金流動性。而過去10年的平均利率約為2.76%,基本於CPI持平(算出這個結論後,我們有點疑惑,難道說銀行定期存款是可以抗通脹的?但隨後又想想,你要在1979年把你的資產全部放進去定存,然後30多年一分不取,才能抗通脹,可這根本做不到嘛)。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佈數據,2016年的CPI值是2%,現時的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是1.5%,雖然長期看會迴歸,但目前是跑輸通脹的。

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2、債券:下圖分別是上證國債、上證企債指數圖。上證國債以2003年1月3日為基點,累計淨值為160.86,年化收益約3.7%;上證企債以2003年6月13日為基點,累計淨值為209.45,年化收益約5.5%。國債基本可以看作是剛性兌付,所以收益率較低;企債自2015年“天威債”違約以來,剛性兌付已被打破,預計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企債違約事件發生。

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如果家庭資產要配置債券,剛性兌付的國債或債券基金是比較好的選擇,但債基的收益千差萬別,要認真比較,不要只看當年收益,要看成立以來的歷史表現,尤其是要仔細對比混合債基在牛熊市中的表現,近一兩年新成立沒有歷史業績參考的堅決排除在外。以下是成立時間最長(大部分10年以上)的前30只債基年化收益分佈圖(根據天天基金網提供的累計淨值計算)。可以看出,大部分債基的年化收益在4-6%之間,最高的年化收益8.15%,最低的2.8%,均值為5.36%。

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下圖是過去(截至2017年1月26日)債券型基金的收益分佈情況(數據來源:天天基金網,剔除成立時間不夠一年的基金),571個債券型基金中,回報率差別極大,最好的回報為12.79%,最差的竟然虧損17.45%,均值在1.68%,看來過去一年債基的表現並不好。2017年是企債風險的大年,債基的表現可能會更差,若要回避債券類資產風險,可選擇配置風險更低的貨幣型基金。

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3、讓我們再來看看大家公認的保值抗通脹品種——黃金的表現(下圖):

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1975年1月國際黃金價格為175美元/盎司,2017年1月黃金平均價格為1200美元/盎司,42年的時間,年化收益是4.7%,長期來看,遇到惡性通脹時期,也未必一定可以跑贏通脹。如果將時間再拉長一些,收益表現可能會更差。當然,由於黃金是以美元計價的,基於美元長時間以來的堅挺,相對於配置人民幣資產來看,長期配置黃金可以對沖人民幣貶值的風險。綜合

目前各國黃金開採的成本大概在1000-1200美元/盎司之間,這可以作為判斷黃金價格的一個錨,不過跌破開採成本也不是沒可能的事。

第三部分:無法迴避的房地產

在當下討論房價是要冒很大錯判風險的,很多磚家的臉過去十幾年一直被打得啪啪響,對於大部分中國家庭堅信的“宇宙第一配置”,我們需要把分析的時間週期拉得足夠長一些,因為房地產走完一個週期一般要20年(為什麼說20年,下來會有分析)。下面,我們看一下投資房產的長期回報率是怎樣的,會不會是我們印象中的“一房在手、一輩無憂”?我們還是以數據來說話,由於中國房地產市場化的時間不長,到現在還沒有走完一個週期,所以我們先看美國的情況:

下圖是1890-2013年美國房地產價格的統計數據(數據來源:美國勞動力統計局,威斯康辛大學),在過去的123年裡,房地產上漲的年份有95年(佔77%),下跌的年份有28年(佔23%),所以說房價大多數時候是上漲的說法是正確的。那麼它到底漲多快呢?同樣過去的123年,美國CPI通脹率平均每年為2.82%,房價平均每年增長3.07%,比CPI高0.25個百分點,所以說房子抗通脹的說法也是正確的,但作為投資產品,年化回報率卻低得可憐。但話說回來,這裡只是統計房價上漲的收益,如果算上每年房租的收益,應該會大很多,房租收入甚至佔了投資收益的大頭,這也從側面證明了

租金才是房子的核心價值所在。所以說,長期投資房產,千萬不要忽視租售比(下面會提到),即使是住宅。

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如果你覺得老美的數據不靠譜,那麼對比一下我們自己的數據(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請看下圖。從1999-2015年,北京房價上漲4.7倍,平均每年漲幅10.3%;上海房價上漲6.9倍,平均每年漲幅12.9%;從2002-2015年,廣州房價上漲3.5倍,平均每年漲幅10%,深圳房價上漲6.4倍,平均每年漲幅15.5%。

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如果你不相信官方粉飾過的統計數據,那我們再看看中原統計的北上廣深的二手房成交價格數據(數據來源:中原數據,指數統計以2004年5月為基期,基期指數為100點):截至2016年12月,北京價格指數為851,上漲8.5倍,年均漲幅18%;上海為599,上漲5.9倍,年均漲幅14.5%;廣州為633,上漲6.3倍,年均漲幅15.3%;深圳為793,上漲7.9倍,年均漲幅17.2%。經對比,中原數據統計出來的漲幅要明顯高於官方統計的數據,但考慮到官方數據起始年份是1999年,中原的起始年份是2004年,而房價真正快速上漲是在2004年之後,所以統計出來的年均漲幅結果不同也是正常的。

總的來說,我國自1998年房改以來,北上廣深等核心城市的房價持續上漲,年均漲幅大約在12-15%之間,也就是說,如果你在1998年開始配置房產,年化回報率在12-15%之間,但這是核心一線城市的回報率,如果全國平均或其他城市,回報率會低得多,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去統計。而且,過去的20年是我國房地產市場高速發展的20年,如果20年算一個週期的話,那房地產也大概要走完這個上漲週期了。

為了不打臉,我們不去判斷房價未來幾年的走向,因為國家政策、政府幹預會影響短期價格的波動。我們只分析房價目前所處的階段,主要從三個方面分析:一是週期,二是租售比;三是人口和城鎮化。

1、關於週期:我們來看下面的出生人口數曲線圖(數據來源網上),中國經歷過兩個人口出生高峰,也就是嬰兒潮,一個是1962-1972年,一個是1980-1990年,如果按照20-40歲是購房主力的說法,20年剛好一個輪迴,房地產的一個大週期很可能就是約20年左右,1998年的房改,剛好是第一個嬰兒潮26-36歲的時候,這個時候實行房改,正好因應了這代人大量剛性的購房需求,房地產市場開啟了黃金的20年。第一個10年(1998-2007年),是第一個嬰兒潮為主力的10年,第二個10年(2008-2017年),則是第二個嬰兒潮為主力的10年。當然,現實中的房地產行業週期不一定會這麼精確,會受到國家政策的調整、政府的干預而變長或縮短,但我認為房地產作為一個商品,最終影響其價格的一定是供需關係的變化。或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目前我國房地產估計很可能大概率正處於本輪上漲週期的末端。

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2、關於租售比:簡單來說,租售比就是房子每月租金與房子總價格的一個比值。為什麼要談租售比呢,因為房子作為一個商品,就應該有它的價值,要麼自住,要麼投資,用來投資時,每月的租金回報就是它的長期價值。

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任何商品的價格都會圍繞它的價值上下波動,房子也一樣。

按照國際上比較流行的觀點,租售比的合理範圍一般在1:200 至1:300,即每年的租金回報率大概在1*12/200=6% 到 1*12/300=4%之間,從世界各地的房價歷史走勢來看,當租售比低於合理範圍時,長期來看最終會迴歸,要麼租金上漲,要麼房價下跌,反之亦然。

我們來看一下看世界主要城市的售租比(數據來源:美國數據來自北美購房網,日本東京、香港數據來自網上整理,中國主要城市的數據來自中國房地產報),這裡要說明一下的是,美國房價自2006年泡沫下跌後,2009年正處於那波下跌後的第一個谷底,售租比回到平均15的水平,用租金回報率來算的話,相當於6.7%,部分城市隨後價格反彈,到2013年的時候,舊金山、洛杉磯、紐約的房價已經比較高了,租金回報率降到了2.85%左右。

2015年,日本東京、香港的租金回報率分別在6.25%和5%左右。而中國的幾大城市中,除了廣州、成都外,北上深廈的售租比都在50%以上,深圳最高,達到61%。

按租金回報率來算分別是:深圳1.64%,廈門1.67%,北京1.92%,上海1.98%,廣州2.58,成都3.61%。對比世界各大主要城市,就可以看出我們一線城市房價所處的位置了。按照目前我國一線城市的售租比情況來看,很多國家城市的房價在極端上漲的時候都沒有達到這個高度,理性告訴我們,售租比最終都會迴歸的,要麼租金上漲,要麼房價下跌,而租金上漲需要國民收入的大幅提升。

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3、大部分人津津樂道的房價上漲根基——人口流入和城鎮化:先說城鎮化,我國1949年建國的時候城鎮化率是10.64%,2016年的城鎮化率是57.35%。的確,過去幾十年城鎮化率的大幅提升,大量無產人員從農村湧進城市尤其是一線城市,給房價的上漲帶來很大的需求支撐。但歷史數據告訴我們,房價與城鎮化率並非必然的正相關關係,在城鎮化率持續提高的過程中,房價會出現大幅的波動,因此並不是說只要在快速城鎮化,房價就不會跌。

我們來看看美國的數據:過去123年以來,美國的房價出現過兩次較大幅度的下跌,一次是在1929-1933年的大蕭條時代,一次是在2006-2011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平均跌幅都在30%以上,一線城市跌幅更大。對應來說,1929-1933年美國的城鎮化率大約在50%左右,剛好處於中國目前的情況,而美國現在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80%以上。所以說,用城鎮化來判斷房價走勢並不準確。

接下來看看人口情況,以下是北京、上海2001年以來的年末常住人口增長率(廣州、深圳數據暫無找到)。可以看出,2010年是北京、上海人口流入增長的轉折點,隨後人口流入速度明顯放慢,2015年上海常住人口甚至出現負增長,而同年北京、上海的房價卻出現了暴漲。所以說,大城市人口持續流入支撐房價上漲的說法也是不成立的。

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分析到這裡,我們大概也清楚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房價所處的階段了。最後,我們回到房子作為商品最基本的供需裡,大家都清楚,我國民眾房子自有率是比較高的,很多家庭還不止一套,住房尤其是新房空置率也很高,空置率的準確數據只有天知道,但只要晚上去各大城市主要樓盤看一看亮燈情況,就能猜出一二。這些空置的住房基本是用來投資的,對於投資的房產,最終要尋求投資收益,當房價漲幅放慢或者預期要下跌時,這部分房子就會爭先恐後大量地流入二級市場,增加供應,特別是第一個嬰兒潮人群步入老年化(60歲)後,大概在2022年。

可以確定的是,長期來看,這次的上漲週期是一定要走完的,售租比是一定要回歸合理的,價值只會遲到,永遠不會缺席,我們現在應該思考的是房子作為家庭配置資產未來的收益率會怎樣變化。本部分一開始就提到,自1998年實施房改以來,配置一線城市房產的年化回報率大概在12-15%之間,而接下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個收益率恐怕是要大幅下降的,經歷幾個週期更替後,最後的平均收益率理論上應該回到接近通脹的水平上。

所以,我們要清晰知道,假如現在配置房產的話,從風險收益的角度來看,並不划算,前面等待我們的是什麼,也許是長達幾十年的漫漫熊途。

第四部分:淺談“萬惡”的股市

炒股一直以來被看作是“賭博、不務正業”的代名詞,當然,如果重點在“炒”,那也真沒說錯。在這裡,我們先拋開偏見,將股票作為一項家庭長期投資的權益類資產來看待,看看會有什麼不同。同樣,時間拉得足夠長一些,我們還是看圖說話,對比一下美國三大指數(道瓊斯工業指數、標普500、納斯達克指數)、日經指數、香港恆生指數以及我們大A股上證指數的長期走勢和投資收益率(統計數據來源:Wind):

道瓊斯指數(DJI30)(1896-2017):從1896年算起,道瓊斯指數的年均漲幅是5.3%,如果從1932年大蕭條的最低點投資算起,年平均漲幅是7.65%。如果從1973-1974年石油危機最低點投資算起,年平均漲幅是8.8%。可以看出,正所謂危中有機,每一次大的經濟危機所造成的市場恐慌,都是股票市場買入的良機,當然,我們不可能猜到市場的底在哪裡,但什麼情況能夠買入,下面會進行分析。

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標普500(1927-2017):從1927年算起,標普指數的年均漲幅是5.6%,和1896年以來道瓊斯指數的年均漲幅差不多。

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納斯達克指數(1971-2017):從1971年算起,納斯達克指數的年均漲幅是9.4%,因為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都是新技術產業,而過去的幾十年,是新技術產業發展最快的年代,所以納指的年均漲幅會高很多,這也從側面證明了股市的確是經濟的晴雨表;如果從1971年開始算,到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納指的第一次山頂位,年均漲幅高達14.5%。

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日經指數(1970-2017):從1970年算起,日經指數的年均漲幅只有4.6%,這主要受1990年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後長達20年的經濟衰退所拖累。如果計算1970-1990年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20年,日經指數的年均漲幅高達15%。

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香港恆生指數(1964-2017):

從1964年算起,恆生指數的年均漲幅為12.6%,這和過去幾十年香港經濟的高速發展密不可分。當然,隨著內地城市的崛起,香港的地位已經不同以前,未來恆生指數的年均漲幅大概率是要下降的。

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上證指數(SH000001)(1990-2017):從1990年開設股市以來,上證指數雖然經歷過90年代的大起大落,2008年金融危機跌幅高達72.8%,2015年暴力去槓桿幾近腰斬,但依然取得

年均漲幅14.3%的好成績,很意外吧!至於未來上證的走勢會怎樣,那就要看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了。

這才是理財的最大風險


經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股票作為權益類產品的投資,長期來看,跑贏通脹絕對沒問題,甚至可以跑贏其他大多數資產,就算對於過去黃金20年年化回報在12-15%的房地產來說,股市也略勝一籌。

為什麼呢,因為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長期投資股市會讓你享受到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紅利收益,但有個前提,你得相信這個國家會欣欣向榮。不過,如果你在股市的高位買入,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雖然隨著經濟增長,最後基本都會解套,但你的年化收益率就會變得很低很低。所以,永遠不要在遠離價值的任何高位買入任何資產。

一句話結尾:資本市場就像鐘擺,總是不斷地從高估走向低估,然後由低估再運行到高估,週而復始、循環反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