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和“八体”是啥?不懂,千万不要说自己会写书法

文‖王呈祥

字言六书,书分八体,六书则可溯至轩辕,八体却归始皇嬴政。今天是《书谱》的第十五讲,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过庭讲述“六书”和“八体”:不了解“六书”和“八体”,你还敢说会写书法?

“六书”和“八体”是啥?不懂,千万不要说自己会写书法

《书谱》:「加以糜蠹(du)不传,搜秘将尽,偶逢缄赏,时亦罕窥,优劣纷纭,殆难覼(luo)缕。」大意是说:“历代很多书法作品自然糜烂或被虫蛀,以至于毁坏或是失传,虽然有部分存世,但几乎都被人搜罗将尽。偶然有一次机会鉴赏,也只是一览而过,况且优劣混杂,很难有条不紊的鉴别。”

古人书法作品,为什么难以鉴别?

有生活常识的小伙伴都知道,书法是写在纸上的,时间久了纸会发黄、墨脱落,若存放于潮湿的空间里会腐烂,后期会生虫。在造纸技术和保存条件不好的古代,其实书法作品更难以保存。因此,鉴别好坏就成了大难题。

“六书”和“八体”是啥?不懂,千万不要说自己会写书法

《书谱》: 「其有显闻当代,遗迹见存,无俟抑扬,自标先后。」很明显,孙过庭这是在说古代靠真实水平扬名的书法家,活着的时候就很有名气,至今还存世的作品,无需他人点评,好坏一看便知。

有些书法家的作品,为何一眼就知好坏?

“共性”一词最能解释。王羲之的书法之好乃公认,我们都在学习,自然产生很多技法“共性”。比如,在书法展览上,欣赏某位书家的作品时,情不禁自的会说该作品出自某某名帖、源于某某名碑、取法某某名家,这就是共性的力量。反之,若没有这些共性,必然不是好作品。因此,一眼便知好坏。

“六书”和“八体”是啥?不懂,千万不要说自己会写书法

下面,孙过庭开始论述汉字和字体了,从源头让我们了解中国书法文化。

《书谱》:「且六文之作,肇自轩辕;八体之兴,始于嬴政。」大意是说:”关于六书的始作,可以上溯到轩辕时代;八体的兴起,自然源于秦始皇嬴政。“

何为六书?就是六种造字方法;一 象形、 二指事、 三形声、 四会意、 五转注、 六假借。对于六书,我仅知道前四个用于造字,后连个是字的使用,在这就不卖弄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网上自行查询。

“六书”和“八体”是啥?不懂,千万不要说自己会写书法

何为八体?

就是秦时的八种字体;一大篆、二小篆、三刻符、四虫书、五摹印、六署书、七左书和八隶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命李斯整合其他字体创造了小篆,因而小篆也成了当时的官方文字。(下图为鸟虫篆)

“六书”和“八体”是啥?不懂,千万不要说自己会写书法

有人说隶书源于汉代,其实这是不准确的,隶书在秦已经初步形成,只能说到了汉代得到了完善和广泛使用。到了今天,我们熟知的则是后来“新五体”:一篆书、二隶书、三楷书、四行书和五草书。(下图为秦朝隶书)

“六书”和“八体”是啥?不懂,千万不要说自己会写书法

《书谱》:「其来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妍质悬隔。既非所习,又亦略诸。」大意是说:“由来已很久远,这些文与字在历史上运用广泛,已起过重大作用。因为古今时代不同,质朴的古文和妍美的今体相差悬殊,且已不再沿用,也就略去不说。”

《书谱》:「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瑞于当年。巧涉丹青,工亏翰墨,异夫楷式,非所详焉。」

大意是说:“还有依据龙、蛇、云、露和龟、鹤、花、草等类物状创出来的字体,只是简单描摹物象形态,或写当时的祥瑞,虽然笔画巧妙,但缺作书技能、又非书法规范,也就不详细论述了。”

最后这两段话很好理解,就是说与时俱进革新发展后,过去的古文已经不再实用。其实,这与书法在今天的存在是一样的,电脑打印机代替了手写,因而书法也成了艺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