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天下的秦军也不敢正面硬刚的三位大将

自从秦惠文王慧眼识才,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使大秦逐渐成为天下第一强国。秦军也磨练成是当时最强大的铁军,可以轻松横扫六国。

秦昭襄王亲政后,文以范雎为相,武以白起为帅,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正式东出扫平天下。关东六国虽然不断丧权失地,但先后涌现出了三位大将,狙击秦军,迟滞了秦军东出的步伐,令秦军闻之胆寒,不敢正面硬刚,只能背地里搞小动作来瓦解对手。现在我们就细说这三位令秦军头疼的大将。

横扫天下的秦军也不敢正面硬刚的三位大将

信平君·廉颇:中山苦陉(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镇)人,勇猛果敢,知难而忍耻,尤擅长防守战。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国上党,上党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上党地区发生了系列战争。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赵军在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阻击秦军。当时,秦军几次打败赵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东南部部分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廉颇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 秦国看速胜不行,正面硬刚不过,便使反间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免廉颇,启用赵括为将。赵括到任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并撤换了许多军官。秦国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于长平,坑杀赵兵四十余万。如果秦国不在背后搞小动作,廉颇坚守长平,长平之战的胜负未可知,天下的走势说不定会改变。

横扫天下的秦军也不敢正面硬刚的三位大将

信陵君·魏无忌: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秦赵长平之战后,赵国四十多万兵士被秦国坑杀,国力急剧下滑。公元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魏安釐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魏无忌窃符救赵,击杀晋鄙,接管晋鄙的军队,开赴前线抗击秦军,解了邯郸之围,保住了赵国。魏无忌在赵国居住了十几年,恢复了元气的秦国乘着魏无忌在赵国,日夜不停地进攻魏国。安釐王焦虑不安,派使者去请魏无忌回国,安釐王任命魏无忌为上将军,统帅魏国军队。 公元前247年,魏无忌派使者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得知魏无忌担任了上将军,都纷纷派兵救魏。魏无忌率领五国联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秦国将领蒙骜战败逃走。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再出关。秦王忌惮魏无忌,因此派人持万金到魏国离间安釐王和魏无忌的关系,同时派人到魏国境内假装祝贺魏无忌登上王位。魏安釐王猜忌魏无忌,夺了他的兵权,五国攻秦计划失败。从此魏国失去最后支撑的顶梁柱,十八年后,魏国被灭。魏无忌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从亡国的边缘挽救了赵国和魏国,使秦国东出的计划差点成为泡影。如果秦国正面硬刚,大秦统一天下的时间估计要后延好多年。

横扫天下的秦军也不敢正面硬刚的三位大将

武安君·李牧: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赵国名将、军事家,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廉颇奔魏,赵奢、蔺相如已死,李牧成为朝中唯一可以依赖的重臣。公元前233年,秦国大将桓齮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然后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赵王迁从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李牧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桓齮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李牧将计就计,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大破秦军,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军入侵,秦军兵分两路攻赵,一部兵力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击,袭扰赵都邯郸;秦王亲自率主力由上党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企图拊邯郸之背,将赵国拦腰截断。大军进到番吾(现河北省平山县南),遇到李牧率军抗击,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李牧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他部署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自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军猛攻,大败秦军。李牧旋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秦南路军知北路军已被击退后,料难获胜,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邯郸解围。公元前229年,赵国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禀告秦王,再行反间故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不加调查证实,捕杀李牧,废弃司马尚,并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领兵。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王翦乘势急攻,大败赵军,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聚。再烂的牌,在李牧手里都能化腐朽为神奇,出其不意的给敌人致命一击,连战神白起都讨不到便宜。如果李牧不死,邯郸城或许还能坚挺好多年。

横扫天下的秦军也不敢正面硬刚的三位大将

廉颇、魏无忌、李牧,让天下无敌的秦军吃尽了苦头,正面硬刚频频失利,不得不采用离间计这等小动作来战胜对手。假使没有中计,他们三个还在统军抗秦,或许天下的历史真的就能被改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