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要知道,學校教育摧毀一個學生有多簡單


爸爸媽媽要知道,學校教育摧毀一個學生有多簡單


作為學校教育來說,要摧毀一個孩子當然十分容易。學過教育學的讀者都應該知道所謂的羅森塔爾效應,又被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所有的學校教師,所有獲得了教師資格證的教師或準教師,都必須知道這個教育心理學效應。

簡單概述下羅森塔爾效應,其要義是教師的期望(注意只是期望,不是區別對待)就足以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羅森塔爾效應最初的實驗是在美國的小學課堂上做的,美國教師對於尊重每一個孩子是有著共識的,而且美國的整個教育體制都支持尊重每一個孩子,所以美國的小學教師不會對學生區別對待,他們只是被心理學家誤導,以為一些孩子具有潛力,而另一些孩子資質平平,事實上這兩組孩子是匹配後隨機分組,是同質的。因此,僅僅因為教師對兩組孩子期望不同,小學齡的孩子就能敏感地感知到教師對自己的期望,因而影響到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並最終反映在學業成績的差異上。

爸爸媽媽要知道,學校教育摧毀一個學生有多簡單

羅森塔爾效應之所以又叫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就是教師的期望能夠影響到學生的學業成績,本質上是教育中的期望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一個角色,他愛上自己雕刻的一個木質人偶,因此那個人偶就活過來了。用直白的話來表達,教師相信學生怎樣,學生就更可能怎樣。

既然僅僅教師對學生的期待就足以影響到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那麼教師公開表達的言行和區別對待,事實上就足以摧毀一個學生。中國有太多孩子從小學開始就被學校教育、被教師給摧毀了。

這裡說的摧毀,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學業的興趣,二是積極自尊。

先說對學業興趣的摧毀。由於每個孩子發育發展的不均衡,又由於每個孩子智力優勢的多元化,這同時也意味著大多數孩子在學齡初期並沒有準備好適應學校教育,而中國普遍的小學教育教師都喜歡和習慣用學業分數來評價學生,考高分的是“好”學生,考低分的是“差”生。怎麼辦?差生就需要補課,甚至只要不是好學生都需要補課。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學齡初期的孩子,大約6~9歲的年齡,是他們終其一生適應學校教育,培養學習興趣,養成學習習慣的關鍵敏感期。只要在這個年齡階段,能夠促使學生將“快樂”與學業,把勤奮感與成就感聯繫起來,那麼就能激勵和培養出他們對學業的興趣。

僅僅因為考試分數的多寡,就被教師評價為需要補課的差生,這種以學業成績作為簡單粗暴評價學生的最重要甚至唯一指標,無疑是損害大多數學生對學業的興趣,從學齡初期就將“痛苦”與學業聯繫起來,將勤奮感與失落感聯繫起來,這樣最自然的結果就是摧毀掉大多數學生對學業的興趣。

爸爸媽媽要知道,學校教育摧毀一個學生有多簡單

從一個簡單的數據就足以看出摧毀掉學生對學業興趣有多嚴重。作為高校教師,我10年來給11個班的心理學專業學生授課,近500名學生中,保持了好奇心和反映出在學業上主動探索的學生不超過5名,1%而已。即使是在北京大學,新生中明顯厭學的比例超過30%。

往小了說,中國年輕人高中畢業後還保持學習興趣的鳳毛麟角,往大了說,中國之所以在經濟騰飛幾十年後科研(以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人數來衡量)和創新(以原創高精尖核心技術數量來衡量)上都乏善可陳,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從學齡初期開始,我們的小學教師就普遍地摧毀了大多數學生對學業的興趣。

接下來再說對積極自尊的摧毀。從心理學角度自尊是對自己本質上是好是壞的主觀評價,是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小學高年級,大約9~12歲,四五六年級,是一個孩子自尊發展的關鍵敏感期。

前面講到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這可以視為學生自尊的一部分,他相不相信自己能勝任具體的某項學業任務,這就是生活中所說的自信。學業的發展不僅包括考試的成績,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內部動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和自我滿足。中國學校教育過於倚重考試成績,而且是以教條記憶為重點的考試成績,削弱和抑制的就是學生對學習的內部動機,使他們無法在課業學習過程中建立起自主性和自我滿足,其實質是損害他們在學業中的積極自尊。相對來說,建立在考試分數(以及相關的名次、考取的高一階學校檔次)的自尊更像是一種自我膨脹的自戀,是不穩定和脆弱的。

造成的結果呢?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現象就足以說明。自1980年代開始,中國最優秀的學生紛紛被選派到美歐大學繼續深造,並且其中佼佼者大比例留在歐美大學和世界知名的研究機構,以至於北大、清華一度被戲稱為“留美預科班”。可是中國學生儘管聰明、勤奮,但卻同時退縮、不自信,以至於三十多年後,中國學者在各學科學術上鮮有創造性貢獻者,其比例遠遠低於應有的水準。

學校教育對學生積極自尊對摧毀還不僅僅體現在學業方面,中國學校教育,中國學校的教師,長期熱衷於對學生嚴加管束,須臾也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成長,特別是中學教育和中學教師,對青春期的學生成長和發展嚴防死守,嚴格約束在狹隘的應付考試(中考、高考)方面,限制甚至抑制本來應該重點發展的人格和社會性方面。這樣造成的後果之一就是普遍的積極自尊受損,使學生成年後的社會適應和發展能力被嚴重削弱。

事實上,中國人普遍的退縮、不自信;或者稍有成績就膨脹、自戀,這與中國的學校教育普遍地摧毀了學生的積極自尊脫不了干係。這麼說吧,中國社會普遍的“巨嬰”其實就是被學校教育(還包括配合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摧毀學生積極自尊結出的累累碩果。

爸爸媽媽要知道,學校教育摧毀一個學生有多簡單

至於徹底摧毀一個學生,從每年高考前後,中考前後,總有選擇自殺的學生案例就可見一斑。不過,具體的任何一起案例或許都與學校教育以及教師的不妥對待有關,但同時又交織或許更為重要的其他因素,如原生家庭,很難一概而論。

新課改是新一輪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新課改的目的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新課改教育研究院】主要職能:學生髮展中心、教師成長中心、家長交流中心、測評中心、考試中心等。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新課改教育研究院】承接全國各地中小學學校、政府關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及落實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