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洩露用戶隱私成為打擊不同價值觀的手段

想跟大家再重申一下我對於隱私洩露這個事情的看法和態度

實際上隱私從用戶到企業再到第三方這個過程其實是由兩個階段構成的:

1,從用戶到企業。

2,從企業到第三方用戶/媒體/機構。

對於第一部分,即企業收集用戶隱私的過程,企業應盡到明確提前告知義務,並獲得用戶同意以後方可收集,以用於提升服務品質等用途。

對於第二部分,除非得到用戶的明確授權,否則這是無論如何都不允許做的。

你會發現現在有一些人無論是出於概念理解不清或故意洗地等動機,將用戶隱私洩露和國家政策/技術發展背景進行混淆偷換概念,在我看來,這屬於要麼蠢要麼壞。

第一,國家對於電動車位置、行程路線的監控是為了防止企業騙取補貼以及進行行業發展研究等的目的。既不是針對用戶本人,也更不會把具體某位用戶的信息洩露給第三方。很簡單,一來這是國家級行為,而非企業級行為,只不過企業是間接替國家獲取這些信息而已,這些信息不屬於企業可以擅自有針對性利用的工具拿來洩露給第三方。二來我們也信任國家,相信國家不會更沒有必要做出有針對性地傷害用戶的行為。所以不要拿國家政策背書,國家政策不揹你企業單方面針對性傷害用戶行為的鍋。

第二,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是在當前這個信息化的時代,我們的用戶隱私不可能只保留在自己手裡,特別是當使用一些互聯網產品時,難免留下痕跡。但這並不是企業洩露用戶隱私的藉口:因為就算第一階段從用戶到企業是無法避免的,那第二階段從企業到第三方應該是你企業能夠做到也必須做到的吧?這與信息化技術時代背景沒有任何必然關聯吧?

更可怕的是,企業在將用戶隱私洩露給第三方這個行為背後的動機到底是什麼?如果因為無意的、非針對性的、或者哪怕是技術層面失控,那至少我們還一定程度可以認為這家企業只是失職而沒有惡意。

但是,如果一家企業刻意通過價值觀層面的篩選,有針對性地把那些不認同企業價值觀的用戶篩選出來,然後把這些信息專門洩露給具有攻擊性的第三方作為傷害這些用戶的手段,那這個事情就太細思極恐也太過分了,真的是突破道德良知的底線。

所以有些人之前問我說你用騰訊的社交軟件、每天開車裡也有攝像頭的特斯拉,為什麼你不擔心這些企業洩露隱私?你38號是不是雙標?

並不是我雙標,而是因為這些企業並非價值觀驅動,人家不會強迫你在認同人家價值觀的前提下才去使用人家的產品,不會質問你“如果你不認同我們的價值觀為什麼要買我們的產品?”,不會因為你不認同人家的價值觀就把你的信息洩露給其它擁護這家企業價值觀的用戶和媒體並對你進行瘋狂的攻擊傷害、人身威脅、扣帽子潑髒水、斷章取義、顛倒黑白、造謠抹黑等等。

所以最可怕的不是隱私洩露本身,而是隱私洩露居然成為了一家企業用來打擊不同價值觀的手段,而這一切在一年前就已經被我預言了出來,只不過在一年之後才真相大白。

當洩露用戶隱私成為打擊不同價值觀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