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头牛到2个亿,这个贫困乡简直开了挂


从1头牛到2个亿,这个贫困乡简直开了挂


“这个饲料你要把它搅匀,各种东西的配比你要按比例来呢。”

“这些何消你说!你一天天忙出忙进,这些牛还不都是我一个人喂呢是!”

从1头牛到2个亿,这个贫困乡简直开了挂

10月23日上午,记者请北朝南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雷俊和妻子郭桂兰配合拍摄,在日常的场景中进行一段简单的交流,没想到雷俊一开口就“演砸了”。

当着那么多人被妻子郭桂兰怼,雷俊一边尴尬地挠挠头,一边冲着妻子笑了笑。

看着辛劳的妻子,雷俊的眼睛里满是温柔的歉意:“如果不是我有这个媳妇,我根本就不可能再有时间和精力去带领其他人致富!”雷俊转身和记者说。


从1头牛到2个亿,这个贫困乡简直开了挂

雷俊是弥渡县德苴乡新和村委会北朝南自然村党支部书记,也是谋发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最多的时候他家同时圈养着100多头牛,喂牛、打扫圈舍几乎都是妻子郭桂兰一个人在干,虽然一直对妻子心存愧疚,但是雷俊的身后是村里89户肉牛养殖户,他们更需要他。


从1头牛到2个亿,这个贫困乡简直开了挂

北朝南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穷到村里的小伙子想说个媳妇都很困难,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回来。山高地远、土地贫瘠、缺水缺电,村民耪田种地,一年收入只有几千元,有的村民家连吃饭都成问题,贫穷困顿是雷俊他们最惨痛的集体记忆。

“我很小的时候,就立志一定要带领周围的人一起富裕,真的,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自己给自己发过誓。”雷俊认真地说。

一头牛和一个致富梦

雷俊初中毕业后就留在家里耪田养猪,有一年猪价暴跌,跌到拿一头小猪崽和人家换两瓶啤酒,都没有人要,这一年他亏了7、8万。一个偶然的机会,自己的哥哥请雷俊开车到外地帮忙拉牛,雷俊就顺带买了一头牛回来,在本地一转手就赚了450块,这个小小的“甜头”让他开了窍,后来他就买了12头牛犊回来养,养了几个月就赚了两万多。当时种一季烤烟也就一、两万,肉牛养殖让他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从1头牛到2个亿,这个贫困乡简直开了挂

2014年,已经当选村干部的雷俊在村党总支的一次会议上提出:要依靠党组织,发展肉牛养殖。当时有人提出顾虑:买一头猪崽和买一头牛犊,投入的成本是不一样的。买头牛犊随随便便也要数千元,要是养死了、或是牛价下跌这损失可不是一般人家能承受的。

雷俊拿自家养牛的经济账和大家细致地进行盘算、坦率地进行比较,用实实在在的事例说服了一些村民。北朝南村通过争取到“党员带领群众致富信用贷款”150万元,以一户党员带领一户群众的方式,3户党员户+3户贫困户总共6户人开始启动了村里的肉牛养殖之路。

从1头牛到2个亿,这个贫困乡简直开了挂

从当年4月开始注入资金到12月收益,7、80头牛的养殖规模产生了20多万元的收入,户均收入达到5至6万元。

“那天卖完第一批牛,忙完一些其他的事务,我一个人从乡里回到村里,那会儿已经是晚上9点多快10点左右的样子,天已经完全黑了,但是我看见合作社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我想谁这么晚还在办公室啊?走进去一看,所有的养殖户都在那里自发地等着我,看到我进去,大家都很激动很高兴,有人甚至提议拿点饮料来喝喝一起庆祝一下。”

说起五年前的这个夜晚,黢黑的汉子眼睛里有东西亮晶晶,他说:“那天晚上我回到家,尽管很累很累,但是我真的是一晚上都没睡,我心里特别特别地高兴,我和自己说,我们终于是走出来一条路了,我们终于是有希望了。”

雷俊说那是他记忆当中最最高兴的一天。

一个村和2000头牛

2015年11月20日,北朝南村38户养殖户组建了“谋发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谋发”这个名字是雷俊起的,“谋求发展”不仅是雷俊的心愿也是全村人的梦想。


从1头牛到2个亿,这个贫困乡简直开了挂

合作社采取大户带小户,贫困户贷款入股大户的形式,继续扩大肉牛养殖。可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四个难题:一是融资问题,肉牛养殖投入高,群众能拿得出来的资本金有限,个人找银行贷款数额不会多。二是防疫问题,肉牛养殖精细化程度高,疫病预防和控制需要专业力量支撑,村民的养殖技术也需要从零开始培训;三是水电问题,北朝南村历来缺水缺电,大规模养牛缺了水电根本行不通;四是销路问题,养出来肉牛如果销路不畅那岂不是找死?

水要一口一口喝,路要一步一步走。首先要解决的是融资问题,雷俊和新和村委会党总支书记禹彬一起去找到了乡党委书记李连映,请他帮忙协调解决融资问题。


从1头牛到2个亿,这个贫困乡简直开了挂

“我跑了五六次信用社,和信用社的赵建伟主任反复汇报,反复协商,最终促成了一种全新的信贷品种—肉牛产业贷。”李连映告诉记者。

这个叫“肉牛产业贷”的全新融资方式,是在谋发肉牛养殖合作社户联户保贷款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那么户联户保又是怎样的操作呢?


从1头牛到2个亿,这个贫困乡简直开了挂

“本合作社及成员愿意共同参与对各联保小组获得的贷款进行偿还,当联保小组其中有成员未按期偿还所获得贷款时,合作社及成员自愿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及其引起的一切相关损失及经济赔偿。”这是2016年6月21日,新和村委会北朝南村谋发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成员签下的共同还款承诺书的一部分内容,24名社员共同签字、按手印,实现户联户保、共同担保,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大家承诺,一旦承诺书上的社员中有人没有能力偿还贷款,其他的人愿意帮他偿还。

2018年9月,德苴乡独创的“肉牛产业贷”得以实现,成为养殖户脱贫致富的“加速器”。“肉牛产业贷”,是德苴乡党委、政府与信用社合作探索,以500万元项目资金作为风险保证金撬动5000万元贷款。德苴信用社按1:10的比例,以5.22%的贷款利率每年向符合条件的肉牛养殖户发放5000万元的贷款。通过合作社社员共同签订户联户保、相互担保的承诺,信用社根据养殖规模及家庭实际情况,每户农户最高可获得30万的贷款。

村民郭丁香2014年打算发展肉牛养殖,那时候她家只能申请个人小额信贷,她家的最大额度只有2万元,2018年通过户联户保的肉牛产业贷,她家一下子就申请到了30万元的贷款,养殖规模从原来的4、5头扩大到了4、50头,还扩大了圈舍,每年出栏100多头肉牛,年收入20多万元。


从1头牛到2个亿,这个贫困乡简直开了挂

“3年多来,合作社一直以这样的方式发展肉牛产业,期间从未出现过一笔逾期贷款,贷款资金780万元”雷俊说。

肉牛产业贷的产生是基于养牛户的彼此信任大家抱团取暖,乡党委政府从中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拿出了500万的担保金,这个由德苴乡首创的信贷模式切切实实地解决了养牛户的融资难题。

在县、乡、村三级以及相关扶贫挂钩联系部门的支持和协调下,北朝南村相继解决了引水和三相电的问题,县畜牧兽医局派出专业人士对养牛技术和疫病防治进行了指导和帮助,加上近几年肉牛市场一路看好,销路根本不用愁,困扰北朝南村肉牛发展的四大难题逐一得到解决。


从1头牛到2个亿,这个贫困乡简直开了挂


全村养殖队伍、肉牛规模逐渐壮大,目前共有肉牛养殖户89户(占到了全村的90%),其中有建档立卡户52户,入社户38户,肉牛存栏2000头,出栏1400头,产值达1600多万元。

两次危机和一个信心

早上6点起床,割草、打草、混合饲料,打扫圈舍,放水,观察牛吃饲料的情况,把100多头牛“伺候”好,精料粗料一天得搅拌和投喂两吨,有时候郭桂兰忙得连电话都没时间接,累得连饭都吃不下,一天到晚都在牛圈里忙碌。

很多人看到养牛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却很少有人关注到养牛户的艰辛和不易。北朝南村发展肉牛养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经历过两次比较大的危机,而这两次危机都跟疫病有关。


从1头牛到2个亿,这个贫困乡简直开了挂

第一次危机是2018年,几户养牛户所养的肉牛同时发生疫病,不长时间就接连死了16头,损失达到2、30万元,面对大家的恐慌,雷俊和合作社的社员一起,逐户去查看疫病情况,并迅速通过各种渠道请来了专家,最终确诊这批肉牛得的是支原体肺炎,对症下药终于控制了疫情。

第二次危机是2019年6、7月份,一户村民家中养的10多头牛,突然死了8、9头,死因不明,这次疫病同样在养牛户中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雷俊又迅速联系到县畜牧兽医局的专业人员,经诊断后,肉牛得的是胶虫病,对症下药控制了危机。

“就像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道理,养牛也是这样的,每一户养殖户都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但是一下子死那么多牛,不管是谁都会心疼难过,”雷俊妻子郭桂兰告诉记者。


从1头牛到2个亿,这个贫困乡简直开了挂

其实2018年的第一次危机,雷俊家同样没能幸免,他家接连死了7头牛,第一头牛早上还吃得好好的,下午突然就倒在地上了,当时家里就郭桂兰一个人,她慌忙打给雷俊电话,但他手里有工作赶不回来。后来家里又接连死了6头牛,这次疫病,他家损失了10来万。家里损失了牛,但是雷俊最怕的是如果疫病不能及时控制,全村的牛要是都得了病,那可怎么办?毕竟让全村发展养牛,可是他雷俊出的主意啊。


从1头牛到2个亿,这个贫困乡简直开了挂

两次危机的解除,凸显出了雷俊和合作社的关键作用,因为不管是哪家的牛出了事,雷俊和合作社的社员们都会第一时间齐刷刷地出现在他家,大家感同身受、热心帮忙,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村民郭跃兵家也死过几头牛,虽然损失了几万块,但是后来他还是继续扩大了圈舍,扩大了养殖规模,目前存栏已经到30多头牛,他说,他对未来很有信心。这份信心是所有养殖户都坚定不移的。

“以前晚上9、10点钟,村里人该睡的已经睡了,到处是黑黢黢的。现在每天晚上9、10点钟,养殖户的圈舍都是亮晃晃的,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大家给牛喂夜食的时候。每次看到这种情形,我一边责怪自己把大家带上了这么一条辛苦的路子,一边又庆幸我们村终于有了盼头有了希望。”雷俊说着说着把头别向一边,他的眼眶湿了。

从北朝南自然村到新和村委会再到整个德苴乡,养殖户越来越多,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全乡共有肉牛养殖合作社5个,养牛户达1003户,肉牛存栏3万多头。


从1头牛到2个亿,这个贫困乡简直开了挂

“目前我们肉牛产业产值已经达到了2个亿,明年可望能达4个亿!”德苴乡党委书记李连映沉稳又坚定地告诉我们。


从1头牛到2个亿,这个贫困乡简直开了挂

夜幕降临,郭桂兰还在牛圈里忙碌着,她说虽然她有时候会和老雷吵吵,但是她知道老雷心地善良,心里装的是村民,忙的是公家的事务,想的是多数人的利益。她说:“我的脚有风湿关节炎,疼起来累起来的时候也想过,如果老雷不当村干部回家来帮忙,我会轻松很多,我们家养牛的规模也可以继续扩大,但是他就是一门心思想让村民富起来,其实我嘴上怪他,心底里是支持他的。”


从1头牛到2个亿,这个贫困乡简直开了挂

雷俊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在县里工作,小儿子在上高中。当初他曾经劝儿子初中毕业去职高读个兽医专业,毕竟现在村里最缺的还是这方面的人才,没想到儿子一口就拒绝了,雷俊只能心存遗憾。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晚上9点,我们结束了一天的采访,走在北朝南的村道上,看着四处亮起的灯光,听着牛群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这里的夜晚忙碌而踏实。

从1头牛到2个亿,这个贫困乡简直开了挂

抬起头,星光闪烁,璀璨得如同人们的信念。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我们坚信这里的人们脚下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通讯员 李佳福

弥渡县融媒体中心 李武华 欧阳利兴

大理广播电视台 张丽 金杰 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