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曹丕繼承的是曹操的爵位魏王,而不是曹操的官職丞相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迢迢說歷史!首先,曹丕法理控制範圍就是魏國王國(河北十郡),他的實際權利遠遠不如曹操來的那麼理直氣壯,曹操是自己打下來的,曹丕只是繼承。其次就是官職問題,曹丕的魏國也是有丞相的,和漢帝國一樣,丞相的權利非常大,大到可以制約曹丕。而此時的魏國丞相是鍾繇,要知道如果曹丕不接受九品中正制,那這些世家大族就繼續支持漢王朝,甚至魏王國內部都會掣肘,那曹丕估計就是三國裡第一個完蛋的。

歷史上,曹丕繼承的是曹操的爵位魏王,而不是曹操的官職丞相

曹操就算自己不篡位,也可以保證權力交替到自己的兒子身上,將來必然被追加帝號。這就如孫權追認了孫堅為帝,不追認孫策。不僅是小氣不小氣的問題,而是一旦追認孫策的帝位,那麼孫策的兒子就成為與孫權的兒子並列的皇子,世系繼承就會產生很大的爭議。為啥司馬師、司馬昭不存在這個問題呢?因為司馬師沒兒子!既然沒兒子,後世追認他為帝就沒風險,順理成章。司馬師如果有親生兒子,他可能也會急著在生前篡位的。其實漢朝的政治資源吧,在迎接天子的時候就已經被曹操拿到了,當時他也確實需要這些政治資源來支持自己上位。

歷史上,曹丕繼承的是曹操的爵位魏王,而不是曹操的官職丞相

但是曹丕上臺時候不涉及這些東西了,實際上當時曹家有著絕對的威信,同時面對自己提拔上來的人,也不需要那麼多花裡胡哨的東西。曹丕篡位是一個幫助劉備孫權篡位的行為。最終漢末同時出現了三個成功稱帝的篡位者。曹丕應該先坐穩位置,比如說帶著軍隊出征幾次,辨別整合內部敵我勢力,鞏固擴大內部直屬勢力,然後再稱帝。歷史上,曹丕稱帝以後,借南征的機會收取了臧霸的勢力。那麼他可以考慮顛倒一下,先南征收取臧霸勢力,然後稱帝,曹丕的行為更像是內部晉升的官僚:先升職,然後再考慮政績。

歷史上,曹丕繼承的是曹操的爵位魏王,而不是曹操的官職丞相

曹丕的班底,沛譙舊部,諸夏侯曹,袁紹舊部和北州人,漢廷舊臣,邊地人士等等這些曹氏政權的人們,其利益體現自然是加官進爵,但官爵不是唯一,而且曹丕當攝政而不稱帝,並不等於不給他們封賞。我讓曹丕選擇攝政,首要目的是在於穩定,讓曹丕的接班過度得順遂一些,“穩定”帶來的安全感,本身也符合臣子們的利益吧?當然了,有變亂才更有機會,有亂子才好陷害仇敵,的確有不少曹魏大臣是貪亂喜患的,這方面,曹丕也不是不能滿足他們,畢竟也不是攝政了就能天下太平,當時的事多著呢。設身處地為曹丕想,其實他還有一條路,是老爹給他鋪好的:以國舅之尊擔任攝政,仿效並超越姬旦、王莽。

歷史上,曹丕繼承的是曹操的爵位魏王,而不是曹操的官職丞相

攝政之路的好處,是平穩,既能接掌老爹留下的資源,又能不落人話柄,留出餘裕來調整內外關係,還借親戚關係增強了曹氏的合法性。這樣來自全國的動盪會減輕許多。如果後來功業有成,便可進一步,如果功業不就,便弄死劉協,讓外甥上位。而篡逆的好處,則在於確立與漢魏兩家舊臣的絕對上下關係,以及斷絕曹彰曹植覬覦位置的合法途徑,並早些建立起曹魏帝國的權威。身為後人,我們看到曹丕選擇篡逆,最終獲得了成功。但是我們不是中小學生了,不應以成敗來論定事物。

歷史上,曹丕繼承的是曹操的爵位魏王,而不是曹操的官職丞相

歷史的詭異在於,更好的選擇,未必引向更好的結果;而錯誤的選擇,卻往往與想要的結果聯繫起來。當時的情況是,曹丕篡逆,導致動盪難止。若劉備不是選擇攻吳,而是北上涼州的話,涼、雍二州有大概率是會回到劉備手中的。因此而引發的骨牌效應,恐怕是曹丕所不能承受。曹彰、曹植沒舉兵,主要是他們不夠狠決,而非是看到曹丕稱帝。臧霸、曹洪為首的桀驁舊將,後來會順服曹丕,不是因為他當了皇帝,而是劉備敗後,曹丕成功坐穩了位置,讓他們難以搞事。而曹丕成功坐穩位置,則是因為劉備選擇攻吳,孫權的抗擊也是有效,才給出了曹丕兩年的緩衝時間,穩住了政權。

歷史上,曹丕繼承的是曹操的爵位魏王,而不是曹操的官職丞相

曹丕其實是個了不起的人,也是個很有作為的君主,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人們的印象中,均忽略了他的才能和作為。原因是老子曹操的事功太光彩奪目了,弟弟的文采辭章影響太大了,壓抑了他的歷史位置。一般來說,創業之主王者之氣,霸業之勢,強悍的魄力先聲奪人,往往會使第二代繼承者只能當個守成之君,弄不好還顯得平庸猥瑣。劉邦如此,李世民如此,秦始皇更如此。與曹丕同代的孫權、劉備之後更莫論了。曹丕是走出了這個陰影的,曹操撒手時,留下的攤子外有孫權、劉備這兩個勁敵,內有已練達成熟的漢獻帝及宿臣老將,功業平平的曹丕接手這個攤子,穩定局勢,收攬人心,防止崩盤已不易,繼魏武遺志,有更大的作為更是極難。

歷史上,曹丕繼承的是曹操的爵位魏王,而不是曹操的官職丞相

曹丕做得不錯,對外守住了疆土,對內安定了人心,鎮住了漢獻帝,沒有殺伐,沒有大的清洗,使得隨父王南征北戰的老將謀臣乖乖聽自己的指揮。對王位曾有非分之想的幾個兄弟也被懾服。更重要的是,逼漢獻帝退位禪讓的大戲是經他的手完成的,雖靠的是老子打下的基礎,但皇位的移挪平平穩穩,沒引起什麼騷亂,和平過渡。對外戰爭,攻守有度,這個度把握得也十分好,沒有犯袁紹官渡之戰、父王曹操赤壁之戰這樣性急的戰略錯誤,拖得蜀吳國力逐漸衰退,為後世謀得一個好“勢”。更難得的是,曹丕做到這些,是在朝綱乾坤獨斷的情況下,沒有哪個權臣牽制到自己的決策,這與劉禪大大不同。

歷史上,曹丕繼承的是曹操的爵位魏王,而不是曹操的官職丞相

史籍與小說直接留下曹丕驚天動地功勳的並不多,因當了皇帝,精彩的故事都記在執行者身上了。所謂《本紀》成了《起居錄》,少略記載的一件事可以看出他的識見:劉備為關羽報仇,舉全國之兵討伐孫吳,夷陵擺開七百里連營戰場,消息傳到曹丕這裡,曹丕評說:“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扼敵者乎!”“包原限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後果如其言,可見他的見識不凡。再看用人,內用賈調,外用曹真、司馬懿,都是當時一頂一的極品人才,劉備說諸葛亮“才勝丕十倍”,諸葛亮彈精竭慮出祁山難乎其難,名在司馬懿,究其功還在曹丕。

歷史上,曹丕繼承的是曹操的爵位魏王,而不是曹操的官職丞相

綜上,我覺得一方面是因為曹操對漢朝做的很絕,已經到了殺死皇后的地步了,一旦曹丕繼王位後顯露出一點曹家權力不穩當的跡象就很容易遭到孫劉的攻擊,此時稱帝表現出他對於魏國的穩固非常有信心,只要配合一系列措施,便可以讓他們至少放下一些心思。其二是,曹丕此時不稱帝,漢朝勢力可能在扶持下死灰復燃,雖然不容易,但夜長夢多。其三,魏國在那段時期其實不安穩,各種作亂的記載頻繁出現。稱帝,可以幫助壓下那些人的心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