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滅絕是因為小行星撞擊,但問題來了,那顆小行星哪去了呢?為什麼只有坑沒有小行星?

刪除苦惱


恐龍滅絕是因為小行星撞擊,那顆小行星哪去了呢?為什麼只有坑沒有小行星?

圍觀群眾可能有兩種意見,一種是知道恐龍滅絕可能是一次小行星撞擊,但為什麼確定是小行星撞擊可能說不太清楚,另一種是從頭到尾徹底否認是小行星撞擊,認為6500萬年前的事情,咋說都可以,為什麼一定是小行星呢?也許不是呢?下面就這個話題來捋一捋。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發現經過

對於恐龍滅絕的原因一直都眾說紛紜,但這一切自1951年起就開始有了眉目,儘管當時卻不知道這個緣由,但縱觀整個事件經過,源頭就是從1951年開始的!

為什麼放一張鑽井平臺燃燒的畫面?因為這是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PEMEX有關,上圖是PEMEX在2015年4月份發生在墨西哥灣的鑽井平臺火災事故,關於墨西哥灣石油勘探,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在1951年就開始了,從這一年起PEMEX在墨西哥灣的尤卡坦半島開鑿鑽井,提取巖芯,分析是否存在含油層!當時在1.3千米的地層深處發現了很厚的安山岩層,這種岩層只會出現在火山噴發或者撞擊引起的高溫形成,不過當時也沒有懷疑,認為可能是古火山遺留。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重力異常圖

1978年,受僱於PEMEX的地質學家格倫·彭菲爾德通過航空重力異常調查時(輔助調查地質構造)發現在尤卡坦半島的海床中存在一個直徑70千米的環狀結構。後又查閱了1960年時的地質資料,發現尤卡坦半島上有一個更大的環狀結構。

1980年,數名瞭解此事發現經過的地質學家根據這個疑似撞擊坑的規模推測出可能有一顆小行星撞擊了此地

1981年時候在K-T界線附近發現了高含量的銥以及玻璃隕石與衝擊石英等物質,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生艾倫·希爾德布蘭認為這是撞擊沉積物是小行星撞擊引起,但海地教授Florentine Morás認為這是發生在海地的史前火山證據,不過火山無法解釋數百千米的環形結構。

K-T界線:介於白堊紀和第三紀之間的界線,富含銥的黏土層,大約出現在六千五百萬年前

到此為止基本確定這個環狀結構是撞擊引起,小行星規模可達10千米級別,撞擊後徹底解體,甚至部分汽化,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0^14噸TNT。

小行星撞擊為什麼會爆炸?

也許很多朋友都無法理解這個過程,小行星不是一塊大石頭嘛,為什麼會爆炸?其實小行星是一塊大石頭的可能性還真不大,很多時候都是一些鬆散物質的聚合體,請勿想象成澳大利亞在荒原上的大石頭。

澳大利亞艾爾斯岩石,又名烏魯魯

比如歐空局“羅塞塔”探測器訪問過的67P彗星,還有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二號”正在圍觀的“龍宮”小行星,都是非常鬆散的結構。

在進入大氣層前這些物質會在微弱的引力環境下聚合在一起,但進入大氣層開始,這些附著物開始受到氣動作用分離,高超音速的激波會導致小行星受力不均,超過了結構極限就會解體,比如2013年車里雅賓斯克小行星凌空爆炸,也有2019年白令海峽上空小行星凌空爆炸。

白令海峽上空小行星爆炸

而造成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小行星直徑太大,穿過大氣層直達地表,巨大的撞擊產生了4.2×10^23焦耳的能量,如果中心有一個高強度鐵鎳質核心的話,也許會在穿甲彈效應下鑽入深深的地殼,如果沒有的話,在如此級別的能量下,徹底解體甚至汽化就成了必然。

為什麼如此規模的隕石坑都不見了呢?

有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理解,畢竟月球生甚至連直徑數米的隕石坑都能永久性保留下去,但地球上卻連300多千米的隕石坑都被埋沒到不見了,假如沒有地球磁場一場的地球物理勘探方式,也許到現在我們都不知道這恐龍到底是因什麼滅絕的。

箇中關鍵的因素是地球有風化作用,海水侵蝕以及綠植覆蓋,另外還有地質運動等多種因素綜合,在地球上的大型結構很難在數千年萬年內還保持大致原樣,當然如果在戈壁荒漠裡的風化侵蝕作用相對比較緩慢

亞利桑那州的巴林格隕石坑

而尤卡坦半島則是北迴歸線以南的熱帶雨林地區,降水量與綠植,數千萬年內的累積,很難想象還能保持原來的外觀,甚至在高空都難以看出來地面有什麼變化。

另一種恐龍滅絕的說法

當然小行星撞擊是一個解釋,另一個說法是印度徳幹高原上的超級火山噴發,在6800-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印度西高止山脈發生了超級火山噴發,並且整整持續了3萬年,全球氣溫上升8℃,當然從工業革命到現在才升高0.8℃我們就哇哇叫了,不知道全球氣溫升高了8℃的恐龍是怎麼過日子的。

根據德干高原上暗色巖系的熔岩地形規模,估計最初大約覆蓋面積超過150萬平方千米,差不多有印度面積的一半,而此次火山噴發事件被認為是發生在希克蘇魯伯撞擊事件之前數十萬年。成因可能是印度西海岸海底的一個被稱為是溼婆隕石坑的小行星撞擊坑可能是罪魁禍首,但也有地質學家並不同意這個說法。

溼婆隕石坑:年代大約在6500萬年前,比希克蘇魯伯隕石時間稍早一些,疑似的撞擊構造長約600千米,寬約400千米,但因板塊運動該構造已經不完整,據估計造成此規模的小行星直徑高達40千米。

當然比較大的可能是,火山噴發的全球氣溫上升是恐龍滅絕的因素之一,在希克蘇魯伯隕石之前古生物學家就發現菊石化石種類大幅減少,但緊接著數十萬年後的小行星撞擊則是一腳將恐龍送進了地獄,不過各位卻不要這樣認為,因為作為鳥類祖先的小型恐龍仍然留存了下來,另外也更多的其他種類生物也隨著此次事件滅絕。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恐龍滅絕是因為小行星撞擊,但問題來了,那顆小行星哪去了呢?為什麼只有坑沒有小行星?

答:恐龍滅絕說法有隕石撞擊→比較靠譜。

●1980年,美國科學家在6500萬年前左右的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幾十甚至數百倍。這樣濃度的銥在隕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學家們就把它與恐龍滅絕聯繫起來了。根據銥的含量還推算出撞擊物體是相當於直徑10公里的一顆小行星。這麼大的隕石撞擊地球,絕對是一次無與倫比的打擊,以地震的強度來計算,大約是里氏13級,而撞擊產生的隕石坑直徑將超過100公里。科學工作者用了10年的時間,終於有了初步結果,他們在中美洲猶加敦半島的地層中找到了這個大坑。據推算,這個坑的直徑在180~300公里之間。科學工作者們還在對這個大坑做進一步的研究。

●小行星都蒸發到空氣中去了,所以看不見了。

●根據2019年9月12日,新華社華盛頓電(記者周舟)→美國科研團隊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假說找到新證據。發表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研究顯示,一個埋藏在墨西哥近海海底巨大撞擊坑的岩石“記錄”了小行星撞擊地球那個地球生命史上“糟糕”的日子。

●另外關於恐龍滅絕還有氣候變遷、物種鬥爭、大陸漂移、地磁變化、植物中毒、酸雨等說法。

●太陽系中每時每刻都有物質發生大爆炸,起初都是質量體積很大的,最後相互撞擊逐漸分解,以隕石的形式落入於地球以為的太陽系天體,大部分來自於火星和木星中的比較小的行星。它們之間互相碰撞而引起爆炸而產生。此時由爆炸產生的碎片以很高的速度,在真空中的宇宙自由翱翔,繼續與被接觸到的其它星球再次發生碰撞。或者由太陽系中質量較大的木星給接納。一部分碎片由於沒有被其它天體吸引,仍然不停的繼續飛翔,當接觸到地球的軌跡時,由於地球的質量與吸引力的作用,這些碎片進入了地球的大氣層。


●隕石分為石質隕石、鐵隕石和石鐵隕石。如果宇宙中產生爆炸後的碎片隕石的體積質量很大,即使它以大於12千米/秒速度在通過地球大氣層時,會被高速摩擦所產生的高溫給融化掉一部分,此時它的體積逐漸減小;而隕落速度也逐步減小繼續隕落運動,直到接觸地球表面。

●根據天文學家研究表明;天體墜落的核心物質,如果在撞擊速度達到12Km/s的情況下,石質隕石會將其礦物質迅速變成塵埃,隨著再次高溫摩擦引起的爆炸而產生的,像長崎廣島原子彈爆炸產生的蘑菇雲一樣上升到幾千米的高空,最後隨著空氣對流產生的風,四處漂泊而撒落隕石坑周圍。

如果墜落的隕石是由鐵和鎳成分的鐵隕石的話,它會在高溫下達到這些物質的融化點而再度氣化,隨著氣化程度大小與地球大氣層中的其它氣體共同形成爆炸而衝擊四面八方,當遇到空氣後迅速冷卻變成金屬小碎片墜落在隕石坑周圍。

●數十億顆小行星圍繞太陽運行 ,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雖然有這麼多,所有這些小 岩石塊加在一起只會變成一個月球的第七部分。

●小行星(有時稱為MIN 行星)由岩石,金屬或兩者的混合物。 它們是小餡餅 ,從行星形成的時候開始四億六千萬年前。 第一個AS 有待發現的是穀神星。它是 意大利天文學家朱塞佩 1801年。 當他在尋找PL的時候 在木星和火星之間975公里處對面,穀神星是最大的小行星 最小的不比B大 最大的小行星是Ball-S大多數有奇特的,細長的形狀 Pacecraft返回了詳細的圖片幾顆小行星。他們都是 隕石坑裡有更小的岩石撞上了它們。

●這是十二個視圖 小行星愛神 2000年2月a 一艘叫Near的宇宙飛船 鞋匠走進 圍繞愛神的軌道。 愛慾33公里長和13公里寬。

● 查明行星太陽系太空體。有幾顆小行星在主小行星帶。 在一九九四年,一條十米長的一塊寬闊的岩石只經過地球105,000英里 ,千米之外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到月球的距離Chiron是有軌道的幾顆遙遠的小行星 ,在木星和天王星之間。 兩組被稱為特洛伊木馬的小行星圍繞太陽和木星的距離完全一樣。

民科比較有意思,不像專家們都是計算公式。

知足常樂於上海2019.9.15日


知足常樂0724


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為10公里的小行星闖入了地球的大氣層,它以極快的速度劃過天際,然後狠狠地撞擊在地球表面,造成了地震、海嘯、火山噴發、全球性森林大火……等等一系列的災難。

更恐怖的是,在撞擊過後,大量的煙塵在地球大氣層裡久久不散,它們擋住了陽光,從而使整個地球全面進入了“核冬天”。由於不能接收到陽光,地球上的植物紛紛枯死,動物也因為食物鏈的斷絕而大批滅絕,統治地球1億6千萬年的恐龍,也因此而滅絕。

根據科學家多年的研究,目前已經確定了此次撞擊事件發生的具體位置,那就是位於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上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相關資料顯示,該隕石坑的深度保守估計也越過了900米,而直徑更是達到驚人的180公里!

相信不少人都會在對這個隕石坑的巨大而感嘆的同時,也會產生一個疑問:那顆使恐龍滅絕小行星哪去了呢?為什麼只有坑而沒有小行星?

其實我們只需要瞭解一下這顆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過程,就可以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小行星的速度通常都很高,在進入地球稠密的大氣層之後,它們會與大氣層中的空氣發生劇烈的摩擦,由此產生的高溫會使小行星的物質出現大量消耗,一般情況下,大部分的個頭較小的小行星都會在這個過程中消耗殆盡。

造成恐龍滅絕的小行星是個“大個子”,雖然它會在上述過程中損失一部分物質,但其大部分的物質都會倖存下來,然後直接砸在地球表面上。根據計算機的模擬還原,這顆小行星與地球表面的撞擊角度為40到60度,撞擊時的瞬間速度不低於每秒鐘25公里。

撞擊發生時,小行星和地球的接觸面會生成強大的衝擊波,並同時在地球表面和小行星的內部傳播,在零點幾秒以內,這些衝擊波會使小行星的內部壓強達到數十萬Mpa(一個標準大氣壓約為0.1Mpa)。

我們可以想象,如此驚人的壓強所產生的熱量會是多麼的巨大,因此,在撞擊的瞬間,構成小行星的絕大部分物質都會因為高溫而熔化,甚至直接氣化,而地球表面處於撞擊區域的物質也會遭受同樣的命運。

在衝擊波的作用下,地球表面上會形成一個比這顆小行星大很多的撞擊坑,與此同時,大量的物質也會被高速拋射出去,形成一片巨大的塵埃雲,並迅速在地球上空擴散。

接下來,位於這顆小行星核心的少部分較為緻密的物質,會深深地撞入地表以下,而它在地球表面留下的坑洞,會被四周處於熔融狀態的物質迅速回填,並在隨後的降溫過程中逐漸凝固,從此與地球合為一體。

以上就是此次撞擊的大致過程,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這顆造成恐龍滅絕的小行星,其組成物質一部分在大氣層中消耗掉,一部分在撞擊過程中,被撞擊產生的高溫熔化或者氣化(其中的一些被拋離,一些和地球的物質融合),餘下的堅硬物質則撞入了地球的深處。


回答完畢,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魅力科學君


我是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很高興能回答您提出的問題。

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現在有多種猜測,其中普遍被人接受的還是小行星撞擊地球說。大約在6500萬年以前,一個直徑10多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其強烈的衝擊力相當於幾億顆原子彈的威力,巨大的撞擊使地面數億噸的岩石粉末和氣化的氣體吹向空中,同時產生強烈的地震、海嘯和森林大火,給地球帶來漫長的黑暗時期,太陽光被遮擋,植物因失去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大批死去,大型動物比如恐龍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也相繼死亡,據統計,那時候地球上的恐龍和其它四分之三的生命在此次災難中滅亡。

1991年,科學家終於找到了使恐龍滅絕的那顆隕石墜落的確切位置,即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北部和海洋交界之處。由於這個隕石坑地理位置特殊,現在有一半在海水中,另一半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被深深地掩埋於地下,所以一直以來沒有被真正地當成隕石坑確認。後來通過勘測,這個隕石坑直徑有150多公里,深度達3公里左右。

在隕石坑地下500-700米處,通過提取相應物質進行分析,發現裡面不但含有石英石、角礫石和輝石,更是發現了地球上非常稀少的金屬銥,而且其丰度是地球正常含量的百餘倍,我們從其它隕石中也有發現金屬銥的情況,加上對海底撞擊巖芯的同位素檢測,其歷史年代約在6500萬年以前,這與恐龍滅絕的時期比較吻合,因此確定這裡就是當時那個巨大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地點。


發現了隕石坑後,那麼這顆小行星去哪裡了呢?

一是大部分被氣化了。因為進入地球大氣層的這顆隕石質量和體積實在龐大,在撞擊地球時,其爆發的能量剛才說了相當於數億顆原子彈的能量,瞬間會產生巨大壓力和熱量,隕石本體大部分被撞碎,連同地球岩石粉末一起因高溫高壓作用直接氣化,不見了蹤影。

二是一部分與地球岩石融為一體。沒有被氣化的部分,則在高溫高壓下被熔化為液態,與熔化的地球岩石合二為一,並且經過火山、地震等的長期作用,也很難找到完整的熔融體了。

三是細小碎片被帶到世界各地。因撞擊產生的隕石微小碎片以及粉末,當時會瞬間拋灑在天空中,隨著衝擊反彈力、慣性作用以及大氣環流飄到地球的各個角落,或被掩埋、或被侵蝕、或被分解,更難被發現蹤跡。

四是有一部分沉降到海底。在隕石墜落的那個特殊區域,有一些隕石碎片會沉積到海底。現在有的科學家已經在墨西哥灣靠近尤卡坦半島北部區域的海底,發現了厚度達3米的隕石撞擊巖芯,證明了小行星碎片的存在。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小行星撞擊地球引發恐龍的滅絕是眾多恐龍滅絕的"學說"的其中一個,有研究人員稱,確實在中美洲發現小行星所撞出的坑,若是這個研究沒有錯誤,小行星的去向就是有跡可尋的。

小行星的運行速度應該在第二宇宙速度上下,這個小行星被地球引力所吸引後,已經偏離原有的運動方向,小行星不應該垂直地球質心的方向進入地球的大氣層的,小行星是經過拋物線的運行軌跡後才落到地球表面上的,小行星在大氣層中受到空氣的摩擦力而燃燒,空氣中的氧氣能夠助燃,在高溫中氧氣還能夠分解小行星的某些化學元素,因此,落到地面的小行星已經有可能解體而變成成千上萬顆小型隕石,由於小行星的核心部分沒有完全燒透,所以地球表面還會被行星核心物質的重重一擊。

小行星的分解過程中可能有數萬平方公里的地方會出現隕石雨,而由於小行星的內核則會因動能太大會引起著陸點附近的地殼破裂,這時候地殼與地幔之間的岩漿就會因此而噴發出來,山崩地裂,海嘯災難也就因此發生。小行星的內核由於處於高溫狀態,它有可能引附近的湖泊或者海洋的水分迅速汽化,一時不能汽化的水分還會沸騰起來。在小行星的內核落至地面後,經過相當時間後,小行星內核還會因風吹雨打,日曬雨淋再次分解。

小行星分解也可形成一個大塊(內核所在),幾個小塊的隕石群體,這種撞擊會間接造成空氣的重度汙染,這時候的空氣灰塵濃度很高,有可能因為灰塵的顆粒過於細小,所以受汙染空氣需要很長時間,經過風吹雨打後才能得到浄化,有研究認為這個時間經歷了兩百年。


大偉140797056


因地球圓型,表面積很廣,

厚大氣層保,小星也已場。

二者難相遇;隕砸難大傷;

再地震火山;水雨風有限。

宇宙銀日月地物人存認,

個人基研發現四種原因;

一、宙銀規律讓日月地位置變;

二、地球曾經換過四次太陽月;

三、火星太陽地一陸溼微生物;

四、水星日水卵昆植蛋禽恐龍;

五、日息後地一災冰河些種滅;

六、有些域或洋暖留鯨或生物;

六、後月太出蓋天人首獸身爬;

七、月中天人立南北迴歸陰曆;

八、五百萬年今日宣夜三造山;

九、近三萬年前才有耶和華人;

十、觀察今日完善普及公元年。

因為只有日光月調地物,

所以才能使氣侯質性變,

相應陳新人類認知出現,

地質存認斷帶文明待連。


李志勇123569


恐龍化石並不古老

1.地質年代表:進化的時間框架

“地質年代表”是按照億萬年的地球年齡和進化理論構想各種動植物進化產生的時代和生存的時期。其在百度百科中的定義如下:按時代早晚順序表示地球歷史時期的相對地質年代和同位素年齡值的表格。

按照地質年代表和進化論的時間框架,恐龍遠在距今6500萬年的白堊紀時代(即下表中的“65”百萬年的位置)已經滅絕了。

2.意外帶來的驚人發現

然而1993年北卡羅萊納州大學古生物學家瑪麗·史懷哲博士(Dr. Mary Schweitzer)的非凡發現震驚了科學界,她為了使用直升飛機運送巨型的恐龍骨頭化石就將其鋸開,竟意外地發現恐龍骨頭內還存在有彈性的血管分支和紅細胞等軟組織。

在發現恐龍的軟組織時,史懷哲說:“這太驚人了,直到我做了17次(重複實驗),我才敢相信。”

在之後的20年中,在恐龍化石內還陸續發現多種容易降解蛋白質的存在,如膠原蛋白、血紅蛋白、骨鈣素、肌動蛋白和微管蛋白。不僅如此,在顯微鏡下還可以觀察到完整骨細胞的很多細節。

經過最嚴格的測試和數據複核之後,現在許多進化論者都承認,在恐龍化石中發現軟組織和有機物的現象不僅存在於一兩個樣本中,而是有超過三十個樣本。

而且史懷哲博士甚至已經從所謂的“8000-8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恐龍骨骼中成功地擴增出174個鹼基的恐龍DNA片段。

另外在2012年,還有報道稱在恐龍骨骼化石中發現了很快衰變消失的放射性碳-14,按照其衰變速率,年齡在10萬年以上的化石中不可能含有任何碳14。

3.軟組織和生物大分子怎能保存下來?

生物死亡後,生物體內的細菌就開始會分解屍體,如果這些恐龍屍體觸到水,則分解得更快。在野外,雨水的滲透和地下水的影響幾乎是無處不在的,所以被掩埋的骨頭中的生物組織和大分子,理論上會按照一定的速率分解。

根據一篇發表在《生物化學家》科學期刊中的實驗報告,即使儲存在實驗室的0℃冰箱中,膠原蛋白也會在300萬年內完全降解。而對於DNA,即使在條件最好的實驗室保存在-5℃冰箱中,經過680萬年後,DNA鏈將會完全分解成單個核苷酸。

而恐龍的化石一般只被掩埋在溫帶或熱帶的岩層中,如果恐龍骨化石如進化論學者所宣稱的那樣有“6500萬年以上”歷史的話,就絕對不可能在其中還含有任何容易降解的蛋白質或DNA,更加不可能有細胞或血管等軟組織。

4.進化論的時間框架受到挑戰

現代生物化學的規律均表明,這些軟組織和生物大分子都不可能保存幾千萬年。正如史懷哲說,"通過傳統的觀點和化石的例子我非常清楚地知道,這種結果本不應該是那樣的,但它們卻是,我真的很震驚。"

史懷哲博士(進化論者)試圖構建各種模型,來解釋為何在“6500萬年”時間內,這些脆弱的軟組織、細胞和生物大分子還未完全分解,提出含鐵的血紅蛋白保存假說、沙土保存假說,但是實驗結果卻與“6500萬年”的保存時間差距甚遠,均無法對事實進行合理的解釋。實際上,他們的研究反而有助於解釋這些脆弱的軟組織為什麼能夠保存數千年。

顯而易見的結論就是,這些恐龍化石跟本沒有那麼古老,進化的時間框架是錯誤的,結合考慮其它地質學的事實證據,幾乎可以肯定,這些都是在挪亞大洪水中被掩埋的生物,它們的歷史大約只有4400-5000年。化石證據正在不斷印證創世記是真實的歷史記錄!


我們都如羊走迷


小行星不是和地球對沖落下的、不是炸彈那樣子垂直衝下、而是飛機降落那樣子滑行落下的、所以沒有巨大的坑、

1、恐龍是小行星上生長出來的動物、所以身材高大、另外還有巨人一起來的、

2、小行星的泥土屬於像飛機降落那樣子或者迫降那樣子落在地球、大量泥土堆積成了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橫斷山脈、大量的碎土掉落造成了廣闊面積的丘陵地勢!另外美國西部的山脈、還有阿根廷的山脈、都是小行星墜落地球時候、與空氣摩擦掉落了大量的泥土造成的


太陽系長兼地球名譽球長


科學家確信,在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里左右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落點在墨西哥優卡坦半島,那裡銥的含量異常,由此推斷出是隕石墜落所致,蔽天庶日,出現了冰河期。由此帶來生物界大洗牌,一些大型生物從此絕跡,另一些小型生物挺了過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