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是小行星撞擊後形成的嗎?

FUJlACHENG1997

當然,其實不管是四川盆地,還是非洲的剛果盆地,都不是小行星撞擊形成的,它們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四川盆地所在區域原來是揚子陸臺一部分,後來由於板塊斷裂下陷,從而沉入海底,形成海底海盆,再後來由於造山運動,地殼抬升,四川盆地露出海面,形成陸地湖盆。

最後,地殼不斷抬升,湖水不斷減少,最終乾涸形成盆地。四川盆地北靠大巴山、西面為橫斷山脈、南部與雲貴高原相鄰、東側為巫山,盆地內為成都平原,地勢低平,土壤肥沃,被譽為“天府之國”。


地理沙龍

肯定回答,四川盆地不是小行星撞擊形成的。

地球表面任何地形地貌都是內力與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就是地球內能,表現為地殼運動、板塊運動;外力主要來自太陽能,表現為流水侵蝕、搬運、沉積,風力侵蝕、搬運、沉積等。

四川盆地簡介:

四川盆地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另外三個是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位於我國西南部,包括四川省中東部和重慶大部分地區,被青藏高原、大巴山、巫山、婁山、雲貴高原環繞,總面積約為26萬多平方千米。

因地表岩石多為紫紅色砂岩和頁岩,所以四川盆地又稱紫色盆地。因四川盆地輪廓形態總體近似長方形,形似信封狀,又名

信封盆地

四川盆地的形成過程:

1、海盆時期

四川盆地屬於揚子陸臺的一部分,稱為四川陸臺,經歷過兩次大規模的海浸

第一次從5億多年前(寒武紀)——3.7億多年(志留紀),不斷下陷形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紀時發生了加里東運動,龍門山地槽繼續下陷,其他地方抬升為陸地。

第二次海浸發生在2.7億年前的石炭紀末,盆地再次為海洋佔據。

2、湖盆時期

距今1.9億年(三疊紀),印支運動使得盆地邊緣隆升為山,曾經被海水淹沒的地區抬升為陸地,海盆轉為湖盆。形成“蜀湖”,幾乎佔據如今四川盆地的全部,結束了其海浸的歷史。

3、陸盆時期

70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燕山運動使得四川盆地四周山地繼續隆升,且產生很多斷層,如如西部的龍門山大斷層和東部的華瑩山大斷層,把四川盆地分為了三個部分,蜀湖縮小。

封閉的盆地環境以及湖面減少,四川盆地內部氣候變得乾熱,海相、海陸交替沉積物變為陸相沉積物,大量風化、剝蝕、堆積作用使得盆地堆積了數千米厚的紅色紫色砂岩。內陸湖泊蒸發強烈,鹽分不斷積累,形成鹽湖。這也是自貢地區形成具有豐富井鹽的主要原因。

2000多萬年前(新第三紀),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

距今二、三百萬年的第四紀,地殼再次發生構造運動。從而,四川盆地由內流盆地變為外流陸盆,由封閉的內流區變為外流區,由以堆積為主變為侵蝕為主,經歷了海盆——湖盆——陸盆的滄桑之變。 第四紀是冰川廣佈的時代,盆地西北山地發育大量冰川。冰川消融後,大量沉積物由岷江、沱江等攜帶,堆積在西部的凹陷區,即以前的蜀湖之中,最終形成了成都平原。

簡單回答,祝好!


地理愛好者

是白堊紀小行星撞擊地球形成的四川盆地,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對應喜馬拉雅山所在的青藏高原和鄂爾多斯盆地所在的黃土高原。青藏高原是隕石坑岩漿衝擊波逆掩(基底走滑)形成的;黃土高原是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硅衍生的硅氧四面體混合形成的。黃土高原的黃土不是風成,也不是水成,而是災變的結果!


金童希瑞


在四川盆地上不見得有大量隕石餘留物質的存在,因此,四川盆地不可能是小行星撞擊後形成的。四川盆地現狀的形成,是地球地殼物質持久的地質運動與變化形成現階段地形地貌的結果,四川盆地原本就是海洋地帶,由於此區域地殼物質的運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