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联,怎样知道平仄?

WAN金哥


我觉得首先要了解对联的意义和对联的种类!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我所理解的平仄归类标准有以下方面:

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

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 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 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1、句脚平仄正格举例

四句联: 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仄平平仄)

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平仄仄平)

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平平仄仄)

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仄仄平平)



2、句脚平仄变格举例

民意顺,国运兴,四海讴歌称盛世(仄平仄)

春风和,日色丽,九州景物换新颜(平仄平)



其它变格就不一一列举了,对联要想对的出彩,我认为,不仅要有丰富的国学知识,更要提高自己的对对联鉴赏分析能力,平仄就是很重要方面 ,要想对出妙联佳作,平仄这方面知识必须吃透才行。以上是我的浅薄意见,望大家指正!谢谢大家阅读,喜欢的话点一下关注,点赞,收藏,和转发!


问书斋


谢谢。

对对联,首先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呢?因为唐诗三百首,每一首都精雕细琢出来的。唐诗即讲韵律,对仗工整,又讲意境深远,文词的瑰丽。

唐诗和对联有关联吗?当然有,并且还是姊妹篇。对联的韵律平仄,意境对仗都是从诗歌中汲取的,平是一声和二声,仄是三声和四声。对联也得按平仄去考虑,才能是上品佳联。

例如上联是【欲揽秋风催旧梦】下联如何对呢?

我对的是【更有春雪打新枝】

韵律,对仗,意境还算过得去吧。

希望你多读诗歌,多看头条上征集楹联的文友出的对子,会对你有帮助。





禅悟净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最不可缺少的部分。唐诗宋词更是家喻户晓,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都能朗颂几首。尤其唐诗能广为流传的原因就是读起来合辙压韵,朗朗上口。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其实都是诗反复推敲优中选精的词句,格律,字数,词性,字韵等等都非常严谨的,是我们写诗歌的楷模。

对联亦是如此,也是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古代的对联对词性,词意,字韵更非常严格,应该说是最简捷最精髓的诗歌。

现在写对对联虽不那么严谨但还是要尊守对联的格律的,简单的是上联尾音为仄,下联尾音为平。怎样分平仄?中国汉字有一平,二扬,三拐,四降四个音标,一平,二扬在对联中为平;三拐,四降为仄。这是基本常识,上下联每词都要词性对证,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等等。


携手同行45


首先了解关于平仄的知识:平仄为汉语独有,古有五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阴平阳平相当于现代汉语第一第二声,简称“平”;上声去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第三第四声,简称“仄”;入声字是发音短促的汉字,后归并入仄声。

其次了解对联的平仄知识:汉语为双音节为节奏的语言,比如一句七字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第二、四、六字平仄最重要,平仄要相反,阳、第、常分别是平仄平;下联:积善之家庆有余,第二四六字善家有的平仄为仄、平、仄,与上联对应字相反。总而言之,一句中双数字平仄相反,上下句对应双数字平仄也相反。另外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仄声,这也是区分上下联的标志。

第三,严格来说,传统汉语平仄与今天普通话声调有区别,在时代发展中发声了变调变声。

第四,对联的平仄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统一的规则。最好符合上述基本要求。


莫林经略


按照现代四声,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做对联一般讲要平对仄,仄对平,每副对联出句尾字必须用仄声,以显铿锵有力,对句尾字必须用平声,以显悠远流长.其它遵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就是说在一句中奇数的字平仄可以不严格要求,偶数字就得平仄相对,这样对起来读之入口。

(一)平仄归类标准

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

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石奇封唐


平仄对于古代文人我觉得就是几个好友,一起玩的文字游戏,平仄只是增加难度和游戏乐趣。而随时间的流逝,慢慢变成一种高雅有情趣的规则文化了,随着国家的文化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这种带有古韵的风骚文化气息。

平仄的工整是文字上的,而对文字上意境和个人感情上的心境的对子或诗句,我想这才是那时文人喜欢上它,现今人迷上它的所在吧。

怎么判断平仄,其实就是我们儿时学的中文拼音的高低,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 请看下方

jí mù tài huá(huà、huā) gāo ,

极 目 太 华 高

ruò dà(tài) qián(gān) kūn chēng bàn bì\r

偌 大 乾 坤 撑 半 壁\r

dàng xiōng tián hǎi kuò,

荡 胸 填 海 阔

wú biān fēng(fěng) yuè yǐ céng lóu\r

无 边 风 月 倚 层 楼

极目太华高,偌大乾坤撑半壁\r

古:仄仄仄通平,仄仄平平平仄仄\r

今:平仄仄通平,仄仄平平平仄仄\r

荡胸填海阔,无边风月倚层楼\r

古: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r

今: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r

春水船如天上坐\r

古:平仄平平平仄仄\r

今:平仄平平平仄仄\r

秋山人在画中行\r

古:平平平仄仄通通 \r

今:平平平仄仄通平



蓝色的灵魂


平仄说法的由来是古汉语的四声不是现在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是阴平,阳平合叫平声,加上上声,去声,入声是平上去入四声。平仄的平是平声,现在一二声,仄是其他三声。

古入声字在现代北京方言中没有了,南方方言,客家话中还存在。我们川南叙永,古蔺也有,比如郭,国,吃,我(我还是喉音,象山西话)谷等字。


郎透社


很多人离开学校后,就少与文字打交道。那如何知道对联中的平庂呢?最简单的方法便是普通话的四声,一二声是平,三四声是仄。比如万水千山总是情,用平仄表示测是仄仄平平仄仄乎。一般联的上句是仄收,下句则平收。联的上下句不拘韵脚,但平仄很讲究。以万水千山总是情为例,它是联的下句,上句则应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应,这样写出来的联就很工整了。


南天蓝166


对联,其实是从诗词中演化出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即是从诗中拿出对仗对偶的两句成为一联。既然源于诗,即跳脱不出诗的四种基本格律: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具体可以自行百度查一下。



生于未时


平与仄是两种音调,平声有阳平阴平两种,都是发出的音调偏于平铺,没有波动的。阴平的音最高,比阳平高一阶。二者比较阴平如女声,阳平如男声,所以名之阴阳。而且可读阴平的字是读不出阳平的。二者不並存在一个字音域中。普通话中第一声第二声大多是。(是指与平水韵中的平声而言)。至于仄声分上去入三声,上声昂扬发音上行,去声低沉发音下行,入声短促发音急行。上去声与普通话中三四声同,入声未于普通话中分立一声,而是被分派到以上四声中去,所以普通话没有入声谱。这是北方语言之与南方语言的分野。北方是三声四音,南方是四声五音。北音浊,多鼻音,卷舌音。南音清,无卷舌音,少鼻音。由于编诗韵作者沈约是浙江湖州人,所以南音之人作诗天然亲和。北方人则须背诗韵了。这与南方人读不准普通话是一样原因的。记得四声的发音特点可用一首诗表示;:平声悠悠不浪汤,上声:豪放且高昂,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平仄声调之特点大致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