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重!精神分析療法並不利於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高效康復

01、精神分析法的起源和核心內容

在所有的心理諮詢或者治療理論中,由弗洛伊德創立的精神分析療法是歷史最悠久、影響最深遠的一個流派。

此處需說明的是,有的讀者搞不明白精神分析與動力性心理學的關係。其實,動力性心理學和精神分析一開始並不是同義詞,但隨著學者們對前者的研究不斷深入,精神分析逐漸成了其體系的主要來源。

因此,目前普遍認為,心理動力學治療是以精神分析為基礎的心理治療方式的總稱,也稱動力性心理治療,精神動力學療法或精神分析療法。

雖然精神分析是最古老的心理治療流派,但並不是最早的心理治療方法。催眠療法比精神分析早了100多年,而且,弗洛伊德創立精神分析,其實是受到了催眠治療的一些影響。

慎重!精神分析療法並不利於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高效康復

普遍認為,催眠起源於18世紀初。到了19世紀初,法國神經病學家讓·馬丁·沙可教授利用催眠治療女性的癔症,並且效果不錯。

弗洛伊德就是沙可的學生之一,他觀摩了老師的催眠示範並回到維也納後,他也試著用對患者實施催眠治療。

有記載是這樣寫的。“他描述道,將手置於患者的額頭上,稍加壓力,告訴患者,“這樣,你就能想起曾經被遺忘了的事情”。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學習的催眠是嘗試喚醒患者的內隱記憶,想起過去的經歷,並進行心理治療。這其實帶有“創傷修復”的意味。確實,弗洛伊德當時曾公開表示:癔症是心理創傷造成的,創傷事件能引發讓人難以承受的情緒反應,因此使意識狀態改變,從而導致症狀。

從現在回頭看,可以說,當時的弗洛伊德其實已經摸到了精神心理障礙本質的邊緣。

但很可惜,弗洛伊德承認自己對催眠不在行,也有資料顯示,弗洛伊德與另一名沙可的學生--催眠治療師布羅伊爾存在激烈的競爭。就催眠技術的掌握和效果來看,弗洛伊德不如對方。

隨後,出於種種原因,弗洛伊德放棄了催眠,也放棄了對癔症病因是創傷的認識,創立了精神分析療法。普遍認為,精神分析學說創立的時間點是1900年,那一年,弗洛伊德的著作《夢的解析》問世。

那麼,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到底講了什麼?這要說起來就十分複雜了,可能講一天都講不完,至今仍有學者不斷地研究。但主要的幾個概念是非常有名的,也是精神分析流傳至今的核心理論,以下簡要介紹一下。

自我、本我和超我。本我指的是本能,自我是後天形成的現實原則。超我則代表道德和良知。這三方面應保持平衡,否則會使機體失去平衡,導致焦慮。

驅力學說。精神分析認為,人的本能又稱為內驅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性驅力(生本能)和攻擊驅力(死本能)。這些本能力量在嬰兒時期就發揮作用了,影響兒童的行為,並在後來成為使成年人幸福或痛苦的慾望。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發展及心理健康與否,與性驅力和性心理的發展與受挫密切相關。所謂的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戀父、戀母等概念,就是來源於精神分析。

潛意識的概念。這是弗洛伊德重要貢獻之一,他認為心理活動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意識部分是我們能感知到的、能主動認識到的;潛意識則是不為我們所知、但確實存在又能產生的意識。前意識則處於兩者之間。

還有心理決定論原則。這個原則認為,心理現象和軀體現象都不是偶然的,比如生活中常見的口誤、筆誤、遺忘、夢境、以及神經症的症狀等都是有原因的,並且都源於幼年經歷,特別是某個時期的性驅力得不到滿足,引起了超我、自我、本我三者的衝突,以及潛意識中不同慾望的衝突,最終導致神經症。

可見,精神分析對個體的心理、行為現象確實形成了一套系統的、較完整的理論。雖然從現在來看,上述概念和分析晦澀難懂,重思想理論,缺乏現實驗證;但在那個時代,能在心理方面提出一套自圓其說的理論就很不錯了,可以說是前無古人,這也是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能在當時引起轟動的原因之一。

而且,弗洛伊德提出潛意識的概念,在當時科學水平整體很低的時代背景下,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雖然,“潛意識”不是一個科學心理學的概念,弗洛伊德也沒法用科學的方法去驗證它的存在和性質,但他確實發現了人的心理和記憶有更加深層次的東西。

用現在的腦科學、認知神經科學和我們機構的多學科診療模式(MDT)去理解,所謂的潛意識,其實更多的是指內隱記憶和無法自控的外顯記憶;所謂的潛意識裡的衝突,就相當於病理性記憶,是心理創傷或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導致了心理和行為上的異常。

既然,精神分析認為心理和行為異常都與幼年經歷、本能、慾望和潛意識有關,而這些因素又能從夢境和一切行為、言語中有所體現,那麼,講得通俗一些,治療的經過就是把這些東西儘量都找出來,掰碎了細細地分析,將潛意識“意識化”。

經典精神分析的治療主要有以下這幾個核心過程:

自由聯想與釋夢。自由聯想是鼓勵患者把心中的一切都說出來,不要選擇,也不要編撰。釋夢則常與自由聯想聯用。通過討論夢境和自由聯想的內容,精神分析師與來訪者試圖洞悉其代表的意義,瞭解潛意識的衝突。

移情分析。在漫長的治療中,患者很容易對精神分析師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可能是正性的、友好的,也可能是負性的、抗拒的。

精神分析認為,這些態度其實是患者童年期對父母反應的折射,並導致了他們長大後對待其他人的情緒反應模式,所以稱為“移情”。分析師向患者說明這些態度和情緒反應的來源,並引導患者應如何做出更好的反應。

此外還有阻抗分析。如果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回避某個話題,或者不能想起某件事情的細節時,其實是在抵抗這些回憶。而這些正好是應當加以探索的領域,極可能就是患者心理病因的所在。

所以,精神分析師會鼓勵患者把任何隱秘都說出來,並進行分析,才可以使患者心中壓抑的矛盾和衝突得以盡情疏解。

講到這裡,可能有的讀者會產生疑惑:精神分析師把患者的心理和行為的原因分析了一遍,症狀就能好了嗎?

確實,精神分析認為,只要分析師針對來訪者或者患者提供的一切信息進行耐心的解析,或者通過引導讓他們自我瞭解其心理困擾的原因和意義,並對此信服、頓悟時,就能得到治療,心理痛苦就能解除。在精神分析裡,這叫做“闡釋”和“貫通”。

而且,這個精神分析的過程通常很漫長,可長達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換言之,症狀的緩解也需要這麼長的時間。

上述精神分析的療法是以弗洛伊德的理論為基礎的,而弗洛伊德之後的繼承者不斷進行修正,發展成新精神分析。

新精神分析和經典精神分析的區別在於:不再以泛性論的觀點解釋心理異常的原因。關於這一點,弗洛伊德被很多後人詬病,其幾乎把所有心理、行為異常都歸結於性心理原因,這顯然是不正確的。

新精神分析也不再將童年經歷作為成年後行為問題的決定因素,不再以潛意識作為解釋一切心理異常的基礎。新精神分析的總時長也縮短了,治療次數減少,加入了關於人際關係和現實問題的討論。

但儘管如此,新精神分析的核心基本沒變:潛意識動機與恐懼是大多數情緒問題的核心,領悟和貫通是達到治療目的的過程。

在此還想簡單介紹一下榮格。卡爾·榮格是瑞士的心理學家,一開始,他與弗洛伊德合作並一起發展精神分析學說,但後來因兩人理念不合,分道揚鑣。

榮格不認可弗洛伊德以性本能解釋行為的觀點,並創立了人格心理分析理論,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等概念,他把人格分析的理論和方法用於分析社會歷史現象,超出了個體心理學領域,成為精神分析後心理學界另一重要人物。

沙盤遊戲治療就是一種以榮格心理分析心理學原理為基礎的、目前最常見的心理治療方法之一。可能很多讀者都在心理諮詢機構,尤其是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場所看見過心理沙盤的用具。

慎重!精神分析療法並不利於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高效康復

簡單而言,沙盤遊戲治療就是讓患者隨意選擇各種模具(玩具),按照自己的意願擺放在沙盤裡,創造出一些場景或圖像,然後,再由精神分析師運用榮格的心理分析理論,去引導患者分析這幅作品背後的潛意識層面體現出來的意義。

一開始,這種治療的設計初衷是服務於兒童來訪者,因為他們年齡小,語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弱,難以通過直接的交流進行治療。但兒童都喜歡遊戲,所以帶有趣味性的沙盤遊戲既能調動兒童的興趣,讓他們在遊戲中緩解情緒,精神分析師也認為,通過場景擺設,能從中看出兒童潛意識的一些問題。

逐漸,這個方法不再侷限於兒童、青少年,而是廣泛地應用於成年人。

如我在上文提及的,從客觀上講,精神分析的提出是意義重大的,它可能是第一個有完整理論體系的心理學說,在那個年代背景下,這非常不容易。

弗洛伊德提出的潛意識也是一個重大的發現,心理決定論原則也體現了心理因素、成長經歷在精神心理疾病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這些觀點都是值得肯定的。

而且,在這個學說誕生初期,催眠治療的發展遭遇阻滯,精神分析幾乎是唯一的主流心理治療方法。在客觀上說,對大多患者而言,精神分析師會對其長期的傾聽、交談、共情、並分析心理困惑的原因和本質(雖然分析得不一定正確),這相當於提供了一個穩定的情感支持,一個宣洩、解壓的途徑,再加上患者長期的反思和覺悟,這些對負性情緒的緩解和自我提升確實是有幫助的。

但這種治療方法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

慎重!精神分析療法並不利於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高效康復

首先,精神分析理論對心理問題的理解到底對不對?我認為大多是有失偏頗的,甚至是牽強荒謬的,尤其是經典精神分析。像上面提及的,其太強調性驅力了,總是把心理、行為問題與嬰兒、幼兒期的所謂慾望期扯上關係。

舉一個我在此前文章也講過的例子。我曾分享過的真實案例小勇,其母親曾帶她在英國接受精神分析治療,分析師問起了小勇嬰兒時期的母乳餵養情況。母親說,那時她工作忙,母乳餵養次數不多,但奶水很足,每晚睡前孩子吃一次就能睡到天亮。

沒想到那位精神分析師說,可能這是造成小勇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母親的忙碌和奶水充足,哺乳次數少,令孩子的口欲期沒有得到滿足,逐漸演變成心理衝突,現在主要表現為退行。

這讓小勇和母親都哭笑不得,“這解釋太荒謬了!”

再比如近年來有些學者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分析“網絡成癮”,有一篇文獻是這樣理解的:

網絡成癮的起因可追溯到嬰兒口唇期,嬰兒通過母親的哺乳獲得生理上的滿足,並將此作為代表母愛的溫暖、安全、關懷等美好感覺和回憶保留在潛意識中。在現實生活中,個體遇到矛盾衝突或不愉快的事情,保存於潛意識裡的口唇期的滿足感被重新喚醒。網絡成癮就好像口唇期的嬰兒在搖籃裡舒適、安靜、幸福地入睡。

用現代的目光去看,這種解釋真的很難讓人接受,而且很荒謬。

除此之外,經典精神分析還經常用“控制”、“攻擊”等詞彙去形容患者或患者父母的行為,這些描述不但只看到了問題的表面,而且很多認識是錯誤的,也並不利於解決問題,尤其是對於已經惡化的親子關係,反而令孩子對父母產生更大敵意。

換言之,精神分析對心理問題的剖析都是猜測性的,哲學性的,甚至只是理論內的自圓其說;但在客觀上這些解釋對不對?這很大程度上要看患者認不認可。

而且,潛意識的提出雖然很有意義,但潛意識的說法很模糊,缺乏科學依據,並不是一個科學的概念;甚至有些精神分析師把所有難以找到解釋的問題都歸結為潛意識的問題,這就有點牽強附會了。

其實,從當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結合我們的臨床實踐發現,焦慮症、強迫症等神經症,還有抑鬱症、雙相障礙等常見的精神心理疾病,其心理根源可能是病理性記憶,利用深度催眠下的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可以精準激活、高效修復,形成新的記憶得以鞏固,症狀很快就緩解甚至消失了,我們發現,根本沒有精神分析講的那麼玄乎,跟性方面和慾望更是大多沒有直接關係,除了性心理障礙。而且,內隱記憶、病理性記憶、記憶再鞏固這些概念或者理論都是腦科學、認知神經科學證實存在的。

當然,新或者現代精神分析也意識到了這些不足,進行了一定的修正,上文已經介紹過了。可以說,新或者現代精神分析相對於經典精神分析對心理問題的分析更加貼合實際,更加易於被接受,但實際上整體仍然是猜測和推理。

而且它們仍然不得不面對第二個問題:即使把患者心理問題分析了,就能讓他們領悟了疾病的本質、根源和發展過程嗎?就能消除症狀嗎?對於輕度患者或者來訪者而言,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對於中度到重度的患者來說,這顯然行不通。

很多患者其實對自己的問題也有較一定的理性認識,比如強迫症、成癮性疾病,患者的理性都知道那是沒有必要的、或者不對的,但他們仍然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解除痛苦。

而且,在深入的交談中,精神分析容易激活患者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又缺乏快速修復的技術,患者只會再次感受到痛苦的折磨。如果患者能挺過去,或能得到一些情緒的緩解、心理提升和領悟;但很多人挺不過去,病情容易反而惡化了,患者可能會自動終止治療,甚至導致自殘、自殺行為。

所以,在缺乏高效解決方法的前提下,精神分析容易將疊加性心理創傷激活,這是很不妥的,存在很大風險。

第三,精神分析一般是在意識層面的交談或治療,難以觸及內隱記憶層面的病理性記憶。說來有點諷刺,精神分析發現了“潛意識”,但又無法真正地到達潛意識(內隱記憶層面),更無法精準化找到所謂潛意識層面的問題,只能通過人們表面的行為、語言來推測,這也是令人難以信服的重要原因。

就算通過放鬆狀態下的自由聯想,患者可能想起一些零碎的片段,但也難以還原病理性記憶的全貌,難以完全想起當時的情景、情緒、認知和軀體感受,這樣的治療和領悟其實也是表淺的,不徹底的,甚至可能導致錯誤的結論和認知。

第四,精神分析發揮作用的時間太長了,也就是效率太低了。上述提及,經典精神分析耗時數年,甚至十數年、幾十多年,這便讓精神分析只侷限於心理問題不太危急、有經濟實力、有時間的來訪者。

有研究者認為,長期的精神分析比認知行為治療的效果更好。但也有學者指出,長期心理治療的有效因素不在於哪種技術或流派,而是治療師的長期的陪伴,心理的支持,理性的指導等等。

新或者現代精神分析治療時間短一些,但一般也需要好幾個月,1到2年。而且,雖然時間短了,但對問題的理解程度變得沒那麼深入了,也更加難以觸及並解決根源的問題。

還有一點,有人說,精神分析的偉大在於人格和人性上的探討,通過長期精神分析可慢慢完善人格。其實,從MDT的角度,人格的缺陷並沒有那麼複雜,比如我們發現,偏執型人格改變其往往源於遭受過疊加性心理創傷,導致個體敏感、多疑,容易把他人的好意當壞意。在深度催眠下精準化找到相應的創傷並修復後,人格改變很快就恢復正常。

從這個角度看,精神分析對人格完善的所謂重大意義,反而顯得十分低效。

那麼,講了這麼多,應該怎麼看待精神分析學說呢?簡單而言,在其創立的時代背景下,精神分析的意義是非凡的,開創性的;但隨著科學心理學、腦科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精神分析的觀念已經顯得十分落後了。

其實,在歐洲、美國等發達國家,精神分析已經逐步遭到擯棄。美國的華人精神科醫生、美國最新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的中文版主譯者張道龍曾經公開對此作過評述。

慎重!精神分析療法並不利於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高效康復

在美國精神分析已經衰落,使用率不到5%

可是,國內心理諮詢或治療自從21世紀初興起,就深受精神分析學說影響。當時的國內缺乏科學心理學基礎,對這種來自西方的、歷史悠久、又顯得高深、複雜的理論學說有種盲目的崇拜。

直至目前,國內有很大影響力的心理諮詢師、治療師基本上都是精神分析師為主;精神分析學說的概念和觀點仍大行其道,備受大眾推崇,被視為心理學的權威。這種現象並不值得慶賀,反而是一種落後的表現。

不過,精神分析雖然已經落後,但並非一無是處,每一個學派都有其適應的人群。

其實,早在精神分析學說出現的初期,精神分析師對自己這一派學說的認知還是比較理性的。他們會通過一種試驗分析的方法來評估患者是否適合接受精神分析。這種評定標準被總結為“四有”——有錢、有時間、有心理學頭腦、有病但又沒病到精神分析的方法治療不好的程度。很多精神分析師也承認精神分析無法真正治癒精神心理障礙患者。

可惜,由於精神分析幾乎是當時唯一的心理治療方法,隨著其影響力增大,其作用逐漸有被誇大的成分,便幾乎成了放諸四海皆準的心理治療方法。

所以,對於有經濟實力,有時間,精神心理問題並不十分嚴重,對於精神分析的觀念有認同度,尤其是有強烈的宣洩、傾訴慾望的女性患者,精神分析是有治療作用的。

但顯然,青少年患者並不在此列。青少年患者的病情本身不見得一定都很嚴重,但對學業和成長有很大的影響,亟需高效的、精準化的治療,快速康復,回到學習的軌道上。精神分析顯然不適合。

而且,如果精神分析師使用的是經典精神分析,過於強調原生家庭對患者的負面影響,很可能會激化親子矛盾,甚至夫妻矛盾。患者的情緒障礙不輕反重,整個家庭也面臨崩潰。所以,我一直反對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患者接受精神分析治療,此前已多次明確闡述。

最後,希望廣大患者、家屬和讀者能通過此文對精神分析有更深入、客觀的理解,不要盲目信從所謂的心理學權威,要選擇合適自己的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方式。

參考文獻:

1. 《沈漁邨精神病學》第6版,陸林主編

2.《心理治療:從精神分析到人本主義》,唐慧琳,2010年

3.《當代心理治療四大流派治療方法述評》,馮縉,2011年

4.《結合精神分析法論青少年網絡成癮》,孫桂雄,2019年

5.《精神分析治療需要什麼樣的來訪者》,潘威,2011年

6.《心理動力學治療述評》,侯菲,2014年

#清風計劃# #精神分析# #雙相情感障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