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虾塘发生“转水”和“倒藻”现象?

呆呆牟子


倒藻是养虾过程当中,不注重藻类管理,而引发的藻类大量死亡的一种现象!一个正常的养殖池塘,藻类分分钟钟都有死亡,这是藻类自然交替的现象,当虾塘的藻大量死亡,毒害的是虾,所以平时我们应该做好控藻、培育有益藻的工作。

倒藻的危害:

1、倒藻会产生毒素,直接危害虾的生存!

2、倒藻会影响藻类利用光合作用产氧的能力,造成池塘缺氧。

倒藻的解决办法:

1.换水,稀解藻毒素,更换的水体最好是具有优良藻相的水。

2.使用解毒药品,降解藻毒素。

3.重新培育有益藻,构建优良藻相!

草力壮,高效促进水草生根,防止根系霉烂,延缓水草衰老、烂叶的现象,稳定水质,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俗话说:养虾先养水。意思是说养虾时要重点调节好水质,否则就会发生问题。倒藻对于虾农来说是一件烦心事。倒藻轻则虾体染病减产欠收,重则整塘虾死亡损失惨重。因此虾农对倒藻视若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既然倒藻对养虾业危害这么大,那究竟什么是倒藻,倒藻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怎样才能有效预防倒藻现象发生呢?今天就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科普一下什么是倒藻。倒藻是虾农的俗称,是指由于气温、水温骤变,或暴雨以及连续阴雨,引起的水体分层、盐度大幅变化、水体里的营养成分发生变化等,造成藻类大量死亡,从而导致倒藻现象发生。此时虾塘水体表面往往漂浮一层死藻,水体粘稠度增高,泡沫多发,长时不散,颜色呈黄、绿或褐色,就像水面漂了一层油沫一样。倒藻的危害是非常大的,轻时虾体滤氧能力下降,活动能力下降,进食锐减,虾体掉膘减重;重时虾体呼吸困难,严重缺氧,最终死亡。最严重时会导致整塘虾死亡,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倒藻的原因。引发倒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天气原因。天气高温、暴雨或长时阴雨,造成水环境突变,藻类种群数量失衡,引发倒藻转水。

二是生态原因。水体过肥或过瘦,造成藻类生态平衡失调,蓝藻、裸甲藻等有害藻类占据优势,有益藻类处于弱势,引发倒藻转水。

三是管理原因。过量使用消毒杀菌剂、杀藻杀草剂等造成菌类失衡;水体长时间静止,循环不畅;换水后补肥不及时,造成藻类自身抵抗力差,不能适应环境变化,引发倒藻转水。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倒藻的解决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是立即开启增氧机,加强氧气输入,夜间使用颗粒氧增氧。

二是立即注入新水,将旧水体排出塘外,增加含氧量,保持藻类总体稳定。

三是使用多元有机类进行解毒,若氨氮、亚硝酸盐过高,在晴天使用微生态制剂增氧降解,然后肥水陪藻。倒藻发生后,切忌大量使用杀藻剂,否则反而会加重倒藻现象。




大足陆二妹


水体透明度变差、水色改变、水体开始变浑浊,这些都是开始发生倒藻的征兆,此时应该及时处理,避免造成更大损失。

倒藻如果发现得早,应该选择天气较好的一天,早上使用有机酸类解毒,大约2-3小时后进行施肥补肥,可以选用氨基酸类快速起效的肥水产品,避免使用起效慢以及含氮高的肥水产品,当天晚上做好增氧工作。

如果发现得晚,倒藻已经有一段时间,则第一时间要注意增氧,可以泼洒颗粒氧等增氧产品,然后检测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是否过高,过高则要使用化学类产品进行降解,接下来按照上述方法进行解毒和肥水。




火凤凰tt


预防方法:是在“转水”发生前,排水30〜40厘米深,施用活

性黑土(腐殖酸钠),再加水至原水位。南美白对虾养殖前期,应 施用促单细胞藻生长的营养素,保持水体透明度在25〜30厘米; 养殖后期因水质老化出现“倒藻”,应先排水30〜40厘米深,施用

芽孢杆菌等复合微生态制剂,然后加水至原水位。肥水是处理“转 水”和“倒藻”后必须采取的一个主要措施。


刘家小敏


预防方法:是在“转水”发生前,排水30〜40厘米深,施用活

性黑土(腐殖酸钠),再加水至原水位。南美白对虾养殖前期,应 施用促单细胞藻生长的营养素,保持水体透明度在25〜30厘米; 养殖后期因水质老化出现“倒藻”,应先排水30〜40厘米深,施用

芽孢杆菌等复合微生态制剂,然后加水至原水位。肥水是处理“转 水”和“倒藻”后必须采取的一个主要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