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晉分疆處,雄關控上游

燕晉分疆處,雄關控上游

百集大型系列報道

《行走長城》

第七十二篇

《 燕晉分疆處,雄關控上游

燕晋分疆处,雄关控上游

居雄關、界兩省、通冀晉,帝王朝拜曾經駐蹕、金戈鐵馬依稀迴響,商旅奔波留下車轍。阜平縣龍泉關始建於明正統二年,已有580多年的歷史,如今,城池已經殘破,卻有無數的文化印記供後人憑弔。

從阜平縣城出發,沿著保阜高速一路西行,再走一段382省道,不久就到達了龍泉關村。鄉鎮幹部帶著我們沿著村裡的小路繞來繞去,突然,一座城門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上面掛著匾額,寫著“龍泉關”三個字。這就是龍泉關的北門,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部分。

燕晋分疆处,雄关控上游

龍泉關關城北門

龍泉關是明代真保鎮的重要關隘,始建於明正統二年,它是河北、山西兩地往來的要道,是從北京去往五臺山最近的路途,素有冀晉咽喉、五臺山東大門之稱。阜平縣政協文史專家張曙紅對龍泉關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著有《龍泉關》一書。

阜平縣政協文史專家張曙紅:龍泉關作為明清時代重要的軍事重鎮,它東瞰阜平縣城,西扼山西五臺山,向南與平山神堂關相連,向北與山西繁峙平型關相連,往東經吳王口又連著倒馬關、紫荊關,與山西平定的娘子關、故關一起構成北京西部的重要屏障。

燕晋分疆处,雄关控上游

當地老人按記憶復原的龍泉關關城圖

龍泉關有上關、下關之分,對上、下關具體位置,有不同的解讀。一種觀點認為,上關是指現在的龍泉關鎮龍泉關村,下關指現在的天生橋鎮西下關村;另一種觀點認為上關指的是兩省交界的長城嶺關口,下關指的是現在的龍泉關村。張曙紅在龍泉關村的龍王廟發現了一塊明代石碑,成為了最新的證據。

阜平縣政協文史專家張曙紅:碑記清清楚楚的記載著,最早龍泉關的關城是在天生橋西下關村,它的選址不當,就在河道上。幾年以後,一場大水就把關城給沖毀了,移到現在的龍泉關鎮重新修建。

燕晋分疆处,雄关控上游
燕晋分疆处,雄关控上游燕晋分疆处,雄关控上游

龍泉關關城內,疑似長城古磚

龍泉關村西行二十華里,就是長城嶺關口,這裡是龍泉關扼守的另外一處隘口,位於河北、山西兩省的交界之處,天氣好的時候,站在山上能看見五臺山中的東臺。長城嶺海拔將近1600米,以奇險著稱,古詩有云:碧澗深千丈,蒼嵐仰萬尋。

燕晋分疆处,雄关控上游

長城林關城全景圖

記者來到長城嶺時,山下天氣晴朗,山上大霧瀰漫,城牆仍殘存上百米,關城只留下了一座城門,頂上還有一個大洞,龍泉關鎮政府幹部馬繼軍介紹,以前翻越長城嶺必須穿過關城,20世紀初軍閥混戰時期,晉系軍閥和奉系軍閥曾經在長城嶺一帶大戰七八個月,關城上的洞就是被一顆炸彈炸出來的。

燕晋分疆处,雄关控上游

長城嶺關城

燕晋分疆处,雄关控上游

頂上的大洞

東接燕趙、西連三晉,將近六百年的歷史,使龍泉關積澱了厚重的文化。明崇禎六年,旅行家徐霞客到五臺山遊覽,寫下了《遊五臺山日記》,其中也記錄了龍泉關的景色,這是《徐霞客遊記》中對河北景色的唯一一處記載:

北行十里,路漸上,山漸奇,泉聲漸微。既而石路陡絕,兩崖巍峰峭壁,合沓攢奇,山樹與石競麗錯綺,不復知升陟之煩也。如是五里,崖逼處復設石關二重。又直上五里,登長城嶺絕頂。回望遠峰,極高者亦伏足下,兩旁近峰擁護,惟南來一線有山隙,徹目百里。嶺之上,巍樓雄峙,即龍泉上關也。

燕晋分疆处,雄关控上游

龍泉,龍泉關因此得名

到了清代,龍泉關更成為了皇帝朝拜五臺山的必經之路,康熙、雍正、乾隆都曾經龍泉關到五臺山進香,成就了龍泉關東接京師、西控五臺的御道之名。

阜平縣政協文史專家張曙紅:康熙皇帝第一次朝臺之後,把五臺山的景色稟報給了孝莊太后,70歲高齡的孝莊太后非常想去。走到阜平龍泉關後,康熙帝提前讓自己的這些侍衛在長城嶺上進行了演習,抬著肩輿翻越長城嶺。但山路奇險,幾乎是垂直的角度,侍衛們一步一滑,根本不可能翻越,孝莊太后只能非常遺憾的打道回府。

燕晋分疆处,雄关控上游

記者王智博、高麗紅採訪龍泉關鎮政府幹部馬繼軍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德軍繼續西進,攻破龍泉關,進入山西,龍泉關被付之一炬。1948年,毛主席率黨中央來到晉察冀,跨過長城嶺,曾住在阜平縣西下關村,調研土改,為解放區土地改革指明瞭方向。

燕晋分疆处,雄关控上游

清 嚴遂成

龍泉關

燕晋分疆处,雄关控上游

燕晉分疆處,雄關控上游。

地寒峰障日,天近鶚橫秋。

虎護千年樹,人披六月裘。

夜來風不止,嚴鼓出譙樓。

在龍泉關,濃厚的文化氣息在青山綠水中盪漾。行走長城的旅途中,你總會發現一些地方,含而不露,精彩天成。

記者 | 王智博 曹力 高麗紅 保定臺張巖 魏嶽奇

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