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二)系列報道之⑫」株洲茶陵五佛嶺戰鬥:300餘紅軍殲敵1000多人

【名片】 五佛嶺戰鬥遺址

「初心(二)系列報道之⑫」株洲茶陵五佛嶺戰鬥:300餘紅軍殲敵1000多人

▲紅軍後代代表任遠芳、茶陵縣委書記彭新軍為“五佛嶺戰鬥紀念碑”揭碑。

五佛嶺是梅花山的一部分,位於株洲市茶陵秩堂鎮。1933年11月,湘贛紅軍茶陵獨立團在此與敵十六師的6個團激戰6小時,在紅十七師的支援下,以少勝多,取得了五佛嶺阻擊保衛戰的勝利。

【尋訪】以少勝多,打掉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初心(二)系列報道之⑫」株洲茶陵五佛嶺戰鬥:300餘紅軍殲敵1000多人

▲五佛嶺地形。

驅車從茶陵縣城出發,1小時後到了秩堂鎮田湖村。放眼望去,五佛嶺群山嵯峨,鬱鬱蔥蔥,山頂上霧氣繚繞,與天空連成一片。

沿著山路前行,不久,即看到一棵高大的松樹,樹幹粗壯需四人合抱。樹旁立著五佛嶺戰鬥紀念碑。村主任譚志盛介紹,這是五佛嶺戰鬥第一道防禦工事的入口。

1933年10月,國民黨反動派在連續四次的“圍剿”慘敗之後,調集100萬軍隊、200架飛機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起了規模空前的第五次“圍剿”,其中以50萬兵力分四路進攻中央蘇區。湘贛革命根據地在這次反“圍剿”鬥爭中,是中央蘇區的側翼,五佛嶺首當其衝。

敵軍集結兵力於茶陵東部邊境,企圖突破江西永新與茶陵交界的一道天然屏障——梅花山,直插湘贛蘇區省委省政府所在地永新。湘贛紅軍決定全力迎擊敵人。

山高路險。山上至今可見當年的戰壕和碉堡。戰壕至少有1.5米深,掩體由石塊、青磚和泥土堆砌而成,圍繞山體延伸至山頂的碉堡口。碉堡主要由石塊砌成,高約3米,既是紅軍的瞭望臺,又是指揮所。譚志盛說,當時敵我力量懸殊,與敵軍作戰的茶陵獨立團,名義上是1個團,實際上只有3個連,包括團部人員在內,只有300多人。

1933年11月8日早上,敵人6個團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五佛嶺發起進攻,茶陵獨立團頑強奮戰。無奈寡不敵眾,第一、第二道防線均被擊破。正當來勢洶洶的敵軍猛攻第三道防線時,紅十七師主力及時趕來,吹起了反攻的號角,紅軍將士們拼死反擊,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五佛嶺戰鬥持續了6小時,將敵軍全部擊潰,共繳獲槍支1000多支,殲敵1000多人。戰鬥的勝利滯遲了湘敵對永新的進攻,打掉了敵人的囂張氣焰,鼓舞了蘇區群眾。

【傳說】 炎帝在這裡首次發現了茶

60歲的譚金元經常帶著孫子,駐足於五佛嶺戰鬥遺址前,講述當年紅軍英勇抗戰的故事。譚金元的爺爺是一位紅軍,曾擔任湘贛地區保衛局局長。他聽爺爺說,戰爭過後,五佛嶺山上滿目瘡痍,樹木全被燒焦,附近的房屋在戰火中全部倒塌。

“當時,五佛嶺有一間譚家祠,居民就在譚家祠熬稀飯、煮食物慰問紅軍戰士。”譚金元介紹,86年過去了,曾經遭破壞的山體如今被高大的樹林掩蓋。

當年的槍聲早已平息,但革命的精神歷久彌新。今年5月,茶陵縣主要領導、紅軍後代代表、黨員群眾、教師學生齊聚田湖村,緬懷革命烈士,舉行“五佛嶺戰鬥紀念碑”落成儀式。“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們立碑不僅僅是為了懷念,還要發揚革命精神,把家鄉建得更美。”譚志盛說。

田湖村有15個村組、600多戶、3000多人。這個村,地小名氣不小。相傳,炎帝神農氏第一次發現茶的地方,就在五佛嶺五坊庵的北麓。

田湖村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而獨特,尤其在湘贛邊旅遊資源開發中非常有潛力。譚志盛坦言,村離縣城50公里,屬於湘贛邊界村,由於交通不便,很多資源都沒有利用起來。他期盼投資人到田湖村多瞭解,創造更多的價值。

【心聲】

不畏艱難打贏脫貧攻堅戰

譚志盛(田湖村村主任)

五佛嶺戰鬥很艱苦,但以少勝多打贏了。這主要靠的是當年紅軍指戰員攻堅克難、不怕犧牲的精神。田湖村是茶陵縣68個貧困村之一,我們現在的任務就是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這些年,在政府的關懷下,我們艱苦奮鬥,由脫貧走向致富。我們有信心,也有決心,讓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

心繫群眾,打贏脫貧攻堅

林晚同(茶陵縣駐桃坑鄉春風村扶貧工作隊隊長)

五佛嶺戰鬥的勝利,在於紅軍贏得了民心。86年前革命英烈不畏艱難、英勇奮戰的精神影響著我。堅守駐村扶貧陣地三年多,既來之,就要不忘初心,像當年紅軍一樣,拋頭顱灑熱血,心繫百姓,和鄉親們一道“拔窮根”。新時代,脫貧的目的就是讓群眾過上好日子。扶貧攻堅戰中,我們基層工作人員要深入群眾中去,多瞭解村情民意,多尋找致富門路,實現貧困摘帽不掉隊。

記 者 | 俞強年

通 訊 員 | 陽童

編 輯 | 孫曉靜

審 核 | 李支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