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對“文科”就業抱有偏見?是時候打破潛在認知了

學生所學的專業與其畢業後從事的職業並非完全無關,也並非起著決定作用。所以,為了幫助不同專業的學生了解個人所學專業的價值,提升自身對勞動力市場基礎價值的信心,學校還可以做些什麼呢?

學生在校接受的教育與他們畢業後從事的職業到底有什麼關係?在某種程度上,答案似乎是顯而易見的。工程類專業畢業生會成為工程師,計算機科學專業畢業生會成為軟件開發人員。但實際情況是,多數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與其畢業後會從事何種職業,認知較為模糊。

儘管人們普遍認同高等教育能為勞動力市場帶來更好的人才資源,但面對“哪些專業的畢業生會更好就業”這樣的提問時,卻不太知道如何回答。關於不同專業的學習和其實際社會價值之間的討論仍然存在爭議。

打破潛在認知

因為社會上的一些爭議,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專業的學生常常產生類似的困惑:所學專業會幫助個人從事哪些專業相關度高且收入可觀的職業?能帶來什麼樣的社會價值?

面對這些困惑、爭議,有些學者指出“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專業的畢業生,擁有的職場能力不具有專業性,將這些專業的畢業生限定在某種職業領域去衡量他們的社會價值,是不科學的”

。但一些人文社科畢業生仍然對自己所選專業的價值持否定或懷疑的態度,忽略了這些專業在其他方面的一些優點。斯特拉達-蓋洛普校友調查報告發現,許多學生認為他們從人文學科和軟科學中獲得的價值比從STEM學科中獲得的要少。

注:軟科學:由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發展而逐漸形成的一個學科群。


果真如此嗎?勞動力市場分析公司Economic Modeling Specialists Intl.(以下簡稱“EMSI”)基於自身擁有的上億份職業檔案、個人簡歷等數據信息,利用求職者跟蹤系統,對語言哲學類、社會科學類、商科、傳播學、工程類、通信等六類專業的畢業生進行了跟蹤,通過分析這些專業的畢業生進入職場後的前三份工作,EMSI發現學生接受的專業教育與其實際工作之間的關係,跟大家潛意識的認知有所出入:

學生的專業與其職業當然有關,但並非一成不變,所以不能單從就業情況判斷某一專業的社會價值;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專業的畢業生所具備的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管理能力等軟技能往往是職場中很受歡迎的技能。

畢業生的職業畫像

專業VS職業類別

為了進一步瞭解六類專業畢業生的職業發展路徑,EMSI的分析對象均是至少從事過三份工作的畢業生,EMSI主要衡量他們的第一份工作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工作選擇發生了哪些變化;以及他們在工作中使用的關鍵技能有哪些。

為了將從事相關領域工作的畢業生聚集在一起,EMSI在分析中設立了職業類別,包括財務分析類、銷售類、電子工程類、管理類、金融服務類等,這些職業類別都分別包含多個不同的職位。

分析發現,每類專業對應的職業領域,剛開始比較符合學生的預期。

例如,工程類專業畢業生的第一份工作主要是工業和機械工程,其次是軟件開發;語言哲學類專業畢業生會優先選擇進入教育領域、新聞和寫作領域;商科專業畢業生就業集中在銷售、商業/財務分析等領域;傳播學專業畢業生比較喜歡進入新聞與公共關係、銷售領域;IT類專業畢業生從事的第一份工作主要集中在軟件開發領域,其次是計算機網絡系統。

通過對畢業生第一份工作之後職業路徑的觀察,EMSI發現,專業教育對畢業生的職業選擇並不像人們潛意識認為的那樣具有決定性,被研究的對象中只有27%的大學畢業生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語言、哲學類專業畢業生可能會從事人力資源相關的工作,而IT類專業畢業生可能會從事市場營銷相關的工作等。

不過,EMSI同時也提到,大多數畢業生更換工作都傾向於在前三份工作的職業類別中來回轉換,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畢業生可能會湧向某一特定的職業領域。

比如,語言、哲學類專業畢業生選擇的第一份工作與教育相關,而第二份工作可能轉向銷售、非營利性服務組織等相關領域,工作一段時間後,換第三份工作時又轉向了教育領域。傳播學專業畢業生從事的第一份工作是人力資源,第二份工作可能轉向新聞領域,在換第三份工作時可能還會轉向人力資源相關的工作。

出現這種情況並非是偶然,EMSI指出,這些畢業生所接受的專業教育似乎為其職業發展路徑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專業VS職業技能

除了職業類別,EMSI還對畢業生的職業技能進行了分析。因為名字完全相同的職位可能涉及截然不同的工作內容,通過技能數據可以更清楚地瞭解畢業生從事的具體工作內容,進而探究職業與專業之間的關聯程度。

EMSI分析發現,高效溝通、戰略溝通、人際管理和運營監督,這些“看不見”的職場軟技能是職場需求頻率較高的技能,頗受僱主歡迎。而從六個專業的對比情況看,語言、哲學類、社會科學類、傳播學等專業類別的畢業生,在職場軟技能方面的優勢較為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人文社科類專業畢業生,往往忽視個人所具備的職場軟技能,進而低估個人所學專業的社會價值。

對此,EMSI的撰稿人解釋道:“非STEM專業的學生通常缺乏這樣一種感覺,即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離散的但是職場急需的技能。因此,他們也不會意識到,個人所接受的教育和從事的工作之間有一條清晰的脈絡,而這正是專業教育奠定的基礎。”

學校能做些什麼

針對上述分析結果,EMSI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給高校提出了幾點建議:

◆注意教學模式的改善。學校需要幫助學生了解個人所學專業的社會價值,以及將接受的教育進行最大化的利用。

◆學校開發實用的、面向行業需求的課程並與現有的課程(尤其是人文社科領域)進行有效整合,同時與企業僱主建立一定的合作機制,幫助學生髮現個人的課堂經驗將如何在工作中得到應用。

◆鑑於畢業生職業技能的個體差距及其職業轉型的需求,學校可以提供繼續教育課程,以滿足校友在職業生涯不同階段的需要,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學校可以採用以職業技能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把所學的東西轉化為勞動力市場需要的技能。

◆鼓勵學生,尤其是即將入學的大一新生,要把大學更多地看作是一個提升職業技能的時期,而不是一個將自己鎖定在特定職業道路上的時期。例如,學校可以鼓勵英語專業的學生輔修公共關係,或者建議工程學專業的學生考慮學習一些企業溝通(或創意寫作)的課程,讓學生意識到綜合技能的重要性,主動打開視野,打破專業侷限。

這些建議的實際指導意義還有待學校進一步驗證,不過相關學者對EMSI的分析結果表示了認可,認為EMSI的分析可以幫助學校進一步反思:該如何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幫助他們在就業市場上提升競爭力?

主要參考文獻:

[1] Paul Fain. "Philosophy Degrees and Sales Jobs". Inside Higher Ed. August 2nd, 2019. Web.

[2] Degrees at Work. EMS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