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 文 |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 字 | 本文共5400字,閱讀約需7分鐘
  • 聲明 | 本文由“魔斯媽媽育兒實錄”原創,喜歡我,請點擊“關注”按鈕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A:我們家那臭小子,最近總搗蛋。我這學期,已經被老師叫到學校三回了 !

B:搗蛋好啊,說明活躍啊 。我們家那個就是悶蛋,好像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似的。一點自信心和活力都沒有。

C:我最近比較發愁的是,我家孩子做作業太慢了,簡直是有“拖延症”啊,怎麼催都沒用。說多了 ,還逆反。

D:我們家孩子最近“打遊戲”上癮。他哪是作業慢,他是經常不做作業,躲在被窩裡偷偷打遊戲到半夜。你說這白天,還有精力好好聽課?愁死我了!

……

經常會看到媽媽群、朋友圈裡,家長對孩子的各種吐槽,無奈的,氣憤的,悲傷的……孩子的問題怎麼那麼多?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跟大家一起探討孩子常見的問題有哪些,問題的根源在哪裡?我們該如何解決?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朽木不可雕”,孩子的問題是與生俱來的嗎?

“問題孩子 ”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長”

很多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時,家長總是會不自覺的把矛頭對準孩子,指責孩子的不對。

孩子是天生就自帶這些問題出生的嗎?應該不是 。不論孩子的優點還是缺點,大多是在後天的環境中逐漸受影響、受薰陶而形成的。

那這個環境是誰創造的呢?環境的主控權掌握在誰的手上呢?如果孩子的問題只能通過孩子的自我成長、自我改造來解決的話,那教育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有些家長可能會說,有些問題就和孩子的天性有關,他生下來就是這個性格,是遺傳。嗯,孩子的人格大約有40%來自於遺傳。可是,這應該怪孩子嗎?就算是有40%來自於先天,那還有60%的改善空間來自於父母的努力吧?

所以,在我看來,“問題孩子 ”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長”。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地獄之路有時是好意鋪起來的”

說到家長的問題,有些家長會覺得很委屈。他們覺得自己是好人,對孩子掏心掏肺、任勞任怨,沒有什麼愧對孩子的。是孩子不領情、不優秀。

是的,這個世界上,勤懇、善良的家長一定佔絕大多數。但是勤懇善良並不代表沒有錯誤。你的勤懇與善良是給孩子帶來了正向、積極的引導,還是驕縱了孩子的“理所當然”?你與老公的“爭鋒相對”,是讓你贏得了爭吵的勝利,還是給孩子帶來了更深的痛苦?

西方有句諺語,“地獄之路有時是好意鋪起來的”。是啊,哪個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本意是不好的呢?但只是本意好是沒有用的。方法錯誤,依舊可以釀成大患。

父母是孩子認知世界的第一扇窗戶。日常生活中,父母處理的每一件小事,每一次與孩子的溝通相處,都有可能影響了孩子,也都有可能蘊含著某種教育的機緣。如何處理事情、如何親子溝通,每一個細節都可以區分出家長教育能力的高下,也讓孩子們的未來全然不同。

反思:良好的意圖和結果之間形成的反差越大,說明你使用的教育方法越錯誤。這也是萬千家長焦慮的根源。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學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

有些父母會把家庭教育中的問題歸因到社會大環境、學校教育等因素上。說到外環境,那為什麼一個學校、一個班級裡,同樣的環境,有很多優秀的學生,也有一些表現不太理想的學生呢?一味的糾結於這些外因,有用嗎?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教育體制能做到完美,能夠解決所有學生的個體問題。當我們把矛頭指向外時,往往忽略了自省。

在我看來,學校教育更側重於對孩子知識的教育,培養的是智商。而家庭教育更側重於對孩子行為、性格、習慣等方面的教育,培養的是情商。真正的學校教育在孩子6歲以後才開始。而行為、習慣、性格的養成,從一出生就需要關注。這是每一個父母的責任與義務,不能夠隨便假手於人,也不能推給學校。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剖析孩子的常見問題,以及背後的成因

總結家長們抱怨孩子的主要問題,基本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學習問題、習慣問題、沉迷遊戲、自信心不足,還有父母與孩子的溝通障礙。

看到問題是第一步,覺察問題背後的原因更為關鍵。為什麼會存在這麼多的問題 ?我們來逐一剖析問題背後的成因。

學習能力不強

絕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關注,主要聚焦在學習上。孩子如果學習不好,家長一定可以找出“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馬虎,偷工減料”、不自覺、沒計劃、沒目標等等,好多個問題出來。“不談學習,母慈子孝,一談學習,雞飛狗跳”成了很多家庭的常見模式。

家長不自覺地把學習與“成績和作業”畫上了等號。而事實上,孩子的學習遠遠不僅限於“成績和作業”。人際交往、動手能力、思維模式、表達能力、財商情商等等,都可以被納入學習的範疇。孩子不僅要學習知識,更要學會成長。

當家長過於聚焦孩子的學習成績和作業時,往往會忽略制約孩子成長的很多其他同樣重要的因素,也會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現出來的優秀和天賦。如果一個孩子曾經在某一領域表現很好,但並未被肯定,就不會形成正向感覺,去影響學習和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這樣的教育,不僅制約了孩子“長期學習力“的發展,也會讓孩子錯誤的認為:學習是一件很枯燥、很痛苦的事情。帶著“痛苦”去完成任務,自然問題多多。

一個人願意做一件事情,其背後的根本動力基礎就是,興趣與成就感。所以,家長如果想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最需要做的就是:不讓孩子對學習感到痛苦、厭惡和牴觸。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② 壞習慣一堆,怎麼說也改不了

早上叫孩子起床,總是磨磨蹭蹭;刷牙、洗臉、洗澡總是自己糊弄自己;從來都不知道收拾東西,房間搞得亂七八糟……很多家庭都發生過類似的情況,感覺說也沒用,獎也沒用,罰也沒用,很是無奈。

剖析影響一個孩子的習慣養成,通常有三點因素。

一個是父母榜樣。言傳身教,父母永遠是孩子的模仿對象,很多孩子的壞習慣都是受父母影響。

另一個是教育心態。很多時候父母只知道告訴孩子,這個習慣好,你要養成。但卻忽略了與孩子共同尋找辦法、達成目標的過程。孩子單純的知道“這個習慣好”,但是為什麼好,怎麼做,並不知道。

最後是教育方式。當孩子很想努力做好,但是受困於無法堅持、沒有方法的時候,家長如何細化目標、拆解困難、及時肯定,顯得尤為重要。

授人以漁,教育最大的意義,正在於此。

對於孩子偶爾犯的小過失,我們不要貿然定性為“壞習慣”,也不要非常嚴苛的批評指責 。孩子的成長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如果我們大驚小怪的覺得問題很嚴重,也許它以後真的就被強化成一個“壞習慣”了。所以,面對孩子的壞習慣,我們儘量不要反覆提起。這樣只能強化孩子內心的內疚感、負罪感,甚至逆反情緒。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沉迷遊戲,怎麼制止都沒用

孩子們聚到一起,不玩別的,就愛打遊戲。小一點的孩子,在家裡偷玩手機遊戲 。大一點的孩子,直接就沉迷在網吧裡。無數次改密碼,無數次把手機沒收,無數次把孩子從網吧裡揪回家……家長只知道一味的制止,但卻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沉迷遊戲。

遊戲裡的視覺與交互、即時反饋、有趣有挑戰性的規則、不同組合的激勵以及隊友之間的互動,哪一塊設計不是在費盡心思的吸引用戶?從策劃到美工,這背後有多少“專家”在絞盡腦汁的維繫用戶粘性?面對遊戲,別說孩子,就連大人也難以抵抗誘惑。

在遊戲的世界裡,你的孩子可能是個大神級的玩家,可能是個開心了就哈哈大笑,生氣了就踢爆對手的性情小子。但是回到現實生活中,孩子面臨的卻是做不完的作業、上不完的輔導班、父母永不停歇的催促與不滿……越是在現實生活中需求得不到滿足,越容易沉迷於虛擬的世界裡。

當我們學會換位思考,才能找到孩子沉迷遊戲的真正原因,才能談如何有效的控制。孩子所有頑固的壞毛病,幾乎都是在小問題時沒有得到合理的疏導和解決,長期在與外界環境不斷對抗的情緒中形成的。沉迷遊戲也是一樣。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體驗過克服自身弱點的滿足,那麼他就會以批判的態度看待自己。所以出現問題並不可怕,關鍵是要引導孩子去克服自己的缺點,並從中建立孩子的成就感,實現孩子的“自我認知、自我教育”。

面對孩子打遊戲,不論你用多少方法去制約,也不論孩子把“玩遊戲不好”這句話記得多深刻,都不如給他創造個機會,讓他嘗試自己克服玩癮,來得更有效。孩子的弱點如果總是通過大人的操縱去克服,那所謂的“克服”只是屈服。屈服,都是暫時的。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更不會讓孩子形成自我認可。

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難就退縮

自信心不足主要表現在:孩子做事情不積極、不敢去嘗試;容易被欺負,跟同學關係不好;對自己沒要求,容易被打擊等等。更嚴重的是,自信心不足的孩子長大後,面對很多機會與選擇時,容易條件反射地選擇放棄與逃避。這就構成了整個人生的障礙。

孩子自信心不足,通常有兩個成因:一個是缺乏允許犯錯的機會,另一個是努力的過程和失敗的經驗不被肯定。這兩個成因,都跟家長有關。

缺乏犯錯的機會,往往是因為父母不願意孩子犯錯。父母總是在錯誤還沒發生時就干涉、糾正了。比如說,給孩子檢查作業、糾正錯誤。看起來,每一次交給老師的作業都非常準確,但往往麻痺了孩子的意識,有些知識點並未理解透徹。因為父母追求每一次交付的完美,孩子面對任務和挑戰時,也會顯得謹小慎微,不願意嘗試,自然也就少了犯錯的機會 。

另一種,努力的過程和失敗的經驗不被肯定。比如說,當孩子很努力的去做一件事,但是沒做好。父母往往只會看到事情沒做好的結果,而忽略了孩子努力的過程 ,也忽略了孩子在錯誤中的成長收穫。做得好的時候呢,父母又認為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沒有給予及時的肯定。這就會造成孩子的不自信 。孩子會對自己的錯誤感到擔心,自我否定,認為努力沒有意義。即便做成功一件事情,也會降低他的喜悅度,從而減少繼續前行的動力。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所以,孩子自信心不足,家長首先需要審視自己是否懂得肯定自己的孩子。肯定孩子的情緒、肯定孩子的努力、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肯定一件事情帶來的積極意義。如此,建立正向引導,才能幫助孩子建立主動性,找到成就感。不斷強化好的感受,才能讓孩子建立自信心。

溝通有障礙,說什麼都不聽

以上的問題是聚焦於孩子本身,而“溝通障礙”是一個父母與孩子互動的問題,也是很多孩子成長問題的關鍵成因 。

我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問他也不願意說,講的道理他聽不進去,或者說的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這些都屬於溝通障礙。一旦與孩子的溝通存在問題,那麼想解決任何孩子問題,家長都會顯得很無助。

仔細剖析溝通障礙,這個問題的背後往往是父母並不懂得如何去傾聽孩子,也沒有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尊重。誰會願意同一個不懂自己的人聊天呢?誰又會願意同一個誤會自己的人交心呢?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人的天性都是願意遵從自己的思想,排斥他人的命令。每個人都希望被認可,不希望被誤解、被漠視。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要儘量讓孩子形成自覺意識,給孩子空間自己去思考、去選擇。而父母更多的是給予理解和鼓勵,必要的時候給予方法的指引和協助就好了。

建立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而不是受迫於權威,才能真正解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障礙。幾乎所有孩子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作為前提。如果親子關係惡劣,我們要做的已經不是解決什麼表面的問題了,而是需要先修復關係。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如何解決孩子的問題?

當深度剖析了孩子的這些問題後,我們再次印證: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存在問題的家長。當我們抱怨孩子問題怎麼這麼多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向內看”,深刻自省:作為家長,我還有哪些做得不夠好?

如何解決孩子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在問:面對孩子的問題,父母該建立什麼樣的心態? 父母該怎麼做?

撕掉標籤,讓孩子擺脫“魔咒”

孩子的問題,真的是問題嗎?它是不是一個不太客觀的“標籤”?它是不是對於孩子達不到自己預期的一種落差?

換一個角度看,如果我們在孩子眼中是個“問題”媽媽,“媽媽你愛發脾氣、又愛亂丟東西,做菜也不好吃”;如果我們在先生眼中是個“問題”妻子,“老婆你總是邋里邋遢,不求上進、還愛攀比”。當你被貼上這些標籤時,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呢?你會充滿激情的去改變嗎?還是會產生一股挫敗感?或者逆反情緒?

標籤是個特別可怕的魔咒,尤其對於孩子來說。這些負向的標籤很可能會伴隨他們的一生,成為他們人生中久久難以跨越的障礙。試著換一種心態去看這些“問題”吧。把他們看作是你與孩子共同成長中所遇到的挑戰,也可以看作是一個促進彼此共同成長的機會。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從改變自己開始,正向引導孩子的每一點進步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如果我們依舊重複舊的做法,卻期待孩子有新的變化。有沒有可能?一定是沒有可能的。所以,想改變自己的孩子,就必須從改變自己開始。

儘管外部的環境可能有這樣那樣的不美好,儘管孩子的問題有這樣那樣的複雜性,我們都不能以此為理由,忽略了父母自己的責任。

有些家長可能會顯得信心不足,說:如果我這樣做,孩子還是不能變好,怎麼辦?嗯,好的標準是什麼?那是否只是您內心的一個衡量標準呢?改變一個孩子,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孩子的成長需要無數次的嘗試、努力、掙扎、反省……這其中還會伴隨著迷茫、受挫、叛逆等等。每一個人的成長都如此不易,難道我們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不應該儘可能地支持、鼓勵嗎?我們唯有鼓起勇氣,與孩子一起迎接挑戰,才能讓孩子看到信心和希望,才能讓孩子改變。

當我們無法苛求一個理想中的結果時,看到過程中進步,或許會讓我們感到更幸福。看見孩子的進步,哪怕只是一點點,都值得被認可。我們只有這麼做,沒有更好的方式。也許,當你改變了要求,改變了心態,看到了孩子的美好,驚喜就在不知不覺中悄然降臨了!

一句話總結今天的分享:當你用問題的角度看世界,滿世界都是問題;當你用資源的眼光看世界,滿世界都是資源。你用什麼樣的眼光看孩子,孩子最終就會呈現出你看到的樣子。

我是 ,倆寶媽,熱愛寫作、熱愛分享,喜歡歷史、喜歡旅行。財務金融領域混跡多年,後因孩子投身教育領域。從賣方研究寫行研報告到創建魔斯英語品牌開設30多家校區,再到跟寶爸寶媽們一起探索育兒心得,我一直在跟隨心的方向前行。

感謝孩子,讓我擁有不斷成長的動力!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轉發!也歡迎交流任何有關育兒的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