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一生不得志?

姜胃志


首先要搞清楚孔子的志向是什么?

推行"天地人"的君子之道。

子曰: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没有忧愁只有快乐,那便是人间天堂。

何谓君子?

用孔子的话说,君子是:弘"天地人"之道的人 ,能做到"尽人事以听天命"的人。

君:古代译为最高统治者,《仪礼·丧服》篇讲:君,至尊也,《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曾参在《大学》里把一个普通人到平天下的君子的进化过程和逻辑关系写得很清楚了。简单地说我们绝大多数人是活在"得失价值系统"下的,被孔子称为"小人","小人"通过修身超越、突破"得失价值系统"成为君子,君子思想行为是立在了"小人"之上的,其本质等于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

因为人性相同,君子通过修身看透人性,看透人类社会的本末,通过人性能知道一个人的优缺点,通过优缺点能知道人的行为习惯,通过行为习惯能知道做事的结果。简单的说就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干什么,他可以推演出来。这是君子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也是孔子为什么能做到因材施教的原因,首先他得有能力看到别人的弱点、缺陷,才有教的可能。

什么是"五十而知天命"呢?

首先肯定不是到了五十就能"知天命"。"知天命"的基础是"不惑",是极致的"尽人事"。孔子把人能做到的一面称为"尽人事",极致的"尽人事"、论"本末"而求得事物的本相,事物本相又是指引人行为"尽人事"的明灯,他们相辅相成。而当这一切都极致以后,还不能得完美结果,那么一定还有别的原因,这就是天命产生的原因。天命承担了尽人事后而不得完美结果的责任,他是事物完满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明白了这个道理,自然内心就能接受上天的各种安排。所以"尽人事、听天命"二者组合在一起,就是人的宿命,就是"天地人"之道。也是"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的基础。

当一个人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常常会引发灾难。

像霸王项羽,因他而死的人以百万计,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这是个极大的数字。又如诸葛亮、司马懿对垒,故事的背后是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多少家破人亡的人间惨剧。而我们呢,日夜研究他们的三十六计、七十二般变化,背后的人间惨剧被所谓的"成功代价"一笔带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这是灵魂缺失、丧失人性的行为。这是孔子反对战争的原因,他看到的不是一将功成的辉煌,而是万骨枯的人间地狱。

子路问老师:听到了一个道理,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践?孔子说:那怎么行,要先问过父亲、兄长才行。冉求问:听到了一个道理,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践?孔子说:是的,听到了就应立即实践。他两问问题的时候公西华都在旁边,公西华就问老师:他两问的问题一样,为什么老师给出的答案不一样呢?孔子说:子路性格鲁莽,所以让他问父兄,以求减少行为过失。冉求优柔,做事不果断,于是要打消他的疑虑,让他放心去做。

孔子透过人性看到别人的弱点、缺陷,想办法帮别人在行为上弥补缺陷,而不是奴役、掠夺。这是儒家"德、仁"由来的原因,是曾参"止于至善"的原因,是王阳明"致良知"的原因。

当人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以天下大同的思想境界去爱人,才是治国平天下的君子。

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遭遇最大的磨难是被困陈蔡。通过这个故事来看一看孔子为什么不得志?

被困陈蔡

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意思是我们既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为什么被困在野外?我们是思想家、我们修道的目的是为了匡世济民、伸张正义,按理说我们这样的人应该人人都爱戴、处处都行得通才对嘛,为什么现在搞得饭都没有吃的、如此困顿呢?

子路答: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意思是:是不是我们还不够仁呢?所以人们不信任我们,是不是我们还不够智呢?所以别人不让我们伸张。孔子反问:伯夷叔齐不够仁吗?可最后结局是饿死首阳山。王子比干不够智吗?却被商纣王挖出心肝看看这聪明的人是不是心有七窍。

子贡答: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夫子的道太高、太大,所以天下不能容,夫子是否可以把标准降低一些呢?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好的农民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好的工匠只追求工艺的精湛、而不是为了顺应市场、讨好消费者。君子修其道应严肃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想着如何取媚大众然后获得名声和财富。因此,子贡你的志向不远啊,你抱着这样的想法走不远啊!

颜回答:“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子的道太高、太大,所以世道容不下,虽然如此,夫子仍然推而行之,不容有什么关系呢?不容才显示出我们是君子。我们是思想家、我们是修道的,道没修好是我们的耻辱。现在我们的道已经修好了,已经很完美了,却不能被世道所容,那就不是我们的耻辱了,是有国者的耻辱,不容就不容吧,不容才显示出我们是君子。

孔子欣然而笑曰:颜回这小子说到我心坎上了。

从世俗的眼光看,孔子一没封王拜候,二没富可敌国,他的一生是失败的,孔子不得志是因为天下没有容纳"天地人"之道的土壤,导致他的思想主张不能在社会实践中生根发芽。从君子的角度讲,孔子在君子的国度当了几千年的国王,还没有下台,因为还没有更高级的思想去颠覆他。所以得志不得志,在于你看到了什么?

王候将相不过时代的英雄,而孔则是世界的千古伟人。

下面的叫师说孔子伪仁、假义、不孝、无信、不忠、无法、礼教杀人。叫师找出来这么多东西,除了证明自己无知外,无一是处!

面对这样的叫师,孔子是怎么做的呢?

子曰:六十而耳顺。

我以前一直不太明白,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人生总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需要耳顺呢?我来问答不过十几天,看到太多的反孔言论,而跟风点赞的人很多。从他们YY的话来看,我才明白,反对孔子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在孔子的当代就很流行。

什么样的人才会反对孔子呢?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权贵的纨绔子弟,因为孔子的政令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对他们形成了约束,他们因此不能为所欲为,便诋毁孔子。而普通百姓呢,又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只能从众心态。于是到处都是叫师,吠声一片。孔子因听到太多的逆耳之言,才有耳顺的境界。

什么是耳顺?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知道自己为什么做,知道别人为什么说,理解别人,坚持自己。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夏虫不可语冰也。"


摆渡天堂


孔子一生不得志,是因为他的学说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格格不入造成的。

孔子生长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代是天下大乱,社会动荡,群雄逐鹿的时代。各国都在为了战争而养民强兵,否则就会被其它国给吞掉了。《孙子兵法》也产生在这个时代,并且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应用,最终成了中国人的千古兵法。而孔子的学说确与这样的时代相反。

比如孔子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人都可能卷入战争中去,家家都可能处于不安定的环境里,而孔老夫子确说出这样的话,可想而知谁又会相信他的话呢?不仅民众不会相信,就那些君王也会觉得他说的完全是废话。

孔子的学说是面对当时所有中国人的,并不是面对某个国家和某个国家的人。孔子志向远大,他要用他的仁爱理论改造所有中国人,打什么仗呢?都是中国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可以这样说,孔子的思想已经远远高于当时社会人们的视野,也就是说太超前了,太理想化了,这就是后世人为什么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后世人会把他的学说推崇起来呢?

这主要是由社会发展自然形成的。当社会和平稳定了,物质财富丰富发展了,人们不在为生计而发愁了。人们自然有了更高的精神生活要求,故古人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样孔子的学说自然就被推上了历史舞台。

因为孔子的学说就讲究怎样做人,做人是有崇高道德标准的。所以孔子的学说符合了人们在具大物质财富下的精神生活需要,这才被推崇起来。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儒学的兴盛都是那个时代和平稳定,物质财富丰富的时候。就象现在的我们一样,自然就传承了儒学。


寂语堂斋


根据儒家“大德必受命”的观点,孔子一生不得志(“未受命”)肯定是因为缺德。


孔子曰:“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他自己不但跑官要官十四年还一无所获,未得其位,未得其禄,留下一个官迷的名声,痛苦的活了个高寿。中国古人总结人生三大不幸: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这三大不幸,孔子占全了。三岁丧父,十六丧母。中年离异。五十丧子。


不但未受命,还受了这么多天谴,是因为太缺德了吧。


比如他夹谷之会时,以不合“礼仪”的名义腰斩多名无辜的喜剧演员,根本就是邪教的礼,缺了大德吧;比如他把女人不当人,缺了大德吧。

当代人还尊孔的,非奸即盗,缺德不孝。


猛哥厉史


孔子所处的是东周时代,诸侯大大出手,相互攻讦,孔子那套“说教”在那个时代没市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没有统一的,拳头就是真理。

孔子主张施仁政、克己复礼等,这些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被采用的;诸侯们为了生存,为了土地的扩张,极力重视军队、暴力和严刑峻法的作用;所以法家的学说最有市场;法家的王霸之术十分符合统治者的需求;商鞅变法就是以法家学说为指导的;后来秦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国,还用法家作为统治思想,就有点不合时宜了。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秦国得益于法家学说灭了六国;可统一了全国还采用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就有问题了。严刑峻法,过度透支民力,秦最终二世而亡;随后的西汉就学聪明了,兼收百家之长;先采用道家的黄老之学,采用无为而治的办法恢复自秦亡以来饱受战乱的农业生产;后来把儒家、纵横家等学派的思想全纳入进来,哪个实用用哪个,也就是说儒家没在汉朝独尊儒术;

孔子的学说在大一统环境中最有市场;在所有学说中,儒家学说是最有可能被大一统国家采用的学说。然而孔子出生在分崩离析的中国,可以提出这样的学说,但没有应用的市场。

孔子面对的是诸侯的相互攻伐,百姓流离失所,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孔子才主张德政、仁政还重视教育的作用,他十分崇尚周礼,也就提出了克己复礼。孔子全是为那个时代开的药方,可是他的学说只适用于大一统环境,所以一生不得志。


孔子也是人,那个时代儒家,仅是一个思想流派;儒家思想,仅是一种学说;只是后来的儒生,为了迎合统治者,神化了孔子,又在儒家思想里面添加了新的成分而已。


过去即历史


建议你去读读“东周列国志”!其实不是他一生不得志,而是他的哪套学说在哪个物质生产落后的年代根本就行不通。当时仅有极少数人可以不参加农业生产和武备的时代,他的学说却对农业生产劳动极端鄙视,对武备完全漠视!

他执政过鲁国的,但鲁国却被人轻松灭国。而且鲁国被灭之后鲁人一点反抗都没有,在齐鲁大地的文化传统来说这是极少见的,也从侧面说明了:其政治学说不仅未能富国强兵,在民间也得不到支持!

其次,此人完全没有忠君爱国意识,鲁国灭亡后,他都没替鲁君流过一滴眼泪就踏上了推销自己的道路,这样一个学识无用,又无忠贞诚信可言的人,谁又会继续用他呢?当然哪个时代大部分能人基本都没有忠君爱国意识,基本哪个国君或者权势人物对门人客卿好,大家不论国别都愿意蜂拥而至!

“仓檩实而知礼仪”其实是对儒家文化的驳斥,因为肚子没吃饱你叫别人学什么礼仪都没有,但家有余粮后自然就知道要尊礼守制!


交易逻辑分析员


孔子是奴隶主后代。奴隶制已经彻底地崩溃了。他不甘心其灭亡,将奴隶主的孩子们组成了学团,到处游说列国,推销“克己复礼”、“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体系。妄图复辟奴隶制,新兴的地主不买他的账,被围攻或驱逐,到处碰壁,似丧家之犬。因为他逆流而行,所以,没人用他。


海阔天空146023514


静夜思学的一篇文章;"王充杠孔孟;言行不一、前后矛盾,不被重用难到不是应该的吗?。解释了这个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