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縣歡口鎮晏橋村:關於晏氏一世祖可歌可泣的美麗傳說……

圖:紅豔

豐縣歡口鎮的東南角,有一個寧靜祥和的村子莊叫晏橋村,在這片厚重的土地上,生活著300多位淳樸善良的父老鄉親。


豐縣歡口鎮晏橋村:關於晏氏一世祖可歌可泣的美麗傳說……



從明末崇禎年間,晏氏一世祖晏太公公維振山在此安家樂業,至今已經有400年左右的歷史,晏太公雖然早已離我們而去,但他的一生卻閃耀著光輝,富有傳奇色彩。

相傳太公出生在晉中一商人家庭,6歲讀書識字,後隨一武師習武,在17歲考中秀才,他出口成章,可謂是文武全才,當時的明朝是內憂外患之際,民不聊生,時值一祖叔在山西大同總兵姜王襄手下任一名參將,他家裡兵書很多,太公常去讀兵書,時間久了,競對班兵佈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一年秋天,太公棄文從軍,告別父母,與村裡幾十個年輕人一起去投奔在大同的族叔,去抗擊蠻夷,復興明朝,並立下誓言,不功成名就,絕不回家鄉。

大同是山西的北大門,當時的多爾袞帶領八旗兵五萬進攻大同,姜王襄三次出城迎站皆失利,死傷很多人馬,大同城危在旦夕,被站事攪得焦頭爛額的姜王襄竟一病不起,讓愛將即太公祖叔暫代理總兵一職。

此時大同城內的明軍士氣低落,又產生厭戰情緒,多爾袞自從出兵,一路勢如破竹,他認為拿下大同城指日可待,遂在夜晚犒賞將士,大擺宴席。

豐縣歡口鎮晏橋村:關於晏氏一世祖可歌可泣的美麗傳說……


太公在城樓望見多爾袞的軍營裡全軍上下正飲酒作樂,遂向族叔建議,今日多爾袞肯定防守不嚴,待到半夜,我願領一隊騎兵殺入他的軍營,不為別的,也好殺殺他的銳氣,提高一下士氣。族叔不許,在太公再三強求下,方才答應,並再三叮囑,不可戀戰,速去速回。

太公從小習武,尤其善用長槍,當天的天氣下著小雨,太公帶了三百名騎兵進入了多爾袞的大營。

各營帳燈火通明,士兵們毫無防備,太公瞅到一個最大的營帳,趁其不備,一槍紮在多爾袞的胸口上,又順勢一挑,甩出幾米遠,手下騎兵也揮舞兵器,大開殺戒,各個營帳都措不及防,不知明軍有多少兵馬,太公知道自己人少,不能久留,即率騎兵返回大同城。

這一夜大大提高了明軍士氣,多爾袞也不敢貿然進攻,往北撤退了二百里。當時一文人雅士聽聞此事,作詩一首:晉中晏振山,威武在軍前。刺傷多爾袞,蠻夷心膽寒。

在姜王襄得知太公夜襲多爾袞大營後,欣喜若狂,接見了太公,問他對當前局勢如何見解,太公向姜王襄作了以下表述,清軍長途奔襲,人多勢眾,意在速戰速決,我等堅守不出,等到多爾袞糧盡,軍心不穩時再出擊可全殲滅敵軍。姜王襄見太公身材高大,氣度不凡,又文武雙全,非常喜歡,遂提升為把總,那時太公年齡約二十歲。

豐縣歡口鎮晏橋村:關於晏氏一世祖可歌可泣的美麗傳說……


多爾袞養傷近三個月仍未痊癒,當得知刺傷自己的是一名二十歲的後生時。惱羞成怒,發誓要攻下大同城,活捉晏振山。部下出主意說:我們可用反間計,可以減少傷亡,多爾袞忙問細節,兩個人耳語一陣,多爾袞大喜。

不幾日,大同城有傳言說,晏振山和祖叔勾結多爾袞裡應外合,要殺掉姜王襄,後獻出大同城。此時姜王襄也在盤算,從擔任大同總兵對抗清兵以來,不僅沒打勝仗,還死傷很多士兵,恐天下人笑話他無能,反覆無常的他也想趁機除掉太公爺倆。

太公聽聞姜王襄要殺自己,便和祖叔組織了五百騎兵在深夜離開大同向東邊走去。多爾袞知道太公被逼走,心中大喜,就讓大軍攻取大同城,自己則親自率騎兵追殺太公。

太公一行人行至一大山裡,天已大亮,人困馬乏,後面塵土飛揚,多爾袞追兵已到,太公立刻命騎兵上前應戰,且戰且退,自己揮舞著長槍,清軍不敢近身,此時清軍將太公一行人團團圍住,祖叔戰死,等到太公殺出重圍時,身邊僅剩三十多名騎兵,不禁潸然淚下,在太公離開大同的當晚,清軍進攻大同城姜王襄就大開城門,投降了清軍,這個賣國求榮的傢伙第二天就被多爾袞殺掉了。

多爾袞命令手下休息一晚,待天亮再戰。此時太公一行人來到一個村莊,村民見是明軍都熱情招待,吃過晚飯,將士們打算在農舍休息一晚,太公在屋外仰望星空,吾一心保國,卻落得如此下場,天理不公啊!也不知老家的親人,現在還好嗎?……

豐縣歡口鎮晏橋村:關於晏氏一世祖可歌可泣的美麗傳說……


拂曉時分,聽聞村外馬叫聲,一村民過來告訴太公,大隊清兵已將村莊包圍,聲言要明軍出來投降,原來是村裡有人告密。

太公對部下說:“投降就是死路一條,殺出重圍也許還有一線生機,我們分散逃走,他日有緣再相聚。”

太公等人在東南角殺開一條血路,在突圍時,太公身負重傷,他沿著一條小路策馬奔馳,後面幾十個清兵追來,太公便棄馬跑進一個樹林裡。

由於多日的勞累加上身負重傷,太公就昏了過去,被一上山採藥的老者發現揹回到家中。這位老者姓劉,慈眉善眼,一生樂善好施,是一位很有名氣的老中醫,老伴三年前去世,兒子在戰場死於亂軍之中,說看到太公,就想起了死去的孩子。

老者問起太公尊姓大名時,太公答曰:在下山西晏振山。老者大驚失色道:老夫真乃三生有幸,能遇到晏將軍,晉北都知道晏將軍夜襲多爾袞大營的事情,真乃神人也。

太公在老者家裡精心調養,傷勢好轉,老者問他今後有何打算,太公說有機會還得抗擊清軍,振興明朝。

老者告訴太公,在徐州北部歡口一帶有一支抗清隊伍,首領名叫劉黑七,山西籍人,將軍可去投靠。太公喬裝打扮一番,告別老者,並把隨身寶劍贈與老者做紀念。太公一路風餐露宿,來到了歡口北部黃家店,天氣已晚,住在一家旅店裡。他想天一亮就可以打聽明軍的下落了,忽聽得門外吵鬧聲,一大漢對店老闆嚷嚷,把你的銀子拿出來,不然就把你店給砸了。

豐縣歡口鎮晏橋村:關於晏氏一世祖可歌可泣的美麗傳說……


太公看到店老闆不是無賴之人,產生了打抱不平的想法,告訴大漢好好說話,不要出口傷人,那大漢大罵太公,還上前打人。當時院裡有一個大磨盤,太公一掌擊在磨盤一角,拍打處變成一片石粉落地,大漢看的目瞪口呆,嚇得趕緊逃走了。

店家見太公年紀輕輕,功夫卻如此了得,好酒好菜款待,問太公是何方人士。太公說是山西人,因躲避戰亂,才流落本地。原來店家姓黃是本村人,在洪武年前從山西遷民過來的。他對太公說:“壯士有此功夫,就留在我這裡,萬一那惡霸在來生事,你也可助我一臂之力,”太公說:“若尋得一片地可種,我安居於此,若你有事,我可以隨叫隨到。”

黃姓老闆見太公主意已定,就說歡口東南有一空地無人打理,約有600畝,你可去那裡。他幫太公在地中間蓋了兩間瓦房,從此太公就過上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閒生活。太公結交了很多朋友,大韓,陳新莊,薛廟都交情頗深,他把自己管理的地方稱為晏橋,這就是晏橋村的由來。

太公於一日聽說自己苦苦尋找的劉黑七的隊伍在微山湖一帶被清兵包圍,全部殲滅,他長嘆一聲,寫下了八個大字:振明永士,山西仁本,這就是晏橋晏氏的前八個輩分。太公25歲時,娶陳氏為妻,陳氏即是陳太君,太君一生賢惠,與人為善,和太公育有兩子。長子明高,次子明禮。長子無後,次子育有三子,這就是晏氏“老三支”的由來。

晏太公晚年頭髮鬍鬚全白了,世人皆說 具有仙風道骨,大約1710年,76歲的太公仙逝。

解放初期,晏氏家族裡幾位長輩聚在一起,又寫下八個大字:崇新文化,紅光上升,這就是後八輩輩分,意思是晏氏家族在新的時代踏上新的征程,幸運之神向我們靠近。

最讓太公老人家感到欣慰的是後世子孫人才輩出,有當代傑出的畫家晏本立,和其他各級領導幹部,還出了大學生21名,十名人民教師。

豐縣歡口鎮晏橋村:關於晏氏一世祖可歌可泣的美麗傳說……


踏破璀璨的歷史長空,瞭望星輝裡斑駁的流光閃爍,千年的風霜,凍結了多少英雄傳說,那古今橫貫的天地長線,串聯著生命最初的力量,帶給人驚奇,帶給人追憶,那歷史的浩繁畫卷,是永不老去的心靈天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