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欢口镇晏桥村:关于晏氏一世祖可歌可泣的美丽传说……

图:红艳

丰县欢口镇的东南角,有一个宁静祥和的村子庄叫晏桥村,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生活着300多位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


丰县欢口镇晏桥村:关于晏氏一世祖可歌可泣的美丽传说……



从明末崇祯年间,晏氏一世祖晏太公公维振山在此安家乐业,至今已经有400年左右的历史,晏太公虽然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一生却闪耀着光辉,富有传奇色彩。

相传太公出生在晋中一商人家庭,6岁读书识字,后随一武师习武,在17岁考中秀才,他出口成章,可谓是文武全才,当时的明朝是内忧外患之际,民不聊生,时值一祖叔在山西大同总兵姜王襄手下任一名参将,他家里兵书很多,太公常去读兵书,时间久了,竞对班兵布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一年秋天,太公弃文从军,告别父母,与村里几十个年轻人一起去投奔在大同的族叔,去抗击蛮夷,复兴明朝,并立下誓言,不功成名就,绝不回家乡。

大同是山西的北大门,当时的多尔衮带领八旗兵五万进攻大同,姜王襄三次出城迎站皆失利,死伤很多人马,大同城危在旦夕,被站事搅得焦头烂额的姜王襄竟一病不起,让爱将即太公祖叔暂代理总兵一职。

此时大同城内的明军士气低落,又产生厌战情绪,多尔衮自从出兵,一路势如破竹,他认为拿下大同城指日可待,遂在夜晚犒赏将士,大摆宴席。

丰县欢口镇晏桥村:关于晏氏一世祖可歌可泣的美丽传说……


太公在城楼望见多尔衮的军营里全军上下正饮酒作乐,遂向族叔建议,今日多尔衮肯定防守不严,待到半夜,我愿领一队骑兵杀入他的军营,不为别的,也好杀杀他的锐气,提高一下士气。族叔不许,在太公再三强求下,方才答应,并再三叮嘱,不可恋战,速去速回。

太公从小习武,尤其善用长枪,当天的天气下着小雨,太公带了三百名骑兵进入了多尔衮的大营。

各营帐灯火通明,士兵们毫无防备,太公瞅到一个最大的营帐,趁其不备,一枪扎在多尔衮的胸口上,又顺势一挑,甩出几米远,手下骑兵也挥舞兵器,大开杀戒,各个营帐都措不及防,不知明军有多少兵马,太公知道自己人少,不能久留,即率骑兵返回大同城。

这一夜大大提高了明军士气,多尔衮也不敢贸然进攻,往北撤退了二百里。当时一文人雅士听闻此事,作诗一首:晋中晏振山,威武在军前。刺伤多尔衮,蛮夷心胆寒。

在姜王襄得知太公夜袭多尔衮大营后,欣喜若狂,接见了太公,问他对当前局势如何见解,太公向姜王襄作了以下表述,清军长途奔袭,人多势众,意在速战速决,我等坚守不出,等到多尔衮粮尽,军心不稳时再出击可全歼灭敌军。姜王襄见太公身材高大,气度不凡,又文武双全,非常喜欢,遂提升为把总,那时太公年龄约二十岁。

丰县欢口镇晏桥村:关于晏氏一世祖可歌可泣的美丽传说……


多尔衮养伤近三个月仍未痊愈,当得知刺伤自己的是一名二十岁的后生时。恼羞成怒,发誓要攻下大同城,活捉晏振山。部下出主意说:我们可用反间计,可以减少伤亡,多尔衮忙问细节,两个人耳语一阵,多尔衮大喜。

不几日,大同城有传言说,晏振山和祖叔勾结多尔衮里应外合,要杀掉姜王襄,后献出大同城。此时姜王襄也在盘算,从担任大同总兵对抗清兵以来,不仅没打胜仗,还死伤很多士兵,恐天下人笑话他无能,反复无常的他也想趁机除掉太公爷俩。

太公听闻姜王襄要杀自己,便和祖叔组织了五百骑兵在深夜离开大同向东边走去。多尔衮知道太公被逼走,心中大喜,就让大军攻取大同城,自己则亲自率骑兵追杀太公。

太公一行人行至一大山里,天已大亮,人困马乏,后面尘土飞扬,多尔衮追兵已到,太公立刻命骑兵上前应战,且战且退,自己挥舞着长枪,清军不敢近身,此时清军将太公一行人团团围住,祖叔战死,等到太公杀出重围时,身边仅剩三十多名骑兵,不禁潸然泪下,在太公离开大同的当晚,清军进攻大同城姜王襄就大开城门,投降了清军,这个卖国求荣的家伙第二天就被多尔衮杀掉了。

多尔衮命令手下休息一晚,待天亮再战。此时太公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村民见是明军都热情招待,吃过晚饭,将士们打算在农舍休息一晚,太公在屋外仰望星空,吾一心保国,却落得如此下场,天理不公啊!也不知老家的亲人,现在还好吗?……

丰县欢口镇晏桥村:关于晏氏一世祖可歌可泣的美丽传说……


拂晓时分,听闻村外马叫声,一村民过来告诉太公,大队清兵已将村庄包围,声言要明军出来投降,原来是村里有人告密。

太公对部下说:“投降就是死路一条,杀出重围也许还有一线生机,我们分散逃走,他日有缘再相聚。”

太公等人在东南角杀开一条血路,在突围时,太公身负重伤,他沿着一条小路策马奔驰,后面几十个清兵追来,太公便弃马跑进一个树林里。

由于多日的劳累加上身负重伤,太公就昏了过去,被一上山采药的老者发现背回到家中。这位老者姓刘,慈眉善眼,一生乐善好施,是一位很有名气的老中医,老伴三年前去世,儿子在战场死于乱军之中,说看到太公,就想起了死去的孩子。

老者问起太公尊姓大名时,太公答曰:在下山西晏振山。老者大惊失色道:老夫真乃三生有幸,能遇到晏将军,晋北都知道晏将军夜袭多尔衮大营的事情,真乃神人也。

太公在老者家里精心调养,伤势好转,老者问他今后有何打算,太公说有机会还得抗击清军,振兴明朝。

老者告诉太公,在徐州北部欢口一带有一支抗清队伍,首领名叫刘黑七,山西籍人,将军可去投靠。太公乔装打扮一番,告别老者,并把随身宝剑赠与老者做纪念。太公一路风餐露宿,来到了欢口北部黄家店,天气已晚,住在一家旅店里。他想天一亮就可以打听明军的下落了,忽听得门外吵闹声,一大汉对店老板嚷嚷,把你的银子拿出来,不然就把你店给砸了。

丰县欢口镇晏桥村:关于晏氏一世祖可歌可泣的美丽传说……


太公看到店老板不是无赖之人,产生了打抱不平的想法,告诉大汉好好说话,不要出口伤人,那大汉大骂太公,还上前打人。当时院里有一个大磨盘,太公一掌击在磨盘一角,拍打处变成一片石粉落地,大汉看的目瞪口呆,吓得赶紧逃走了。

店家见太公年纪轻轻,功夫却如此了得,好酒好菜款待,问太公是何方人士。太公说是山西人,因躲避战乱,才流落本地。原来店家姓黄是本村人,在洪武年前从山西迁民过来的。他对太公说:“壮士有此功夫,就留在我这里,万一那恶霸在来生事,你也可助我一臂之力,”太公说:“若寻得一片地可种,我安居于此,若你有事,我可以随叫随到。”

黄姓老板见太公主意已定,就说欢口东南有一空地无人打理,约有600亩,你可去那里。他帮太公在地中间盖了两间瓦房,从此太公就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生活。太公结交了很多朋友,大韩,陈新庄,薛庙都交情颇深,他把自己管理的地方称为晏桥,这就是晏桥村的由来。

太公于一日听说自己苦苦寻找的刘黑七的队伍在微山湖一带被清兵包围,全部歼灭,他长叹一声,写下了八个大字:振明永士,山西仁本,这就是晏桥晏氏的前八个辈分。太公25岁时,娶陈氏为妻,陈氏即是陈太君,太君一生贤惠,与人为善,和太公育有两子。长子明高,次子明礼。长子无后,次子育有三子,这就是晏氏“老三支”的由来。

晏太公晚年头发胡须全白了,世人皆说 具有仙风道骨,大约1710年,76岁的太公仙逝。

解放初期,晏氏家族里几位长辈聚在一起,又写下八个大字:崇新文化,红光上升,这就是后八辈辈分,意思是晏氏家族在新的时代踏上新的征程,幸运之神向我们靠近。

最让太公老人家感到欣慰的是后世子孙人才辈出,有当代杰出的画家晏本立,和其他各级领导干部,还出了大学生21名,十名人民教师。

丰县欢口镇晏桥村:关于晏氏一世祖可歌可泣的美丽传说……


踏破璀璨的历史长空,瞭望星辉里斑驳的流光闪烁,千年的风霜,冻结了多少英雄传说,那古今横贯的天地长线,串联着生命最初的力量,带给人惊奇,带给人追忆,那历史的浩繁画卷,是永不老去的心灵天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