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锅边糊

中国的菜谱也可以说是一部民间故事集,不少菜点后面就藏着一个故事,其中关于天皇老子、王公大臣的故事极尽揶揄之能事,把老百姓的情绪宣泄得很是巧妙,比如朱元璋与红嘴绿鹦鹉、李鸿章与杂碎;牵涉到小媳妇的,又往往显出农家人的聪慧来,而且与公婆妯娌形成反差。小时候听母亲讲这些故事,可以让吃进嘴里的家常美食留香齿颊,久久回味。有的美食虽然一时吃不到,但道理还是懵懵懂懂地牢牢记住了,暗中发誓今后有了钱就买来尝尝,这已经不是解馋的用心了。

话说锅边糊

李鸿章

话说锅边糊

李鸿章杂碎

中国菜谱的故事,还有一部分是涉及到战争的,这是我们民族饱经战乱和忧患的记录,我以为这样的故事理应让糖水里泡大的孩子们知道。既然通过咀嚼某种食物来纪念先人是我们的传统,就不妨让孩子多吃些这样的食物吧。

不久前我到福建访友,主人以一顿很有乡土味的便宴为我接风,其中两道点心就引出了故事。一道是光饼,一道是锅边糊。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光饼吧。那会儿戚继光还在福建海岸线上抗倭,当地的老百姓就把面粉烘烤成比巴掌略小的饼充当成戚家军的干粮,为了行军方便,就在饼的中间抠一小孔,穿上麻绳挂在肩上。这种光饼因为烘烤得法,在褥热的南方挂几天也不会坏。但我吃到的光饼有肉馅,没有洞,就怀疑饭店老板为了讨好现代人的口味已经改良过了。朋友老实交代:当然是没有肉馅的为正宗。

至于锅边糊,上桌时是一大碗,熬得浓浓的汤里有海鲜和面条,舀了一小碗喝,汤鲜面滑,别具一格。据说在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冬,戚继光获悉有倭寇在福州郊外高盖山一带狼集,便急令部队悄悄聚集于汇山准备抗击。福州民众闻讯纷纷杀猪宰羊,发面烘烤光饼,还磨米浆做粿子,支援前线将土。村妇村姑们正忙得不可开交时,一骑探马飞驰而来,急报倭寇正在策划突击榕城。戚继光与幕僚紧急商议后决定先发制人,攻其不备,当夜三更出发,拂晓前围歼倭寇。这下可急坏了姑娘们,水磨米浆尚未沥干,怎么做粿子呢?情急之下,一位老伯吩咐大家把原先准备做粿馅

的猪肉丁、香菇末、虾皮、白菜等一起推下锅里煮汤,又把面浆浇贴在锅边待熟后推入汤里,边煮边贴锅边糊,煮满一锅就撒上胡椒面用大海碗盛了给众将士吃。戚继光和将士们吃了这热气腾腾的面汤后觉得又好吃又暖和,连声夸赞,并问老伯这好吃的面汤叫做什么。老伯一时想不出叫什么名堂,就顺口说了句“锅边糊”呗。

话说锅边糊

锅边糊

受了老百姓激励的戚家军士气大振,当即趁着月光出发,一举围歼了来犯的倭贼。从此,锅边糊这一美食就在民间保留了下来,同时也为着纪念戚继光和那场抵抗外来侵略的保卫战。

现在,不光福州,向南直到泉州、漳州、厦门乃至台湾,城乡居民都十分喜爱这种一边煮一边吃的美食,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锅边糊的质量也在改进,汤里除了常规的猪肉丁和虾皮外,还放了生蚵、蛏干、干蚝、金针、鱿鱼干丝、冬笋片等,味道当然比以前鲜美多了。除了街头巷尾的小摊上有的卖,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做,在节假日里,合家团圆,就要做锅边糊了。一边做一边拉起家常,做得热气腾腾,吃得也热气腾腾,这情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日常生活的最高境界。闽籍华侨在海外漂泊几十年,回到故里第一件事就是饱餐一顿锅边糊,一解乡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