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大批“意外”碰撞的結果罷了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以前每次讀到這句豪情萬丈的詩句,總會被荊軻那種義無反顧、視死如歸的氣概所折服,再加上“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的描述,那種悲壯和淒涼著實難以用語言描述。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和諸多史料的發現,這段歷史的另一面就被展現出來,於是,“荊軻刺秦”就有了新的闡釋

荊軻刺秦——大批“意外”碰撞的結果罷了

公元前27年,秦王嬴政繼位第20年,秦王大殿上發生了一件恐怖事件:燕國派來割地談判的使臣荊軻,竟然在大殿上手持利刃刺向嬴政,但連刺幾下都沒能成功!這就讓人不得不懷疑,為這次刺殺做了充分準備的荊軻,為什麼會連連失手呢?真的只是“失手”那麼簡單嗎?這裡面究竟藏了什麼樣的內幕?

表面上看,荊軻的行為屬於刺客,但如果仔細分析的話,他的經歷卻更多傾向於一個合格的“說客”,史載:“荊卿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這裡的“術”指的絕對不是劍術,用劍術去打動衛元君嗎?荒謬!即使打動了,能做什麼?保鏢?刺客?還是打手?這些顯然都說不通。況且,荊軻的劍術並不怎麼高明,劍客魯句踐聽到荊軻刺秦王失敗的消息後,就曾嘆息說:“蹉乎,惜哉,其不精於刺劍之術也”!這種惋惜既是對荊軻的惋惜,也是對這次機會的惋惜,甚至在惋惜之中還包含了一些埋怨。

荊軻刺秦——大批“意外”碰撞的結果罷了

司馬遷將荊軻歸為刺客寫入《史記》,是從其行為上看的;劉向將荊軻納入縱橫家一派編入《戰國策》,則是以荊軻的經歷為準。雖然荊軻遊說衛元君沒有成功,但他說服樊於期把頭交給自己卻達到了目的,從這一點看,荊軻作為一名說客遠比作為刺客更成功。

《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鑑》都記載了太子丹和荊軻面談行動目的的一段對話,大概意思就是:如果能挾持秦王,讓他退還秦戰六國的土地,就像當初曹沫對齊恆公做的那樣,那是最好;如果不能,那就乾脆殺了秦王,秦國必定內亂,到那時再起兵攻打。從這些史料來看,刺殺嬴政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備用手段”,優先選項依然是“挾持嬴政”。就是這一段話,讓直接參與行動的荊軻心中開始迷茫:到底刺還是不刺?

荊軻刺秦——大批“意外”碰撞的結果罷了

作為整件事的策劃者,太子丹對於這件事的態度應該是以“刺殺”為主,或者說,在他心裡壓根就沒想過要挾持秦始皇,從以下幾個方面就能看出來:

首先,樊於期投靠太子丹的時候,就有人對他提議,若是要對抗秦國就應該把樊於期送到匈奴,再聯合三晉、齊楚、和匈奴的力量聯合抗秦!姑且不論這個建議的對錯,但是太子丹明確拒絕這個建議的理由就很值得玩味:“曠日彌久,心昏然,恐不能須臾”(《史記·刺客列傳》)。太子丹拒絕從戰略上抑制秦國,而打算靠刺殺行動來削弱秦國,明顯是不現實的;或者說,他的私慾壓倒了大局利益,這次刺殺行動就是因為自己對嬴政的憤恨,因此,不管派誰去,都是必死無疑;

其次,不管是讓秦國退還土地、還是等秦國內亂再起兵攻打,都需要在行動之前就規劃好一個很龐大的後續計劃,而太子丹從頭到尾都沒有這方面的安排,要麼,他根本就沒有這個打算;要麼,他根本就不指望刺殺行動可以成功;

最後一點,太子丹在行動的準備過程中也露出了馬腳,求天下利器淬劇毒,直接在嬴政眼前亮相,都是一心為了殺死嬴政,而不是挾持;

荊軻刺秦——大批“意外”碰撞的結果罷了

這是太子丹的想法,那麼荊軻又是怎麼想的呢?

太子丹給荊軻準備好一切之後,荊軻意屬的副手卻沒有出現,而此時,太子丹懷著渴望復仇的迫切心情開始催促荊軻,失望的荊軻說:

何太子之譴?往而不返者,豎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

(《史記·刺客列傳》)

由此可見,在刺與不刺之間,荊軻明顯選擇了後者,因為在《刺客列傳》中,但凡出手的刺客,不論成功與否都沒有人能活下來,而荊軻不但打算活著回來,言語中還非常排斥“死士”的行為。

荊軻刺秦——大批“意外”碰撞的結果罷了

一個主張刺殺的行動組織者太子丹和一個主張不刺的行動執行者荊軻,在對行動目的的理解中,有一個無法解釋的巨大偏差,不管太子丹和荊軻兩人有沒有注意到,他們都用不專業的手段做出了備用方案——副手執行。

太子丹肯定也看出了荊軻的猶豫不決,所以,他給荊軻配了一個以能殺人和敢殺人聞名的秦舞陽,目的不外乎關鍵時刻取代荊軻出手。這樣等於說為行動扣上了一個“雙保險”。而荊軻接受這個“備用角色”,也有著自己的打算,就是為了避免自己有去無返,確保行動結果是自己“不刺而刺”

荊軻刺秦——大批“意外”碰撞的結果罷了

然而,讓所有人都失望的是,到了秦王大殿上,初次出演大片兒的業餘演員秦舞陽突然怯場了,而原本只打算做個執行導演的荊軻,在依舊沒有弄明白導演意圖的情況下,只好自己親自擔任男一號,並且不顧自己根本不具備奪獎能力的事實,毅然決定按照自己對劇本的理解,上演一場挾持秦王的大片。

不過遺憾的是,作為被動參演荊軻對手戲的秦王嬴政,在戲中完全拒絕與荊軻交流,一點都不配合。當圖窮匕見,一切都沒有選擇餘地的時候,荊軻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還在刺與不刺間猶豫徘徊,準確點說是更傾向於不刺。而等他反應過來,一切都已經晚了,荊軻不是死士,他也不願做死士,但最後也不得不效仿死士。最後的飛刀其實也是被逼的,他一開始就沒想要刺殺秦王,最後的飛刀只是無奈中的退而求其次罷了

或許,就在荊軻無奈將劇情由挾持嬴政變為刺殺嬴政的時候,心中還有一句不知如何說起的臺詞沒有整出口——莫慌,其實我不是來殺你的!

荊軻刺秦——大批“意外”碰撞的結果罷了

一心刺殺嬴政的太子丹,找了一位猶豫不決的荊軻,還為他配備了有刺殺實力、但是沒有見過大場面的秦舞陽,最主要的是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打算,在理念和目的上有著很大分歧,也沒有赴死的那種決斷,這樣的計劃怎麼看都是漏洞百出,能成功才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