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看成長:刺秦、存韓、興漢、安民,謀聖張良成長的四個階段

人從生而為人後,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成長,這也是萬千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都茫然無知,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入手來解決這個問題。

實際上成長並不是個問題,而是個過程,只有循序漸進的路徑,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讓我們通過歷史看成長,從謀聖張良身上,一起探索和發現成長的秘密。

從歷史看成長:刺秦、存韓、興漢、安民,謀聖張良成長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刺秦

張良本來是和風度翩翩的貴公子,他的家族在韓國的名門望族,祖上世世代代在韓國做相國,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這樣的家庭背景,讓張良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按照戰國時期選拔人才的方式,張良入仕為官是沒什麼問題的,繼承祖業成為韓國國相也不是什麼難事。因為戰國時期的相權並不亞於君權,張良基本上是韓國國相的後備之選,天之驕子、時代的寵兒這些詞用在他身上都不算過分。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史記·留侯世家》

從歷史看成長:刺秦、存韓、興漢、安民,謀聖張良成長的四個階段

但是命運就是喜歡和人開玩笑,看上去平坦的仕途變得坎坷而不可琢磨,曾經牢不可破的地位失去了,隨著韓國的滅亡,張良這個曾經的幸運兒,變成了時代的棄兒,和最大的倒黴蛋。儘管因為韓國亡國而受到影響的貴族並不只是張良一家,但是在張良個人看來,這一切的罪惡都是秦造成的,具體來說就是秦王政這個暴君造成的。這個時候的張良想法並不複雜,只要殺死秦王政就可以報仇雪恨,同時解決一切問題,因此他選擇了最為直接有效的辦法。

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史記·留侯世家》

當我們懵懂無知的時候,想問題總是有些片面和極端的,張良年輕時和我們之中的大多數人一樣,並沒有什麼高明之處,他採取的方式就是以暴制暴,用暴力和恐怖的手段去對抗強暴。

從歷史看成長:刺秦、存韓、興漢、安民,謀聖張良成長的四個階段

對於向秦復仇這件事,在張良的看來並不複雜,殺個人對於張良也沒有什麼負擔。也許這個時候的張良幼稚的認為,殺死秦王政這個暴君,不過是價碼不同而已,只要我付得起錢,還愁找不到合適的力士嗎?張良散盡家財,只為了找到敢於替自己去行刺秦王政的力士。

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博浪沙中,誤中副車。——《史記·留侯世家》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張良沒有失望,他找到了倉海君,一個天生神力的力士。這個時期的張良還只是個單純的復仇者,說他是為了韓國而向秦王政復仇,有點太抬高他了,在我看來這個時期的張良,還沒有那麼高的覺悟,他刺秦完全是出於私仇和家恨,和國家還無法聯繫到一起去。這個時期的張良,只能說是個刺客,他自己也參與到了具體的刺殺行動中。要解心頭恨,揮劍斬仇人!快意恩仇的張良,更像是個遊俠!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史記·留侯世家》

從歷史看成長:刺秦、存韓、興漢、安民,謀聖張良成長的四個階段

刺殺秦王政的行動失敗了,張良因此成為了被通緝的人,逃犯的身份讓張良不得不更名換姓,逃亡到了下邳藏了起來。經歷了這次的失敗之後,張良意識到刺秦不是件容易的事,自己把問題想的太簡單了。為了一個狹隘的目的,是很難找到同道中人的,用金錢的手段去誘惑和鼓動,也找不來真正的朋友,這個時候的張良意識到,自己需要做出改變。當內心產生了這個想法之後,人生就發生了變化,胸襟變得博大的同時,視野也變得寬廣,他發現了更多的同伴,發現了更多可以信任和倚重的人。

刺秦,那個單純直接的張良,並不是天生的智者,也會為情緒左右。

第二個階段:存韓

只是給自己報私仇,這個目標太狹隘,當自己沒有了金錢,就無法繼續驅動逐利之人為己所用,張良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是以他的認知,實在找不到其他的辦法,這可怎麼辦呢?張良陷入了痛苦之中,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當做一個故事來看:張良遇到了一位老者,通過在橋下拾鞋,忍受老人的刁難,獲得了《太公兵法》,而後就脫胎換骨的成為了一個智者。

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史記·留侯世家》

從歷史看成長:刺秦、存韓、興漢、安民,謀聖張良成長的四個階段

我認為這個故事裡有兩個點:一個是張良得到了一本書,叫做《太公兵法》,第二是張良開始日夜誦讀,學習知識。關鍵是角色的轉化和心態的轉變,能讀書表示張良已經從浮躁輕狂變得沉穩老練,他知道刺秦的老路已經走不通了,自己要改變策略。

居下邳,為任俠。項伯常殺人,從良匿。——《史記·留侯世家》

在讀書提升自己的同時,張良還接納和自己類似,被秦通緝的人,因為這些人是自己的同伴,是可以爭取共同反抗暴秦的。這其中一個關鍵人物就是項羽的伯父,項梁的弟弟項伯,那個決定鴻門宴結局的關鍵人物。用錢財和利益去拉攏人,只能收到一時之效;用能力和資源去幫助人,也可以得到一個可靠的朋友,張良顯然進步了,也在求知的過程中獲得了成長。

後十年,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史記·留侯世家》

從歷史看成長:刺秦、存韓、興漢、安民,謀聖張良成長的四個階段

靜待其變的張良終於等到了機會。陳涉起兵成了天下的表率,張良也聚攏了幾百人的隊伍,這些人就是在張良的影響下,圍攏在張良左右的可靠之人。但張良知道自己力量弱小,必須依附於強者才能有自己的機會,因此他選擇投靠看上去強大的楚王景駒。

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遇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史記·留侯世家》

但是在半路上,張良遇到了一個改變他命運的人:沛公劉邦,他選擇跟隨劉邦。不要以為是張良有多聰明,而是張良只有幾百號人,劉邦有數千人,這叫大魚吃小魚,張良識時務選擇了依附於劉邦。

沛公拜良為廄將。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史記·留侯世家》

從歷史看成長:刺秦、存韓、興漢、安民,謀聖張良成長的四個階段

劉邦對於人才是從來不吝惜的,在聽了張良從《太公兵法》裡學到的見解後,表示很贊同,同時他拜張良為廄將,表示對於張良的高度認可。對於張良提出的計謀,也經常採納,做到了用其謀,聽其言。

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史記·留侯世家》

張良和劉邦都算是知識分子,要不然劉邦怎麼能聽懂《太公兵法》裡說的是什麼呢?劉邦能夠接納張良,很大的原因在於兩個人有共同語言,溝通上沒有障礙。說劉邦是個無賴和潑皮的人都醒醒吧,劉邦不是儒生,瞧不起儒生,並不說明劉邦沒文化,反而說明劉邦有文化,正因為了解,才會鄙視那些死讀書的儒生罷了。

從歷史看成長:刺秦、存韓、興漢、安民,謀聖張良成長的四個階段

劉邦和張良更多想法很接近,他投靠了實力更強的項梁。這個時候項梁聽從范增的建議,擁立熊心為楚懷王,張良看準時機,建議說:“您既然立了楚懷王,為什麼不立韓國王室後裔韓成為王呢?這樣可以作為羽翼,壯大反秦的勢力!”

及沛公之薛,見項梁。項梁立楚懷王。良乃說項梁曰:“君已立楚後,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黨。”項梁使良求韓成,立以為韓王。——《史記·留侯世家》

張良得到項梁承諾後,便找到了韓成,擁立為韓王,可以說憑藉張良的一己之力,被秦滅亡的韓國又復國成功了。

存韓,既是一個客觀結果,也是張良的主觀進化。

第三個階段:興漢

對於韓國,張良有自己獨有的情感,但是韓王成卻是個無能之人,因此張良跟從劉邦開始了自己的興漢之路。在劉邦西進攻取武關的戰鬥中,張良之謀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沛公欲以兵二萬人擊秦嶢下軍,良說曰:“秦兵尚強,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願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啖秦將。”——《史記·留侯世家》

從歷史看成長:刺秦、存韓、興漢、安民,謀聖張良成長的四個階段

當劉邦準備強攻時,張良說:“不用這麼做,現在秦軍還很強大,那樣我們的損失會很大。不如用利益去誘惑他,同時用武力去威懾他,再讓酈食其去遊說他投降,這樣就可以不戰而勝了!”

秦將果畔,欲連和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沛公乃引兵擊秦軍,大破之。——《史記·留侯世家》

從歷史看成長:刺秦、存韓、興漢、安民,謀聖張良成長的四個階段

當計謀成功後,張良又說:“現在只是將領投降,兵士們不一定會聽從他,如果士兵們不聽從就麻煩了,不如趁現在他們鬆懈的機會發起進攻。”劉邦按照張良的計謀,立刻發動進攻,大敗秦軍攻破武關。

從歷史看成長:刺秦、存韓、興漢、安民,謀聖張良成長的四個階段

入咸陽後,當劉邦為聲色犬馬所迷惑時,張良堅決支持樊噲的說法,讓劉邦不要貪圖眼前利益,做第二個秦二世,反而要擺出高姿態,爭利是小人作為,劉邦要把眼光放長遠,他要爭的是天下,不要因小失大,成為眾矢之的。

沛公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沛公出舍。沛公不聽。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 ,毒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沛公乃還軍霸上。——《史記·留侯世家》

從歷史看成長:刺秦、存韓、興漢、安民,謀聖張良成長的四個階段

鴻門宴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這也全是張良的功勞,如果沒有項伯的通風報信和張良的周密策劃,恐怕劉邦早就成了項羽的刀下之鬼了。

漢四年,韓信破齊而欲自立為齊王,漢王怒。張良說漢王,漢王使良授齊王信印,語在《淮陰》事中。——《史記·留侯世家》

韓信擁兵自重時,張良建議劉邦安其心,劉邦立刻封韓信為齊王,既安撫了他那顆躁動的心,同時也粉碎了項羽策反韓信的計劃,讓項羽徹底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其秋,漢王追楚至陽夏南,戰不利而壁固陵,諸侯期不至。良說漢王,漢王用其計,諸侯皆至。語在《項籍》事中。——《史記·留侯世家》

從歷史看成長:刺秦、存韓、興漢、安民,謀聖張良成長的四個階段

到了垓下之戰,諸侯們都觀望時,張良建議劉邦給他們實際的利益,搞好統戰工作,結果韓信、彭越、英布都來匯合,一戰而滅楚興漢。

興漢,既是劉邦之業,也是張良之功。

第四個階段:安劉

劉邦得天下後,分封有功之臣,這裡面難免摻雜了個人好惡,很多人沒有被封爵,因而憂心忡忡。對於這件事,張良看在眼裡,怎麼和劉邦說這件事呢?直接說分封不均,那肯定不行,張良瞭解劉邦,他採取了一種變通的辦法。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史記·留侯世家》

從歷史看成長:刺秦、存韓、興漢、安民,謀聖張良成長的四個階段

張良對劉邦說:“大家對分封不滿,都準備造反!”劉邦問:“那可怎麼辦?”張良說:“您平時最狠誰?”劉邦說:“是雍齒,他多次背叛我,但因為他有功勞,所以一直沒有殺他。”張良說:“那你封雍齒為侯,大家就都安心了。”劉邦說:“你說的有道理。”第二天劉邦就封雍齒為侯,大家都說:“雍齒都能被封侯,我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劉邦的大度背後,是智者張良的謀略和智慧。你的價值往往取決於你服務的對象,張良在為劉邦謀天下的過程中,也成就了他自己。

從歷史看成長:刺秦、存韓、興漢、安民,謀聖張良成長的四個階段

有人說安劉的是陳平和周勃,因為他們平定了諸呂之亂,立下了大功。實際上,他們兩個才是向劉氏揮起屠刀的可憎之人,而真正安劉的人是張良,正是他的妙計,讓劉邦最終放棄了廢長立幼的念頭,確立了劉盈的太子之位。沒有今早確立繼承人,是秦始皇的錯誤,因此才給了趙高機會,劉邦沒有犯下相同的錯誤,除了自己的當機立斷,也得益於張良給呂雉提出的計謀。

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史記·留侯世家》

從歷史看成長:刺秦、存韓、興漢、安民,謀聖張良成長的四個階段

固國本的最有效辦法,是確立劉盈的太子之位,這點就是張良為安劉做出的最大貢獻。真正讓劉邦放棄廢長立幼念頭的,並不是那四個白髮蒼蒼的“商山四皓”,而是現在呂雉和“商山四皓”身後的智者張良。

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史記·留侯世家》

從歷史看成長:刺秦、存韓、興漢、安民,謀聖張良成長的四個階段

張良最後退隱前的一番話,體現了一位智者的智慧,我很知足,我沒有什麼需求了,大家都可以放心了,讓我專心修養身體,做個長壽之人吧!

安劉,就是安己,遠離了利益,遠離了紛爭,不做權謀之士,只做修身之人。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