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了1400多年的稻田養魚,如今卻不多見了?農民:不能全信專家

對大部分農民而言,在農村除了老老實實的種地以外,養殖也是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而且這兩者之間還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農民從地裡收回來的糧食,很大一部分都做了家禽家畜的飼料。只不過近幾年來,隨著農村養殖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已經不滿足於飼養一些簡單的家禽家畜,而是從事起一些特色養殖來,小龍蝦就是其中的一種。

堅持了1400多年的稻田養魚,如今卻不多見了?農民:不能全信專家

雖然今年上半年的小龍蝦價格出現過大跳水,但是總體上來說,小龍蝦近幾年的市場行情還算不錯,也有一大批人願意花高價購買,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投身於小龍蝦養殖的行列,並且發展出一種稻蝦工作的新模式。河南潢川的稻蝦工作模式,每年種一季水稻收兩季蝦,一畝水田的收入差不多能到3000塊,農民的收入比單種地要高了好幾倍,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村地區開始效仿這種成功的種養模式。

堅持了1400多年的稻田養魚,如今卻不多見了?農民:不能全信專家

稻蝦共作的方式在農村走紅,不僅讓人聯想到另一種相似的生產模式,叫做稻田養魚,同樣是水稻價水產養殖的組合模式,稻田養魚在農村其實已經堅持了1400多年,最早還是稻魚鴨共存的形式,前些年稻田養魚在農村也有很高的呼聲。有相關方面的專家算了一筆賬,一畝水田的稻穀產量按1000斤計算,同時還能產200斤的魚,這種模式種出來的水稻和魚都算是沒有汙染的生態農產品,市場價格應該更高,算下來一畝水田的年產值能達到4000元左右,看起來十分值得推廣。只不過比起大獲成功的稻蝦共作,稻田養魚的模式一直沒能全國推廣,這是什麼原因呢?

堅持了1400多年的稻田養魚,如今卻不多見了?農民:不能全信專家

雖然稻田裡養魚的收益看起來十分可觀,但是這種結果只存在於最理想的狀態,用農民的話來說,在這一點上是不能全信專家的,因為稻田養魚的方式實際上要面臨很多難題。一方面,人人都知道魚兒離不開水的道理,但是一年四季都能蓄水的稻田實際上並不多,光是換水就是個大問題,所以這種稻魚共養的模式並非適用於有水田分佈的所有農村地區。

堅持了1400多年的稻田養魚,如今卻不多見了?農民:不能全信專家

另一方面,稻田養魚首先在田中間挖一個蓄水池,四周挖一圈溝,中間再挖一個十字溝。稻田裡不能施化學肥料,不能打農藥,要不然就會造成魚大量死亡。而水稻在插完秧後二十幾天要曬田,才能促進水稻分櫱。魚兒不能沒有水,可長時間蓄水卻對水稻生長不利,這又讓二者之間形成了一種突出的矛盾。這種形式的稻田養魚 ,雖然魚能賣幾個錢,可是水稻卻會因為沒有使用化肥農藥和長勢不好而大量減產,結果反而得不償失。

堅持了1400多年的稻田養魚,如今卻不多見了?農民:不能全信專家

正是因為以上幾方面的問題,才導致這種堅持了1400多年的稻田養魚模式,如今反而不多見了。現在稻田養魚發展得比較好的地區主要是黔東南、廣西等地,在全國範圍內都有一定的名氣,一來,這些地區的水資源本來就很豐富,而且自古以來就有稻田養魚的種養模式,再加上還同時發展了鄉村旅遊和農家樂項目,讓遊客和消費者在收穫的季節可以親自下田去抓魚,這些方式都有利於水稻魚的持續發展,農民生產出來的水稻和魚也不愁沒有市場。可是在傳統的水稻產區,這樣的方式卻沒有什麼優勢和發展潛力,這也是稻田養魚不能全國推廣的原因。關於稻田養魚,你還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和我們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