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 銅奔馬:順拐“跑”了幾千年,腳下的鳥兒到底是個啥?

末源;牧童嚮導企鵝號

演播:馬未都

東漢 銅奔馬:順拐“跑”了幾千年,腳下的鳥兒到底是個啥?

國寶100,件件精彩!

005 東漢銅奔馬

開篇

今兒講的這件國寶呢,大家都熟悉,它叫“銅奔馬”。這是它現在標準的名字,它過去還有一個人盡皆知的名字:叫“馬踏飛燕”。

東漢 銅奔馬:順拐“跑”了幾千年,腳下的鳥兒到底是個啥?

名字的曲折來歷

“馬踏飛燕”大家都知道啊,說這不是中國旅遊的標誌嘛。這名字從1971年一直叫到了2018年,叫了快半個世紀了,突然改口了。那麼這名字誰起的呢?據說1971年,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去甘肅省博物館參觀的時候,對這件器物特別感興趣,陪同的工作人員就問,“我們都管它叫‘馬踏飛燕’,您覺得合適嗎?”郭沫若聽了以後說“這名字起的好。”為什麼這名字起的好呢?因為這名字特別文學。可現在突然覺得這名字不好了,改了。文學改科學,科學講究嚴謹。

2018年6月5日,甘肅省文物局新聞發佈,有關專家一致堅持用“銅奔馬”這個名字,說這名字“科學、準確、規範”。這科學、規範可以啊,但不準確啊。那鳥兒哪兒去啦?有人在乎過那鳥兒的感受嗎?蹄子下面那鳥兒,確實不是燕子。這燕子的標誌清晰啊,是尾巴分叉兒。這鳥兒的尾巴不分叉兒。平切,挺直有力,看著不怎麼靈活。

東漢有個文學家叫張衡,他寫過《東京賦》。《東京賦》中有這麼兩句,叫:“龍雀蟠蜿,天馬半漢。”這什麼意思啊?龍雀盤旋飛翔,天馬肆意馳騁。那“龍雀”是什麼呢?就是一種鷹隼。所以有人就覺得它不叫“馬踏飛燕”可以,那它也應該叫“馬踏龍雀”或者“馬超龍雀”。但這名字還有人認為不夠科學。你們要知道科學的表達多數的效果比不上文學表達。

東漢 銅奔馬:順拐“跑”了幾千年,腳下的鳥兒到底是個啥?

銅奔馬的發現

那這銅奔馬是在哪兒發現的呢?是在甘肅武威。漢武帝時期在河西走廊依次設立了四個郡縣,史稱“河西四郡”。你聽聽這名字啊都非常地文學。它依次是: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你們想想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一路走來就能看出西漢的大氣象!

我們說回這件文物。這文物什麼時候發現的呢?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當時全中國每一個城市都挖防空洞,這種防空洞叫“人防工事”。1969年9月初,武威的新鮮公社新鮮大隊,按現在的說法就是新鮮鄉新鮮村。這村兒的農民在一處黃土高臺開始挖地道。挖到十多米深的時候,就挖出了一段青磚牆,這農民就以為挖到了“雷臺”的內部。這雷臺呢,就是用土夯起來的高臺。它有多大呢?大概有足球場那麼大。高度約8.5米,相當於三層樓那麼高。這種高臺,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建築形式。土臺為基礎,在上面層層建屋,工程巨大。歷史上自戰國到魏晉時期,特別盛行築造這種高臺。它從明朝開始,挪作他用了,老百姓在高臺上供奉雷神,所以就順嘴叫雷臺了。

東漢 銅奔馬:順拐“跑”了幾千年,腳下的鳥兒到底是個啥?

(銅奔馬出土地——雷臺)

看見了青磚牆,幾鎬頭下去,“轟隆”一聲,這青磚牆就鑿出了一個大洞,頓時陰寒的氣味撲面而來。大家都好奇地打著手電往裡看,這一看就害怕了。說這裡頭可全是“妖怪”啊,正奔著洞口來呢!在場的農民誰見過這陣勢啊,一個個都嚇得不輕。但人啊,什麼事兒都想探出個究竟。等了一會兒,大家心情都平復了,就鼓著勇氣往裡看。這一看,裡頭可不是妖怪,全是銅車、銅馬、銅人,旁邊還有棺木。就在大家都沒鬧明白的時候呢,生產隊長就組織大家跳進去,把裡頭的銅人、銅馬、銅車全部裝進了麻袋,用架子車運到庫房給封存起來。

東漢 銅奔馬:順拐“跑”了幾千年,腳下的鳥兒到底是個啥?

(古墓內部)

雷臺發現古墓的消息就傳開了。當時縣裡管文化的幹部聽到這消息呢,就覺得這事兒可不能小覷啊,趕緊就組織人奔向了雷臺。經過現場勘察,發現裡頭還有大量的殘存文物,就向領導作了彙報,然後所有人就奔了這新鮮公社。你們要知道這青銅器啊,在地底下埋時間長了它非常地脆。尤其東漢以後的青銅器,含銅量低,又鑄造的薄,所以大量的馬頭、馬蹄都有破損。工作人員就向上級作了彙報。甘肅省博物館的文物專家就前去武威調查。工作人員進入古墓後呢,經過詳細的勘驗,明白了這墓葬的結構。

這個墓室啊,分前、中、後三個主墓室,前室左右有兩個耳室;中室只有右耳室,沒有左耳室。與其他的墓室相比,後室顯得非常小,沒有左右耳室。漢墓的耳室設置很隨意,多少不一。就是說漢代墓葬規制不是那麼嚴謹。所謂耳室呢,就是像耳朵一樣的小屋。

大量的銅車馬和儀仗俑呢,包括這件著名的銅奔馬就陳放在這裡。一共多少件呢?99件,差一件100件。這座墓葬裡還有銅燈、銅壺、銅尊、銅燻爐等等。其他各種文物有幾百件,鋪地銅錢近3萬枚。這批文物啊,中間有一匹造型奇特的馬,就是後來被甘肅省博物館視為鎮館之寶的“銅奔馬”。當時這馬除了顏色剝落外,馬頭上的幾綹鬃毛也掉了,脖子上有好幾個洞,馬蹄有3個空著,馬尾巴也斷了。當時就沒有人認為這文物重要。所以這馬就窩窩囊囊地呆在了牆角。

銅奔馬的“走紅”

第一個中國對外的大型歷史文物展覽籌辦,本來銅奔馬並沒有入選,但是在法國和英國大使的一再要求下,銅奔馬參展了。銅奔馬到了法國和英國,一下子就轟動了,博物館跟前都排起了長隊。後來到美國展出的時候,銅奔馬已經成為巨幅海報。為什麼用馬做海報呢?因為馬的文化在全世界都是共通的。西方人看馬比我們還親,遊牧民族親馬,農耕民族親牛。所以西方文化對馬的感受強烈。

(“馬踏飛燕”中英友好紀念銅章)

從1973年到1975 年,兩年多的時間內,銅奔馬滿世界跑,巡迴展出,大概接待了500萬人次。所以郭沫若還寫了一首詩:“四海盛讚銅奔馬,人人爭說金縷衣。”

(1973年11月8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參觀“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覽”中的銅奔馬)

馬啊,在中國人心目中處於“六畜之首”:馬牛羊雞犬豕。六畜之首是因為馬是戰爭工具。豕就是豬。馬在古代征戰上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後漢書》中就這樣說:“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西域產良馬,可以補過去中原馬的速力不足。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從西域引進良馬就是在張騫出使西域期間,在烏孫國,就是今天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獲國王贈予的1000匹烏孫良馬。

銅奔馬的塑造是東漢時期的馬,理論上是這些引進馬的雜交後代。有意思的是,這馬的同一側兩條腿同時向一個方向伸出,就是我們俗稱的“一順邊兒”,這一姿態在我們日常所見的馬的奔跑中是看不到的。這種步幅有一個專業的術語,叫“對側步”,據說大宛馬走的就是對側步。因此,有人根據銅奔馬顯現對側步的造型認為,銅奔馬的原型就是來自西域的大宛馬。還有一種說法,說它就是汗血寶馬。但也有人認為,銅奔馬的外形不僅顯示了大宛馬快速穩定的特點,同時也存在著蒙古馬的一些特性。比如它的肌肉厚實,身體略顯粗壯,這就說明它不是純種的大宛馬。實際上漢武帝引進良種馬以後和本土馬雜交,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中國馬。這件國寶的意義不僅在於中國漢代的雕塑水平之高,更重要的是漢代不羈的藝術表達。

馬爺說

銅奔馬、馬踏飛燕、馬超龍雀……不管它叫什麼,它都是中國漢代最靈動的一匹馬,所以它成為中國旅遊的標誌。人走路順拐,那他肯定會成為大家的笑料;馬走路順拐,那它就是匹好馬。

國寶情未了,下集聽分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