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師從林徽因,是永遠的敦煌少女,即是敦煌的守望者也是傳承人

前言

她,是敦煌守護神常書鴻的女兒,林徽因的學生,被譽為永遠的敦煌少女。

她,就是清華美術學院教授,原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著名的藝術設計教育家,藝術設計家,教授,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常沙娜。

她師從林徽因,是永遠的敦煌少女,即是敦煌的守望者也是傳承人

永遠的敦煌少女常沙娜

1 大漠荒煙中,她完成了藝術人生裡第一段沒有學歷的學業。

常沙娜,浙江杭州人,1931年出生在法國里昂,母親是雕塑家,父親是著名的畫家。

只因父親在塞納河畔偶遇一本巜敦煌圖冊錄》,便義無反顧地帶著妻女回奔祖國,決定為保護敦煌的燦爛文化奉獻終生。

常沙娜永遠忘不了初到敦煌的第一頓飯:一碗鹽,一碗醋,一盆清水刀切面。她問父親有菜嗎,父親說,咱們想辦法在沙漠裡種菜,還要植樹造林栽花種草。

初到敦煌的12歲少女被莫高窟精美絕倫的壁畫藝術和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淵源所深深的吸引,艱苦的生活條件並沒有在她的心裡引起任何波瀾。

在這裡,父親給常沙娜制定了嚴格的學習計劃。每天早早起床練習書法,然後讀一個小時的法語,白天去洞窟裡學習臨摹,晚上要和前輩們一起練習速寫。

在敦煌皇慶寺的5年時間裡,她和父親學習描稿、勾線、著色、渲染、開臉等臨摹技巧。

這期間她還把北魏、晉、隋、唐、五代、宋、元等各個朝代的代表石窟的重點壁畫都逐一地進行臨摹研究。

中國美術館收藏了一幅常沙娜十五歲那年和邵芳一起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臨摹的大幅壁畫——《西方淨土變》。

七十多年過去了,現在洞窟裡的壁畫因為自然原因早已模糊不清,常沙娜當年保留下來的這幅畫現在已經成為研究敦煌洞窟壁畫的重要史料。

70多年後,當她在回看自己十幾歲時的畫冊和臨摹作品,說:“依然會怦然心動,西魏258窟那幾個力士,我線隨感覺走,筆觸特別放得開,少年純真的激情融入藝術中,迸發出了多麼燦爛的火花。”

當年,父親和他的同事們看了她的畫稿,都說畫得不比大人差。

常沙娜說,就是在這裡,成就她藝術的童子功,也完成了她藝術人生裡第一段沒有學歷的學業。

她師從林徽因,是永遠的敦煌少女,即是敦煌的守望者也是傳承人

常沙娜15歲時臨摹的《西方淨土變》

2 父親說,不要忘記你是敦煌的女兒,要把敦煌的藝術滲透到作品中去。

1948年父親送常沙娜赴美留學,在波士頓美術博物院美術學院攻讀繪畫。2年後她沒有經過爸爸的同意毅然放棄了學歷和愛國志士一道返回了祖國。

1951年,機緣巧合,常沙娜進入了清華建築系,成為林徽因的助教,從此,在老師的影響下走上了藝術設計的道路。

1952年,周總理對人民大會堂的建築設計做出重要指示:“要借鑑民族傳統,要探索新中國建築藝術的新形勢和新內容,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父親也經常寫信囑咐常沙娜:不要忘記自己是敦煌人,要把敦煌的東西滲透到作品中去。

在總理的指示和父親的囑託下,常沙娜設計的作品裡都融入了敦煌文化藝術的元素。她參與設計的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頂裝飾的主圖形,就是唐代風格的寶相花,天頂花燈流光溢彩,富麗堂皇。

此後,常沙娜又接連設計了人民大會堂外立面柱廊上方琉璃瓦門楣設計,民族文化宮的大門裝飾設計,共青團團徽設計等等。

她的每一個藝術構思裡都滲透著濃得化不開的敦煌儲備。

她師從林徽因,是永遠的敦煌少女,即是敦煌的守望者也是傳承人

常沙娜參與設計的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的天頂花燈

1952年,在老師林徽因的親自指導下,年僅21歲的常沙娜為在北京召開的亞太和平會議設計了新中國第一塊絲巾國禮。這塊絲巾的設計構思取材於敦煌石窟隋代藻井的藝術形式,在畫面中間穿插了和平鴿的圖案。

她的設計受到了當時蘇聯芭蕾舞舞蹈家烏蘭諾娃的表揚,她說,這是新中國最漂亮的禮物,新的禮物。

她師從林徽因,是永遠的敦煌少女,即是敦煌的守望者也是傳承人

常沙娜設計的第一塊絲巾國禮

1997年,常沙娜又接重任,主持並參與設計了中央政府贈送給香港特區的禮品雕塑——永遠盛開的紫荊花。

聽父親的話,做敦煌的女兒,常沙娜積極投身到敦煌圖案研究和教學中去,為敦煌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她師從林徽因,是永遠的敦煌少女,即是敦煌的守望者也是傳承人

常沙娜設計的景泰藍系列作品

3 她說,我這一輩子就幹了四件事:敦煌藝術,花卉寫生,裝飾藝術設計,藝術設計教育。

常沙娜一直遵循著父親的教誨,傾其一生都在以敦煌藝術為教學推廣任務,在發揚光大敦煌藝術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她說:“我這一輩子就幹了四件事,敦煌藝術,花卉寫生,裝飾藝術設計,藝術設計教育。”

1971年,常沙娜被不公正地定為“資產階級小姐”,“修正主義黑苗子”,受到了種種刁難,被下放到農場勞動。

但是,在困難面前,堅強的她依舊樂觀豁達,時刻不忘欣賞和描繪身邊的小美好小確幸,田地裡的土豆花花生花,都曾在她的筆下搖曳生姿。

她說:“這些花兒默默無聞地開著,這樣的純真。花葉的形態和色彩配置的是如此得體,富有天然完美的裝飾性。”

林徽因在病中感慨地說:“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歷朝歷代都有那麼多好的圖案,我們也應該整理出一本中國自己的歷代圖案集。”

老師林徽因在病榻前的遺憾和感慨,一直銘記在常沙娜的心裡,並暗暗發誓要完成老師的遺願。

經過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1986年,常沙娜編輯出版了中國現代第一部系統研究敦煌服飾藝術的著作——《敦煌歷代服飾圖案》,老師林徽因如果泉下有知,也會感到欣慰的。

她師從林徽因,是永遠的敦煌少女,即是敦煌的守望者也是傳承人

《敦煌歷代服飾圖案》

結束語

老牛自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

如今,已經89歲高齡的常沙娜依舊在忙碌著和敦煌有關的藝術展覽、專家講座、和策化宣傳等工作中。

她說:“不要說我老了,我走不動了,我不幹了,'老牛自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我能幹多少就幹多少。”

敦煌的藝術,敦煌的精神,早已經深深地融入了常沙娜的血液裡身體髮膚裡,為敦煌藝術的源遠流長和發揚光大,她披膽瀝膽竭盡全力。

文章的結尾,讓我們真誠地祝福這朵盛開在大漠戈壁的敦煌之花,永遠芬芳四溢。

她師從林徽因,是永遠的敦煌少女,即是敦煌的守望者也是傳承人

敦煌之花常沙娜

本圖文劉玲子candy頭條首發,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立刪,謝謝您的關注和支持。

雅昌藝術網

《黃沙與藍天:常沙娜人生回憶》——常沙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