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角度看,劉邦的《大風歌》水平如何?


從文學角度看,劉邦的《大風歌》水平如何?

從文學角度看,劉邦的《大風歌》水平如何?結合當時的時代,怎麼看?

文學是一門語言藝術,是在文字編織中透露出寫作者的審美意識。文學作品是作家用獨特的語言藝術表現其獨特的心靈世界的作品,離開了這樣兩個極具個性特點的獨特性就沒有真正的文學作品。

詩是韻文,詩以言志。這也就是詩作為文學作品的兩個基本要點,格式上要精美合律,內容上要有態度和意境。注意,這個格式上的合律要求包含了平仄格律,但是並不侷限於平仄,因為早在平仄這個概念產生之前,詩歌就存在了好多年。

所以我們從文學角度來分析一篇作品,無非就是兩個角度:修辭和意境。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從修辭角度來看

劉邦的這首《大風歌》格式不齊,正是屈原《楚辭》傳下來的楚調。而我們知道劉邦就是當時楚國沛縣人,再看楚霸王項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我們就很明白地能看出這些詩歌的楚風,同時,由於當時這些作品就是用來歌唱的,是在酒宴聚會的時候發自內心的吼兩嗓子,並不是發展到後來有專門的歌女演唱,所以風格是雄渾的,同時由於劉邦、項羽並非屈原、宋玉這一類文人才子,而是馬上征戰天下的英雄,所以語言藝術是質樸的,出來的味道是英雄之氣。

從文學角度看,劉邦的《大風歌》水平如何?

至於說到帝王之氣,那是他打了天下之後,一覽眾山小的附加氣質,這和當代毛主席的作品風格氣勢有相當之處。但是我們從語言角度來看作品的話,儘量剝除這種地位附加值,會比較中肯和客觀。

《大風歌》的語言特色是質樸簡單、直抒胸臆的,文字水平即使在當時,和文人作品還是相去甚遠,相當於當時的白話吧,只是為了演唱加入了“兮”字來增強節奏感,同時每一句都押韻,更類似於我們今天的現代歌詞。隨便搜個例子,不知道誰寫的,《伶仃謠》:

誰在哭啊哭傷了城牆

誰在笑啊觸目的蒼涼

誰的眼啊嘲笑這浮華

誰安靜得不用再說話

語言修辭在當時來說,大概就這水平,只是時過境遷,當時的大白話到了我們今天聽起來都覺得古樸、悠遠,特別有味道罷了。

從意境角度來看

從內容上來看,《大風歌》三句三層內容,結構層次分明得很。

“大風起兮雲飛揚”,這是寫景嗎?是的,但是更多地是寫自己的征戰沙場,縱橫天下。“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這裡就是說自己威風凜凜、所向披靡,天下無人能與之匹敵的沖天豪邁氣概。“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最後一句發出嘆息,自己垂垂老矣,還要四處征戰剿滅叛亂,有沒有勇猛而又忠心的戰士替我守護這天下?

昔日的功臣一個個謀反,獨留他這個老朽在此老淚縱橫。

從文學角度看,劉邦的《大風歌》水平如何?

三句詩很簡單,背後卻風雲變色。

漢朝建立之時(前202年),因功勳卓著而封異姓封王者:韓信為楚王,彭越為梁王,燕王臧荼,趙王張敖,長沙王吳芮,韓王韓信,英布為淮南王。而就在幾年之間,劉邦對這些異姓王做了毫不留情的肅清,殺掉一些,如韓信、彭越,鎮壓一些,如燕王臧荼、韓王信、陳豨,淮南王英布成為驚弓之鳥,於前196年起兵造反。

劉邦親征擊敗了英布,在得勝還軍途中,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召來舊友,共同歡飲。酒酣耳熱之時,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地即興創作了這首《大風歌》。

內政呂后專權,各方勢力蠢蠢欲動,北面匈奴虎視眈眈,劉邦自身已老,原來一起打天下的戰友又一個個叛亂、被絞殺,即使這一切都是他心中所想,卻也難免掩藏在蓋世豪氣中的悲涼。

《大風歌》後半年,劉邦去世。

我們從文學意境的角度來讀這首詩,瞭解這簡單三句背後的蒼涼,就能深刻體會到劉邦於醉意中狂歌的心境,有風雲變幻,有所向披靡,更有英雄老去的無奈。

從文學角度看,劉邦的《大風歌》水平如何?

穿越時間和空間

附著劉邦本人的帝王身份,這首《大風歌》在當時的亂世文學中,是值得推崇的作品,更因為他的語言修辭方面比《楚辭》更直白而接地氣,所以風行神州並且傳唱至今。

好的作品,是可以穿越時間和空間存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