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街唐家花园里的林徽因

一位出身名门、面容姣好的、思维敏捷的女子,一位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艰辛和贫困的女子,一位在沙龙中朗诵着诗句,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着,在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考察古建筑的女子;一位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却执意要留在祖国的女子。她就是林徽因。

北门街唐家花园里的林徽因

70多年前的一个冬夜,客居昆明北门街唐家花园的林徽因写下了她对昆明的恋眷。多年以后,当我们再此翻开那些朴实而不乏俏皮的句子,才发现,昆明在一位皆具感性诗人与建筑家双重气质的笔下,可以“大树拱立,草花烂漫。”;可以“每晚靠这一碗茶的生趣,幽默估量生的短长……”

北门街唐家花园里的林徽因

少年林徽因

月下写就《对北门街园子》

1945年,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多年的梁思成陪着患肺病已久的妻子林徽因到重庆检查身体,检查的结果很是令人沮丧,大夫说:徽因将不久于人世。这样的消息对一般人来说不吝是声哀号,然而,对于一位才华知识女性来说,生活还得继续。

第二年还没开春,林徽因在费慰梅陪同下乘机来昆明拜会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建议清华大学增设建筑系,林徽因下榻北门街附近的唐家花园里一栋别墅里,昆明的冬天并不太寒冷,徽因的老友张莫若、钱端升、金岳霖等人闻讯都赶来相聚。

酒热茶香终要散场,老友相见的热闹劲过去了,就像丰子恺那幅漫画描绘的一样,“人散后,一汪新月如水。”林徽因凝视着窗外凋零的梅树写下了一首《对残枝》:“梅花你这些残了后的枝条,是你无法诉说的哀愁!今晚这一阵雨点落过以后,我关上窗子又要同你分手,但我幻想夜色安慰你伤心,下弦月照白了你,最是同情,我睡了,我的诗记下你的温柔,你不妨安心放芽去做成绿荫。”病中的女子固然惆怅,然而,月色下的唐家花园是这般的静谧而美丽,她忍不住再次提笔:“别说你寂寞;大树拱立,草花烂漫,一个园子永远睡着;没有脚步的走响。你树梢盘着飞鸟,每早云天吻你额前,每晚你留下对话,正是西山最好的夕阳。”正是这首《对北门街园子》为我们记录下了昆明城中一个就快要被人们遗忘的地方——唐家花园。

北门街唐家花园里的林徽因

林徽因、徐志摩陪同来访的泰戈尔

北门街南临翠湖,北靠圆通山,是昆明城中的一块风水宝地。先是唐继尧在附近修建了一座唐家花园,继之又有本土士绅在街口(今北门书屋后)建了江南会馆。据老昆明人回忆,唐家花园里亭台楼榭、假山喷泉样样俱全,遍植奇花异草,还种植了很多名品菊花。唐继尧把花园打理得四时常青,四时有花可赏,他还把生平所收藏的书籍放于园中设立了“东陆图书馆”。一到重阳佳节,唐家花园便成了昆明百姓的赏菊佳地,赏菊者络绎不绝。入住唐家花园里的林徽因,对昆明并不陌生,在她的诗句里可以感觉到,唐家花园里花木绝对是出自名门的她喜欢的。

北门街唐家花园里的林徽因

感受昆明市井生活的丰美

抗日战争初期的昆明集聚了许多北方的学者和学生,也是给了流离中的林徽因和夫君梁思成、知己金岳霖无限温暖的地方。林徽因和梁思成在龙头村为自己盖了一所房子,这也是两位建筑设计家一生中唯一一次为自己动笔设计并亲自指挥修造的房子,他们不仅耗尽了所有的积蓄,而且“不得不为争取每一块木板、每一块砖,乃至每根钉子而奋斗”,还得亲自帮忙运料,做木工和泥瓦匠……”

北门街唐家花园里的林徽因

后来,爱慕着林徽因的金岳霖也来到龙头村,紧靠着梁林住房盖了一间“耳房”居住,三人在交往中彼此心胸之宽容,友情与爱情之泾渭分明,令人肃然起敬。客居昆明的林徽因依旧生活得颇有滋味,日子并不因昆明这个边远小城的平凡而暗淡,她感受着昆明市井生活的丰美,一组小诗《昆明即景》中就记录了许多有趣而生动的片羽。

茶馆是当时西南联大师生最热爱的地方,但林徽因的《茶铺》笔触更加温暖:“这是立体的构画,描在这里许多样脸,在顺城脚的茶铺里,隐隐起喧腾声一片。各种的姿势,生活,刻划着不同方面:茶座上全坐满了,笑的,皱眉的,有的抽着旱烟。老的,慈祥的面纹,年轻的,灵活的眼睛,都暂要时间在茶杯上停住,不再去扰乱心情!一天一整串辛苦,此刻才赚回小把安静,夜晚回家,还有远路,白天,谁有工夫闲看云影?不都为着真的口渴,四面窗开着,喝茶,跷起膝盖的是疲乏,赤着臂膀好同乡邻闲话。也为了放下扁担同肩背向运命喘息,倚着墙,每晚靠这一碗茶的生趣,幽默估量生的短长……”

北门街唐家花园里的林徽因

林徽因和梁思成设计的北京城墙改造计划草图

为保护古建筑做金刚怒吼

不过,林徽因始终是位建筑家,她对建筑美的感知也时时以特殊的方式见诸于笔下: “张大爹临街的矮楼,半藏着,半挺着,立在街头,瓦覆着它,窗开一条缝,夕阳染红它,如写下古远的梦。矮檐上长点草,也结过小瓜,破石子路在楼前,无人种花,是老坛子,瓦罐,大小的相伴;尘垢列出许多风趣的零乱。但张大爹走过,不吟咏它好;大爹自己(上年纪了)不相信古老。他拐着杖常到隔壁沽酒,宁愿过桥,土堤去看新柳!”在这首《小楼》:里,她其实是把当地居民底楼高八尺、二层高七尺的典型制式也纳入了自己的诗句

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疾病缠身,这样的日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乐观地承受的。诗歌是那个岁月的缝隙里林徽因绽放的一朵乐观之花,对建筑的热爱依旧贯穿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生活里。

在昆明的日子里,梁思成和林徽因参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工作,与同仁们对昆明的古建筑进行了系统调查。从1938年10月至11月,经他们调查的有圆通寺、土主庙、建水会馆、东寺塔、西寺塔、真庆观大殿、金殿等约50余处昆明主要的古建筑,这是昆明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古建筑类文物的普查。

对传统建筑的热爱贯穿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一生,也因此给这对夫妻带来了难言的伤害。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对古建筑进行大规模拆除和改建,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梁思成与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

不久,在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林徽因也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回忆道:“她(指林徽因)指著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虽然那时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昔日的名门名媛,一代才女,也曾这般金刚怒吼,句句深情,实在是位真性情的女子。

北门街唐家花园里的林徽因

据说,住在龙头村那及间平房的时候,林徽因经常在月白风清的夜里点上一炷香,插上一瓶插花,穿一袭月白的睡袍,在昏黄的灯光下写着自己的诗句。此时的林徽因超然物外,忘记了乱世,忘记了岁月里的种种艰辛。

北门街唐家花园里的林徽因

林微因设计的吉海铁路总站

而生活中的林徽因似乎更具烟火气息,萧乾先生在绝笔《才女林徽因》中记道:“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装……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这是1933年深秋一个星期六的下午,萧乾做客林徽因家中吃茶时发表的感慨。是的,正是这过人的艺术悟性造就了林徽因,使得她在跨越在诗歌与建筑之间自由穿戈,巧笑嫣然地拈起一段温婉的“人间四月天”

北门街唐家花园里的林徽因

走过今日的昆明,走过那些留下过她痕迹的地方:北门街、龙头村、巡津街……我多么欣慰,昆明曾给予她的无尽诗兴与温暖的慰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