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曹衝稱象”的諸多疑點,能否推翻《三國志》的記載?

劉備、孫權、曹操三個人都是一時人傑,不過比較起來,似乎曹老闆的兒子才能更高一些。有曹丕、曹植這樣的大文學家;曹彰這樣的猛將,還有一個命運不太好的小神童——曹衝。

其實曹操本來是想立曹衝為繼承人的,曹衝在方方面面上也妥妥是一代名君的模板,可惜死的早。在曹衝的有限的生命裡,最著名的一件事應該就是“曹衝稱象”了。不過也有一些人質疑“曹衝稱象”這件事,認為不可信。小編下面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關於“曹衝稱象”的諸多疑點,能否推翻《三國志》的記載?

“曹衝稱象”一事

雖然“曹衝稱象”這件事差不多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了,但小編還是要簡單地敘述一下。孫權給曹操送來兩隻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有多重,這個東西稱當然是不夠量的。

曹操問部下稱象的辦法,大家都不知道,這個時候曹衝提了一個辦法:把大象放船上,在水痕處做標記,然後把大象拿走,往裡面放別的東西,也達到同樣的吃水。到時候稱這些雜物就可以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關於“曹衝稱象”的諸多疑點,能否推翻《三國志》的記載?

《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衝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

《藝文類聚·獸部下》引《江表傳》:“孫權遣使詣獻馴象二頭,魏太祖欲知其斤重。”

關於“曹衝稱象”的諸多疑點,能否推翻《三國志》的記載?

“曹衝稱象”的疑點

《三國志》中白紙黑字地記載了“曹衝稱象”一事,沒有可疑問的地方。但還是有很多人從裡面挖掘出疑點,希望推翻《三國志》的記載。我們下面就來說說這些疑點。

一、孫權的大象從何而來?

按《三國志》中的記載,曹衝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去世,年僅十三歲。“曹衝稱象”發生的時候,曹衝才五六歲而已。

也就是說,這件事大概發生在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或者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的時候。而孫權正是在建安五年的時候,繼承孫策的位置的。

關於“曹衝稱象”的諸多疑點,能否推翻《三國志》的記載?

很多人認為,孫權向曹操進獻大象,要從交州里面去找。而孫權嘗試控制交州的時候,是在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年),步騭殺蒼梧太守吳臣的時候。這個時間比曹衝去世都要晚。哪來的大象呢?所以有人認為時間上的“矛盾”是一個疑點。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五年,策薨,以事授權。”

《三國志·吳書·步騭傳》:“劉表所置蒼梧太守吳巨陰懷異心,外附內違。騭降意懷誘,請與相見,因斬徇之,威聲大震。”

二、“曹衝稱象”之前早有此法

只看《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中的記載,感覺用浮船稱重物是曹衝的首創。但根據其他史料的記載,在曹衝之前就已經有這種方法。

在戰國時期,有人向燕昭王獻上一口大豬。這口豬一直居住在廁所裡,以人的排洩物為食物。燕昭王把大豬養了起來,越養越大,不老不死。燕昭王想知道這口大豬到底有多重,用浮船來測量大豬的重量,重達千鈞。

可見燕昭王稱豬的事情遠遠早於曹衝。曹衝知道這個方法,可以看做是博學多識,那為什麼曹操手下的臣子都不知道呢?難道他們的閱歷還不如曹衝嗎?這是“曹衝稱象”又一個疑點。

關於“曹衝稱象”的諸多疑點,能否推翻《三國志》的記載?

《苻子》:“王異之,令衡官橋而量之,折十橋,豕不量,又命水官舟而量之,其重千釣。”

無獨有偶,類似“曹衝稱象”的故事,不僅《苻子》中有,一本佛經中也有。此事見於《雜寶藏經·棄老國緣》。這個故事很有趣,小編也跟大家說一下。

說從前有一個國家,名字叫做棄老國。顧名思義,其國的民俗就是放棄老人,做法非常殘忍。國中有一個大臣不忍心放棄自己年老的父親,於是在地裡挖出一個密室,把父親藏起來。

這時候阿難尊者來到棄老國,詢問一堆稀奇古怪的問題,如果答不上來,就沒有好果子吃。這些問題難住了棄老國人,但都被這個大臣的父親回答上來。阿難尊者很高興,不僅賞賜了國王一堆財寶,還答應庇護棄老國。

棄老國王得知這些問題都是大臣父親答上來的,於是改正了國內驅逐老人的風氣,實行孝道。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稱象。大臣父親和曹衝所言基本上差不多,只是把雜物說成石頭。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曹衝稱象”的版本,都是用石頭填船,未必沒有《雜寶藏經》的影響。

關於“曹衝稱象”的諸多疑點,能否推翻《三國志》的記載?

《雜寶藏經·棄老國緣》:“父言。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畫水齊船深淺幾許。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沒齊畫。則知斤兩。”

關於“曹衝稱象”的諸多疑點,能否推翻《三國志》的記載?

這些疑點足以推翻《三國志》嗎?

“曹衝稱象”這件事確實有諸多疑點,但小編認為疑點雖然存在,但不足以推翻《三國志》中的記載。首先是時間問題。有人認為孫權只有取得交州後才能進獻大象,這是一種狹隘的想法。

事實上中國古代大象不僅僅生存於南方,直到南北朝時期,在長江下游仍然有亞洲象活躍的痕跡。孫權當時剛剛上位,其首要目標是消滅坐鎮江夏的黃祖,從而西向擴張,對北方的興趣寥寥;曹操對新的江東之主也是安撫的態度。所以孫權在這個時候向曹操示好,進行“大象外交”,於情於理都沒有問題。

其次我們來看《苻子》和《雜寶藏經》兩部經典。《苻子》的作者是前秦國君苻堅的侄子,晚於三國時期。小編能夠找到的關於燕昭王以船稱豬的記載,全部來源於《苻子》(不排除有更早的古籍的記載,但小編實在找不到,只能按照《苻子》來分析)。

其中故事又帶有相當濃重的傳奇色彩,甚至還有後來大豬託夢的記載,近似於寓言和神異小說。小編以為,用較晚的、帶有神話色彩《苻子》的內容來推翻更早的、更權威的《三國志》,沒有道理可言。

關於“曹衝稱象”的諸多疑點,能否推翻《三國志》的記載?

再說說《雜寶藏經》。《雜寶藏經》的翻譯時間是在北魏時期,也晚於《三國志》。有一種說法,《雜寶藏經》雖然翻譯時間晚,但其中的內容很多都是承襲之前的經典。可能其中《棄老國緣》的寓言故事很早就存在了。

不過這種說法也是缺乏足夠的證據,只能視為一種可能性,並不足以推翻《三國志》。所以小編認為,在現有的基礎上,在沒有找到更加有力的證據之前,我們還是應該以《三國志》為準,相信“曹衝稱象”一事。

參考文獻:《三國志》、《藝文類聚》、《雜寶藏經》、《全晉文》、《能改齋漫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