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父”范增作为项羽的首席谋臣,他的水平如何,又能排第几?

刘邦曾说,他刘邦之所以能逼项羽自刎于乌江畔,就因为他刘邦比项羽更会用人,张良、萧何、韩信等,都是当世人杰,都能为他刘邦效命,而项羽有一“亚父”范增却不能用。

项羽为什么不用“亚父”范增呢?是项羽刚愎自用,还是“亚父”范增的本领不济呢?“亚父”范增的谋略水平到底如何,在当时的谋士中能排第几呢?


“亚父”范增作为项羽的首席谋臣,他的水平如何,又能排第几?


范增出山后的第一计,便是在项梁面前总结陈胜失败的原因,并提议拥立楚国王室之后为新的楚王以团结楚地人民和楚地百姓。

这一计策对不对呢?我们事后来看,既对也不对。

按照范增的说法,包括刘邦、英布、蒲将军、陈婴、吕臣等首领之所以聚到项梁帐下,是因为项家世世代代为楚将,他们相信项梁可以复立楚国之社稷,所以才以项梁马首是瞻。

但事实上,刘邦之所以会投项梁,无非是因为遭遇了部下叛变,无力平叛,不得已,才先投景驹后投项梁,根本就没想着要复立楚国社稷;英布、吕臣之所以投项梁,纯粹是因为秦兵太强,他们独木难支,想要抱个大腿而已,根本就不是什么要复立楚国社稷;而陈婴呢,太史公在项羽的传记中说得很明白,陈婴自己不敢当头,怕事不成被灭族,所以找个人依附,也没有什么复立楚国社稷的心思。

也就是说,那些投靠项梁的首领,各有各的原因,但却没有一个想要复立楚国社稷。

所以,范增的论据就是错误的。


“亚父”范增作为项羽的首席谋臣,他的水平如何,又能排第几?


但范增对陈胜败亡的总结,却比较正确,只是没说透。

陈胜、吴广之所以败亡,原因很复杂,但范增提的这一条很重要,陈胜没有复立楚国或者说六国之后,而是自己称王。

陈胜自己称王有什么问题呢?

有两个问题。

第一,陈胜称王,等于把秦兵的注意力和火力都吸引到自己身上,秦兵会追着他陈胜打,这对于他陈胜来说很不利。

所以,在陈胜称王之前,张耳、陈馀就建议陈胜别着急称王,而是先复立六国之后,让六国之后成秦兵的靶子,吸引秦兵的注意力,然后陈胜就可以趁秦兵不备,挺进武关,进而拿下关中,之后再灭了六国之后或逼六国之后向陈胜称臣,则陈胜就不只是王,而是帝了。

第二,陈胜称王,等于告诉一起举事的小伙伴,称王是没有门槛的,只要你有兵,只要你打下了地盘,你就可以称王。

所以,陈胜部下武臣奉陈胜命令打下赵地之后,直接称赵王;武臣部下韩广打下燕地之后,直接称燕王;韩广部下臧荼随项羽入关之后,被封为燕王,韩广则被改封到偏远的辽宁,称辽东王,韩广不服,结果被臧荼给灭了。

一句话,陈胜的操作使大家各打各的小算盘,不能合力对付秦兵,故而失败。


“亚父”范增作为项羽的首席谋臣,他的水平如何,又能排第几?


正基于这样的原因,范增建议拥立楚国王室后裔为楚王,以此来昭示天下,他项梁起兵绝不是为了私利,而是出于公心,使自己站上道德制高点。

这样,其他人再也不会随随便便就称王了,大家也能合力来对付秦国了。

这是范增做得对的地方。

但范增的这一计谋,一点都不新鲜,早在陈胜称王之前,张耳、陈馀就指出了同样的操作,而且说得比范增还透彻。

从预见性和深刻性上来说,范增是比不上张耳陈馀的,而从张耳、陈馀后来的成就和经历上来看,张耳不如陈馀,陈馀不如韩信,甚至可能不如李左车,韩信又不如陈平,陈平与张良不相上下。

这样一排,能排在范增之上的,至少包括张良、陈平、韩信、陈馀和张耳,这还没提房赐、蒯通和郦食其呢,房赐成功劝阻陈胜,免去陈胜和武臣的火并,使大家可以站在反秦的统一战线之下,蒯通帮韩信搞定了齐地,甚至有能力帮韩信三分天下,而郦食其直接帮刘邦实现了怀王提议的“扶义而西”,又帮刘邦搞定了齐地。而范增呢?咸阳分封之后,天下便再次打乱,范增没帮项羽搞定任何一个诸侯,怕是本事还不如房赐、蒯通和郦食其吧?

算下来,范增的谋略水平,或许能排进秦末谋士的前十吧,但就算排进前十,也是吊车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