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您是怎樣導入新課的?讓我們學學於漪老師的方法吧

過去自己上學那會兒,老師上課,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比如語文課,老師一上來就板書課題,接著就是生字生詞、作者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這樣幾個常規的板塊和套路。

近些年來各地大搞課改,學校和教師似乎都掌握了不少教學的新理念。於是課堂的面孔也就更為鮮活亮麗起來了。

老師,您是怎樣導入新課的?讓我們學學於漪老師的方法吧

課堂改革的亮點之一是首先在“導入新課”上做文章。

毋庸諱言,課堂導入猶如,精彩的課堂導入,教師善於以自身的風度、清晰的聲音、新奇的內容、精彩的語言三言兩語控制全場,抓住學生心理,安定學習情緒,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溝通師生情感,啟迪學生思維,確定課堂基調,讓學生思維儘快迴歸到課堂腦力思考的起跑線上,從而發揮開場白威懾全局的特有魅力。

教師的課堂導入方法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有人概括出了常見的導入方法:開門見山,揭示新課;聯繫舊知,提示新課;巧設懸念,引人入勝;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創設情境,引起共鳴;故事吸引,啟迪思考;直觀演示,提供形象;設凝問難、製造懸念……

多媒體普及之後,課堂導入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又成了語文課的一個格外博人眼球的亮點。鍵盤一敲,有文字,有圖片,有視頻,有動畫,教師寵愛,學生喜歡,課上得皆大歡喜。

老師,您是怎樣導入新課的?讓我們學學於漪老師的方法吧

且看幾個例子。

仍以語文課為例。

有位老師教學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導入的時候就播放歌曲《我愛你塞北的雪》,接著讓學生齊唱。美其名曰“設置情景,激趣導入”。

還有一位老師教學陶淵明的《飲酒(其五)》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別出心裁的導入活動:假如陶淵明要開一個主題酒店,每間客房都要佈置一些風景照片,你準備從詩中選擇哪些畫面提供給他?

我印象較為深刻的是一位老師在教學《項羽本紀》相關文段時,導入可謂獨闢蹊徑:投影出六張項羽的各種造型、不同風格的頭像,讓學生說說最喜歡哪一個頭像,並說說喜歡的原因。

更有甚者,某地一所相當有名氣的學校組織了一次觀摩教學,因為該校的教學模式中第一個環節就是“導”,一位語文備課組長執教一節試卷講評公開課,為了展示“導入”環節,他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同學們暢所欲言,談談我們考試的目的是什麼?”待孩子們紛紛發言之後,他這樣總結導入:“當然,我們考試的主要目的就是考出一個好成績。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分析這次考試中自己的優劣得失,以便查缺補漏,迎頭趕上,力爭下次考試考出好成績。”咄咄,這樣的導入,有價值嗎?

當前,一些課堂教學是為了“導入”而導入,表面看起來和課文、和語文教學有聯繫,細細品味卻並不恰當,毫無益處。有的是故弄玄虛,有的是裝腔作勢,有的是花裡胡哨,有的是無病呻吟,有的是畫蛇添足。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老師,您是怎樣導入新課的?讓我們學學於漪老師的方法吧

讓我們來看看於漪老師執教《晉祠》時是怎樣導入的:

上課伊始,於漪老師讓學生口頭介紹一處名勝古蹟(要求:要說清楚,要有速度),之後出示《中國名勝詞典》,慢讀詞條,並強調或板書容易寫錯的字詞,學生聽寫詞條並朗讀校對。

這樣的課堂導入,既與課文內容相關聯,有為後面教學活動的展開做了不留痕跡的鋪墊和蓄勢。不做作,不花哨,自自然然,天衣無縫。

再來看看陳鍾梁老師教學朱自清的《背影》的案例。

陳老師教學的第一個環節是讓孩子們默寫詞語。自己講詞語的大概意思和課文裡的有關句子,學生默寫詞語:災禍一個接著一個(禍不單行);趕回家去辦理喪事(奔喪)……第二個環節是連詞成句,學生根據課文第一部分內容將默寫出的詞語連貫起來說一段話……

於漪老師和陳鍾梁老師的課堂導入你找不出博人眼球、光彩奪目的某某教學模式,但你卻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那種“善行,無轍跡”“大道無形”“大音希聲”的自然、和諧、有機、科學、智慧、藝術、高效的追求與境界;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們對語文學習規律、學生認知規律、課堂基本規律的尊重、把握與創造。

老師,您是怎樣導入新課的?讓我們學學於漪老師的方法吧

據此,筆者以為,課堂的板塊環節,就如同自行車鏈條一樣,前一個帶動後一個,前後相連,環環相扣。導入是起始環節,尤為重要,尤為關鍵。因此,老師們在設計課堂導入時要有足夠的智慧,要有藝術性,能夠做到大匠運斤,渾然天成,適宜有用,錦上添花。

比如一位老師在教學朱自清的《春》時是這樣導入的:一連串播放了春草、春花、春雨的幾個視頻鏡頭,讓學生欣賞了一番,就進入授課環節。

這樣子導入未嘗不可。但是語文課是語言文字的課,播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畫面和語言文字的教學有多大的關聯?

我給出的建議是:在播放視頻的同時,教師不妨同步背誦課文相關段落,完畢後讓學生試用一兩個短語概括出畫面的特點。這樣導入的話,既有了語言文字的相關活動,又和課文教學緊密地聯繫了起來。一石三鳥,益處多多。

課堂導入無論採用哪種具體方式,都要注意三個問題:

第一,找準新舊知識的銜接點。老師要從已有的知識出發,結合學情,找準“支點”,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繫,精心設計,導入新課。

第二,搭橋鋪路、巧設契機。導入要為後面的教學活動服務,前後相連,環環相扣,鋪路搭橋,巧設契機,渾然天成,有機統一。

第三,學科不同、內容不同,導入的方式方法也應有所變化。

總之,只要我們善於動腦,藝術智慧,精心設計,定會使每節課的導入都能引人入勝,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孔之見,歡迎斧正。

2019年10月10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