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般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希特勒怎么会“放走”33万英法联军?

弹指千年


这个问题如果想找到最准确的答案,还要问小胡子希特勒。

希特勒会非常悲悯地说,一下子杀掉那么多人,我于心何忍,毕竟我们都是红头发、白皮肤的欧洲人。

这不是弥天大谎吗?希特勒15天闪击波兰的时候就没有想到他们都是同根同种的欧洲人?希特勒后来占领法国的时候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希特勒一次战役消灭斯大林百万苏军的时候,又怎么能下得去手?

因此说希特勒"放走"英法联军,决不是动了恻隐之心,这事不能让元首背锅。但德国人曾经停止进攻是不争的事实,这里面肯定另有缘由。

说了半天还没有告诉大家,敦刻尔克大撤退是怎么回事。

不可否认的是,德国作为二战的发起国,军队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不仅装备精良,机械化程度高,而且斗志旺盛、战术得当。因此在战争一开始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灭了波兰,可以说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德军闪击波兰后,矛头直指西欧。

1940年5月10日德军铁蹄踏上西欧,当时英国、法等国并不是纸老虎,它们拥有140多个师,号称300多万军队,双方力量旗鼓相当,法国这边还拥有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德国人想取胜也没有那么容易。

可是,德军避实就虚,他们首先攻打力量相对弱小的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从那一带攻入法国,马其诺防线成了摆设。

1940年5月21日,蜂拥而来的德军迫近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北部的狭小地带把数十万英法联军从三面团团围住,英法联军唯一的生路只有敦刻尔克刻这个小港,形势万分危急,英法联军命悬一线。

理论上说,英法联军还有一条生路,但这不是十九世纪,战争已经到了热兵器时代,敦刻尔克港口在德国重炮的射程之内,即使没有火炮,德军的飞机也会对英法军队形成打击,海滩周围的英法军队跟下饺子一般,要给他们带去致命一击简直不要太容易。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方面也觉得在劫难逃,他们已经不期望有什么奇迹发生;虽然他们动员了好多平民,征用了许多船只,但在他们看来三十多万军队已经是德国人案板上的肉,猫手里的老鼠,死是死定了,就看怎么死了。

军队全部撤走?他们想都不敢想,能撤走几万人就是赚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诡异的事发生了。

5月24日,德军包围联军的第三天,德国军队突然停止进攻,据说是德国统帅部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命令。德军原地待命,眼睁睁看着联军逃走,直到三天后才恢复进攻。

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战机转瞬即逝。就是德军这一犹豫,联军开始从容撤退,一周内三十三万英法联军从海上撤走,化险为夷。

回顾敦刻尔克的成功大撤退,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英法军队争相逃命的奋勇,而是德国的几天"休战";不然英法联军的胜算就会很小,几十万军队的性命堪忧。

那么当时是什么原因让希特勒对德军下达了停止行动的命令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当时德军机械化部队追上瘾了,一路狂奔,一回头才发现步兵大部队被他们远远甩在了后面,中间已经脱节。装甲部队等于是孤军深入,后勤保障也没有跟上。而且部队打了这么久,已经是筋疲力尽,需要喘口气,等待大部队。

二、敦刻尔克周围地区到处都是沼泽和沟壑,装甲部队前进受限,不利于机械化作战。如果没有步兵配合,装甲部队没有取胜把握。

三.他们低估了英国政府的舰船运输动员能力,觉得联军已经是瓮中捉鳖,几十万大军短时间内想渡过海峡是异想天开,根本没有可能。

就连英国人自己都没有抱太大希望,谁知道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老百姓爱国热情太高了,他们像运送自己的家人一样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强渡中;因此产生了巨大的能量,诞生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神话。

四、当时德军的空军司令戈林向德国统帅部夸下海口,空军完全有能力切断联军退路,陆军就等着从容包饺子吧,给希特勒带来了误判。

总之德军指挥部觉得英法联军已经死定了,德军要以最小的伤亡去从容地吃掉联军,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反正敌人逃不掉,为什么要让装甲部队去冒险,为什么不等大部队到来,武器弹药齐备的时候,部队休整以后,去攻击饥寒交迫的联军呢?

不能不说德军统帅部的决定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德军的指挥官对停止追击的命令也是理解和赞成的。

谁知道因为希特勒的犹豫,煮熟的鸭子飞了,也许是天佑英法吧。


历来现实


希特勒表示这个锅他不背,是德军前线指挥部自己错误判断局势,所以要求暂缓进攻,给了联军重整防线的机会,之后德军就一直没能突破联军防线。

在法国战役时,德军的装甲部队在绕过马奇诺防线以后进展神速,将法国北部的英法联军包围在了敦刻尔克附近。然而德军自己也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就是由于装甲部队进展速度太快,导致步兵跟不上。而此时英法联军恰好发起了一次反击,隆美尔报告有5个师的敌军在几百辆坦克的掩护下正在向他攻击。

虽然事后证明隆美尔极大的夸张了联军反击兵力,但是德军A集团军的司令龙德施泰德在接到报告时担心装甲部队会损失太大,因此在5月24日向前来巡视的希特勒建议,暂停装甲部队的前进,转入防御,等步兵部队跟上以后再重新攻击。

希特勒对这个建议表示赞同,认为在之后攻击法国南部时还需要装甲部队,因此要避免太大的损失,于是批准了龙德施泰德的建议,同意A集团军暂停攻击,同时下令北面的B集团军加强攻势,歼灭联军。

然而在A集团军停止攻击后,德军B集团军没有立即组织攻势,而联军则抓住这个机会重组了防线。5月26日希特勒看到B集团军进展缓慢,于是下令装甲部队恢复攻势。但是敦刻尔克附近地形不并适合装甲部队机动,而且联军猬集在一起,德军的装甲部队难以形成突破,所以进攻并不顺利。

而英国则抓紧时间,从海上撤走了336427人,其他没有来得及撤走的法军,最终向德军投降。

所以德军的失误,主要是隆美尔错误报告了前线局势,造成了龙德施泰德做出了错误的建议,主要责任并非在希特勒身上。


不沉的经远


从1939年9月开始到1940年5月,德国依靠装甲部队在欧洲战场上击溃了英法的联军,法国身死国灭,不愿投降残余的法军和英军被德军到法国西北角的敦刻尔克海港,德国的坦克部队从西、南、东三个方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德军装甲部队最近的坦克离这个港口仅10英里,1940年5月24日,在前线的装甲部队却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希特勒的命令使德军坦克部队的将领们疑惑,古德里安更是愤怒不已,多次和希特勒通话请求出战,却被希特勒要求停止前进,希特勒德军空军却在进攻。被这一命令后来引起了的争论,被很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是希特勒独断专行干涉军事指挥的一个愚蠢的命令。

但是希特勒为何会下在今天看来如此愚蠢的命令呢?几十万部队挤在狭小的敦刻尔克港口,装甲部队一冲上去不过1小时,到时候几十万人就如同蚂蚁一样被简单碾压。但为何希特勒会在这样紧急关键的时刻下达这样的命令呢?很多人都说希特勒是独断专行干涉军事指挥的蠢蛋,也有人说是空军司令戈林想抢功劳所以向希特勒提出这样的要求。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冷静分析下来你会发现还有其他的猫腻,从前面的军事行动来看,希特勒是一个不错的军事指挥官,而他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家。作为政客他要做的是把德国的利益最大化、合法化,而这时的德国通过武力打败了欧洲,但是却是不合法的,并没有任何国家认同,所以希特勒需要将德国的现有利益合法化。

那么如何让德国的利益合法化呢?那就是找欧洲话语权的英国谈判,只要英国承认德国的现有利益,那么其他国家就会承认。那么如果是要谈判的话就得有筹码,而此时德国在欧洲大陆上的胜利已经成为优势,而被困在敦刻尔克的这几十万的英国远征军就是德国用来和英国谈判的筹码,德国要求英国承认德国现有的既得利益,并且允许德国开拓海外殖民地,但是英国害怕德国统一欧洲大陆与自己对抗,所以丘吉尔直接拒绝和希特勒和谈。为了极限施压就派出空军轰炸,但是德国没想到英国的“发电机计划”将英国人全部接回家。而5月10号的时候德国地位仅此于希特勒的副元首鲁道夫-赫斯就飞到英国和英国谈判,但是在敦刻尔克之后英国就直接拒绝和谈,并囚禁鲁道夫-赫斯到战后。

德国副元首鲁道夫-赫斯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1940年的法国战役,德国军队势如破竹,一个月时间击溃法国,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投降。而这场战役的一个败笔就是放走了30多万英法军队,这个是后人一直诟病希特勒的原因之一。

我们看这件事之前呢,先看一个战例,发生在我们周围的。1950年,北方军队势如破竹,一路平推到釜山,结果没快速啃下来,而后麦克阿瑟组织美军进行仁川登陆,抄了北方的后路,北方功亏一篑,战局彻底逆转。

而1940年的法国战役,德国的情况有着些许的相似。法国战役我们从头看下,古德里安的装甲军突破阿登山脉之后,德军统帅部担心其孤军深入会深陷重围,多次下令其停止前进。而古德里安屡屡抗命,坚持向前进攻

。而5月24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距离敦刻尔克18公里,龙德施泰特再度下令,让古德里安停止前进,古德里安这次听从了命令。古德里安这个人呢,可以说是久经战阵,他这个时候预估到了什么?危险。之前抗命,因为没感觉到危险,现在到了敦刻尔克,最后一哆嗦了,他停止前进,原因为何呢?作为前线的指挥官,他可比统帅部要清楚局势。

敦刻尔克的时候,法国南部没被占领,德军周围还有一圈法军呢,然后敦刻尔克这边还有将近40万的大军。前边又是沼泽地,这40万人好啃么?不好啃。英国可以从海上将人撤走,就同样可以从海上将补给送来,将援军送来。一旦不能迅速击溃,很有可能就是自己陷入危险境地,到时候,很有可能就是一个早期的

“仁川登陆”在法国上演了。

5月24号,希特勒就签署了第13号训令,要求彻底消灭敦刻尔克守军。这个时候德军要做的并不是立即让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进攻,而是让德军收拢部队,集结兵力,完成最后一击。这个时候呢,双方是在同时间赛跑,德军抢时间收拢部队,英法抢时间跑,只不过,英国这老牌海上强国的实力在那摆着,九天撤走三十三万人,给希特勒看的是目瞪口呆。

不是希特勒放走了敦刻尔克的盟军,希特勒虽然确确实实同意了暂停攻击的命令,但是不是为了放盟军走,而是准备更大规模的进攻,希特勒是决心要吃掉这伙盟军的。德国人想的是,让你跑,看你能跑几个,结果基本全跑了。


军武文斋


希特勒真心不想放走,而是有苦说不出。

1940年5月24日,即法国战役开始后第15天,德军已经将荷兰军队歼灭并重创了比利时军队。此时,德军装甲部队主力已经抵达英吉利海峡,会同B集团军群将法军18个师、英军10个师和比军12个师的庞大兵力包围于德法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德军以第6和第18集团军从东南和东进攻,拥有装甲兵主力的第4集团军和第1装甲军从西和西南进攻,距离敦刻尔克不到40千米。德军集团共有43个师,坦克与飞机占有绝对优势,联军面临被歼的厄运。

然而就在此时,12时41分元首大本营突然用电话下达命令,要装甲部队停止进攻,原地待命。26日夜,这道命令被撤销,德军又恢复了进攻。但是在27日再次下令停止前进,28与29日两天又被允许进攻。不过在29日,装甲部队撤回,由步兵负责进攻。这样,由于德军的一再停顿,使得英法海军有时间组织大规模的营救。英法海军动用了850艘舰船,在5月27日至6月4日的8天时间共撤出约34万人,这支侥幸保存下来的军队成为了英国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

关于德军统帅部在敦刻尔克战役中为何下令停止进攻的命令而没有及时实施进攻,目前一些学者经过综合分析认为,德军之所以下这道命令主要是由于本国石油危机和苏联威胁造成的。

1940年5月西线战役开始时,德国石油库存只有160万吨,而且这个数字还包括1939年9月-1940年5月从罗马尼亚、爱沙尼亚、苏联等国进口的石油。也就是说,德军在波兰和挪威两个战役就消耗了100多万吨石油,而西线联军实力远比波兰和挪威强,这就意味着这次战役要消耗的石油将会更多,很可能会导致燃料枯竭,尽管理论上石油储备可以支撑到8月份。

1940年5月23日,即希特勒下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前一天,苏联开始在罗马尼亚边境集结军队,并告诉德国“比萨拉比亚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如果罗马尼亚政府拒绝接受,苏联决心使用武力。”对于苏联这一举动,德军统帅部无法判定其真实目的,因而唯一可以的选择是保证有装甲兵这支机动力量,一旦东线有重大变故,可以及时救援。

对于德国来说,敦刻尔克不仅是德军歼灭英国陆军主力的最佳机会,而且也是诱歼英国海、空军的一大战机。这一战役对以后德国消除两线作战威胁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切希特勒完全明白,迫使他放弃这一重大胜利的原因不是出于神经质,而是眼前就面临两线作战的致命威胁。

苏军在罗马尼亚边境集结部队不仅使德军装甲部队、空军停止前进,而且也决定了德军不得不将这支面临被歼的英法军队放回英国。如果德军投入歼灭被围联军的大决战中,苏联很可能并吞整个罗马尼亚, 而此时法国尚未投降,德军可能不得不面临苏联与法国两个对手。


荣华之武器堂


神话般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天赐良机对事物发展的决策。

1,战场态势瞬时万变,希特勒"放走"33万英法联军,不在于希特勒有意纵放,而在于英法联军有意乘势时机,这次大撤退,英法联军应用了一切可逃生的办法去逃生,而希特勒德军未采用一切歼灭技能去消灭英法联军,答案自然在这机会之中。

2,作为一名杀人如麻的法西斯领袖,进入了独断专行听不进任何意见的时期,自认为的聪明也自然会只活在个人眼里。失误从这一刻开始,他所面对的即是后来一系列的失误所导致的失败,最终消亡。

3,所有人所看到的机会,并不是他们都能够抓得住的,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均等的,然而您没抓住其中最大的可能以促使时间上得到可能成为事实的最大效率。一切成败自然不属于你。


轴心时代讲堂


真相是没油了


超级屎


个人觉得有以下五个原因

1、以一个中国人的角度说:穷寇莫追,杀敌一千~自伤八百。虽说德军当时掌握优势的兵力,但没有绝对的实力吞掉快30多万的英法联军,况且德国与英一直想和谈,希特勒知道英国是不可能用武力征服的,所以他一直没有用最强大的武力进攻英国。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是日耳曼人的后代,不过这种说法可信度不高。希特勒毕竟是一个为了胜利、不择手段的人。

2、希特勒当时已经有想法去攻打苏联,必须蓄积力量,同时可能高估了英法的力量,低估英法的逃亡速度,当他明白过来已经迟了,他后来的进攻可以看出来。

3、希特勒希望检验一下德国的海军与空军的实力。他停了陆军的进攻但海军的潜水艇等和空军的空袭一直没有停下来,想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胜利。

4、他大脑抽筋,或许还有其他的因素吧!天才和傻瓜有时就是一线间,他是个集合体,在二战中他的许多行为是常人无法理解的,这便是希特勒的独一无二。

5、德军中的空军、海军不想让陆军一军独大,想分一杯羹,在希特勒面前表现自己的实力,毕竟残军好打,可没想过英国的民间力量的强大。

还有就是敦刻尔克大撤退进行中德军为何突然停止进攻和轰炸?

空军的戈林争功,说空军就能把英法炸到投降,希特勒听信谗言,所以让陆军就停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