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坝子龙门阵:灌县县长审牛案

知县王铁珊任审案

清末民初,王铁珊任灌县(今都江堰市)知事,在老百姓中留下很好的口碑,至今坊间说起王铁珊还津津乐道。王铁珊本名王瑚,字禹功,号铁珊,河北保定人,家境贫寒,21岁入乡学,22岁中乡举,30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到四川任灌县知事。

川西坝子龙门阵:灌县县长审牛案

王铁珊是清末民初的名人、奇人。说他是名人,一是因为他曾官至京兆尹,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二是他还是冯玉祥将军的老师,师生情谊深厚,冯玉祥将军曾为他写过许多诗。说他是奇人,是因为他当官不像当官的样子,一言一行“远于世俗”,勤廉到近乎迂腐的地步。

王铁珊知灌县事,事必躬亲。某日有人来报,说一家农户的一条牛被盗了,衙役去查找了一圈没找到。王铁珊一听着急了,立马就要亲自去查找。衙门里的人说,不过就是一条牛嘛,如果丢了一条牛都要你亲自去处理,你忙得过来吗?王铁珊厉声说道,牛是农家的命啊!农民没有了牛拿什么来耕地,种不上地,农民吃什么呀。做官就是给农民管事的,我把人家的牛给看丢了,这像话吗。说罢便亲自到乡下去查找丢失的牛。老天有眼,还真给找到了。丢牛人家要求王大人重罚偷牛的人,在当时,盗窃是重罪,失主的要求也是合情合理的。可王铁珊仔细了解了情况后,却把偷牛的人放了,说,他也是个穷人,迫不得已才去偷,我不打他,罚他,我要他重新做个好人。偷牛的人十分感动,赌咒发誓永不再偷了。

后来他的学生冯玉祥将军听说了这件事,笑了,说只有王铁珊才是这样子办案,并写《偷牛》诗一首:“铁珊坐灌县,人民称圣贤。有人偷耕牛,失主告衙前。差人四处找,多日找不见。铁珊去私访,才把牛找还。失主得了牛,还要把贼办。铁老告他说,你且不要管。他因太贫穷,故作此下贱。我要教训他,改过为好汉。经此大感化,不再胡蛮干。人民称圣贤,至今常思念。可见贤明宰,芬芳留万年。”

王铁珊审案,还有另外一番景象。清末,洋教逐渐侵入内地,各地教堂和群众矛盾时有发生。这年灌县群众发生打教堂事件,震动了成都总督府,成都总督府差役到灌县抓人,抓了以后准备带回成都,被王铁珊拦下,说要亲自审讯。堂上,王铁珊问,你们打了教堂为什么没有跑呢?被抓的老百姓连呼冤枉,说打教堂的人都跑了,我们是看热闹的,跑得慢,结果被抓了。王铁珊说,我不信,那你们跑跑给我看。那些被抓的农民迟疑着不敢跑。王铁珊说,你们既然没有打教堂就应该跑快点嘛,再不跑,我就要抓起来办了。结果那些被抓的百姓一哄而散都跑掉了。有同僚关心他说,你这样子整得罪洋人,要丢乌纱帽的。王铁珊说,丢就丢哇,当官是不能欺压老百姓的。结果王铁珊被参,并且一参参到底。此事在灌县流传甚广,冯玉祥还写了一首44行的白话诗《放人》专门记此事。

川西坝子龙门阵:灌县县长审牛案

王铁珊在灌县当知事,生活十分简朴,尽管川西平原物产丰富,灌县是川西上五县,属比较富裕之地,但王铁珊生活节俭到近乎苛刻的地步。青城山主持彭椿仙和王铁珊有过较长时间的交往。彭道长说,王铁珊上山来,每次就是一个锅魁,一碗豆腐。清康熙年间有个廉吏于成龙,饭桌上长年一碗青菜,人称“于青菜”,王铁珊节俭至极,饭桌上长年一碗白水煮豆腐,堪称“王豆腐”。王铁珊清廉简朴的作风不仅在任灌县知事时是这样,即使日后做了京兆尹这样的大官也是如此,也不改初衷,甚至“变本加厉”到令人哭笑不得的迂腐地步。王铁珊任京兆尹时,有次公差在外,恰好这时他夫人从原籍来京,准备向王铁珊要点钱维修家乡的住房。管帐的人便由公款里暂时支付了三百元,以解京兆尹夫人一时之急。谁知当王铁珊回来知道此事之后,暴跳如雷,不仅要惩治那位管帐的人,连自己的夫人也要治罪。有人问他,夫人不过是暂时借钱而已,何罪之有?王铁珊一时想不起罪名,曰:“携款潜逃。”闻者无不哑然失笑。

川西坝子龙门阵:灌县县长审牛案

​配图仅供欣赏 如有涉权请联系删除

王铁珊做官从来是一是一,二是二,公私分明,尤其痛恨那些假公济私、中饱私囊者。冯玉祥将军十分敬重他,上世纪二十年代统领北京时,就想请自己的这位老师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冯玉祥的安排,任何人看来都觉得十分恰当。谁知王铁珊坚辞不就,说,我自信一生清廉,不爱财,不贪财。故宫宝物很多,我当然不会偷,但故宫藏书极为丰富,珍贵典籍数不胜数,我一生嗜书如命,难保不见书起心。所以他始终不肯不接他学生的美意。王铁珊一生节俭清贫,去世后,夫人因为生活困难,到北京投靠女儿,曾因为可以腌一缸咸菜了而说过这样的话:现在比老头子在的时候强多了,因为能腌满缸咸菜了,他在的时候,我腌咸菜,他总说,腌一缸咸菜得花多少钱啊?所以只准腌半缸。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