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县龙门阵:灌县城为何没有赶场天(图文)

在古代,我国的一些县城规模很小,人口也不多,基本上是三天赶一次场(赶集)。川西坝子的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几十个县城及乡镇是间日或者三日赶一次场,唯独灌县城例外,天天开场,每天都是赶场 天,日日商贾云集,交易的群众多,这是为什么呢?

灌县龙门阵:灌县城为何没有赶场天(图文)

民国时期灌县城门宣化门


灌县龙门阵:灌县城为何没有赶场天(图文)

清朝的郫县城门,很多人误为灌县宣化门


灌县龙门阵:灌县城为何没有赶场天(图文)

今日都江堰(灌县)宣化门

原来灌县城地处阿坝和青藏高原和入口处,又是马帮、背夫的歇脚之地,这里每天都有内地商人和山里的藏羌民族群众交换货物,洽谈生意。比如药材、山珍毛皮、野味、盐巴、茶叶、首饰、生活日用品……

灌县龙门阵:灌县城为何没有赶场天(图文)


灌县龙门阵:灌县城为何没有赶场天(图文)

茶马古道上的背夫(雕塑 赵家明 摄)

城中又有许多外省商贩居住常住。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灌县城中每日流动人口达五千人以上,

当然,这个数字现代来说是个小数字,但对于 人口稀少的清朝初期一个小小的县城,十几分钟可以走个圈的县城来说,可就是大数字了。这五千多人中,外来和背夫、马帮就有两千多人。从早到晚,各旅社、驿站、货站、街头、巷尾非常热闹。

灌县龙门阵:灌县城为何没有赶场天(图文)


灌县龙门阵:灌县城为何没有赶场天(图文)

西德尼.甘博镜头下的都江堰西街(1917-1919年)

那时,城里就有茶铺五十多家,客店80来家,床位竟达3000余铺,这在其他县份是少有的,而且这几千床位常常客满为患,由此可见当时灌县城就多么的繁华。因此,灌有又有“小成都”之称。全城每天的人流量很大,百姓中有“盘不空”“填不饱”等说法,意为货物运走一批又有一批。

灌县龙门阵:灌县城为何没有赶场天(图文)

深夜街上行人稀少时的西街(赵家明 手机拍摄)

民国时期,在灌县西街、南街、玉带桥街、太平街等处,就有货物堆放站十几处,马店多个,长盛不衰,故川西数十县中,仅有灌县城没有“旱天”,天天场期,被称为“百日场”。

灌县龙门阵:灌县城为何没有赶场天(图文)


灌县龙门阵:灌县城为何没有赶场天(图文)

有人说这是老照片太平街,是吗?


灌县龙门阵:灌县城为何没有赶场天(图文)

今日都江堰太平街


灌县龙门阵:灌县城为何没有赶场天(图文)

今日都江堰太平街


灌县龙门阵:灌县城为何没有赶场天(图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