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比賽完一場馬拉松,下一場僅剩兩個月,如何訓練?

寶貝愛吃芒果


我兩場全馬相距最近的就是2017年廣馬和2018年廈馬,兩個都是全馬,中間相隔26天,成績依次是350和348,算是刷新了自己的PB,對於我們大部分跑步愛好者來說,這個時間間隔差不多,休息恢復也足夠,對於題主來說跑完一場全馬中間還有兩個月,這個時間更長,更有利於自己狀態的調整,下面是我自己那26天的運動情況。

12月10號跑完自己的全馬,中間休息六天後開始跑步。

12月16號起步十一公里,配速7分出頭。

12月18號跑步十五公里,配速7分。

12月19號跑步23公里,配速5分,用時一小時五十五分,這裡速度放快的原因是經過前面兩天的慢跑,好像這個月的全馬並沒有給自己帶來太大的損傷,就增加自己的速度看看狀態,並無太大變化,後面的練習還是以慢跑為主。。

12月21號爬山累計8.5公里,配速20分出頭,用時兩小時五十六分,這個爬山一方面練習下肢力量,一方面練習我們耐力,個人覺得效果比較好。

12月22號跑步17公里,配速6分出頭,這時候還是主攻慢跑,練習肺活量,增加自己的耐力。

12月24號跑步17公里,配速6分出頭,目標和上述一樣,同樣的距離和配速,增加耐力練習。

12月26號跑步14公里,配速7分,目的和上面一樣。

12月30號跑步15公里,配速6分出頭,這時候想到一週後就要跑全馬,所以以保持運動狀態為主,距離不長,速度不快。。

2018年1月7號,廈門馬拉松鳴槍開跑,從2017年12月31號到2018年1月6號期間我沒有任何的跑步活動,保持正常的飲食睡眠,同時做一些簡單的拉伸和簡單的力量練習。

然後就去跑廈馬,遭遇暴雨以及配速把控問題,所以PB只比之前的成績快了兩分鐘,中間熬了三個通宵,因為民航人,通宵工作是很常見的事情。

當然這個恢復情況源於我之前跑量比常規跑友大一點,恢復能力強一點,所以全馬一週後就可以嘗試十公里以上的距離,然後感知自己具體狀態。

對於跑步不久,耐力有限的朋友來說,這個休息期可能需要兩週以上,這樣正符合自己身體的恢復速度。

然後接下來的具體跑步情況需要依據自己狀態來,兩個月的時間足夠恢復的,要相信這一點。

自己狀態好,可以選擇跑一休一,前面第一個月以慢跑為主,第二個月恢復差不多就帶一點速度練習,期間還是以慢跑為主,同時跑一次長距離,如果可以這個距離跑30公里左右,期間有足夠時間恢復,然後又更好的狀態去應對接下來的馬拉松。

如果狀態不好,那第一個月就跑一休二或者三,第二個月基本身體狀態都能恢復到八九成,這時候練習長距離慢跑,偶爾一兩次的速度跑,這樣下去跑自己相隔兩個月的全馬基本問題的,記得慢跑才是王道。

期間關於飲食,我的建議是想吃啥就吃啥,別擔心胖,也別怕花錢,常規喜歡吃的東西可能還比不上兩雙好的跑鞋。


真叫靜靜


眾所周知,近年來國內馬拉松運動的發展空前火爆,早已從一線城市蔓延到N線城市,從普通的路跑賽事延伸到越野跑和鐵三等項目,大眾跑者的參賽熱情一年比一年高漲,止都止不住,無論精英白領、藍領工人、公務員農民、同學大媽,跑步真的已經做到全民參與,很多時候國內各大馬拉松賽事的比賽日衝突甚至會造成“跑者不夠用”的現象。



先聊聊比賽間隔的問題

而大眾跑者這種近乎失去理智的“熱情”背後蘊藏著諸多風險。大部分跑者高估了自己的參賽能力,毫無顧忌的“一月雙賽”、“一週雙賽”,甚至以此為榮,而我覺得即使你有一月雙賽的能力,也儘量不要去嘗試,更不要去挑戰一週雙賽等非常不科學的參賽計劃。


原因只有一點,廢膝。跑步對於膝蓋的損傷是沒有任何爭議的,有爭議的是怎樣的跑步習慣會加快膝蓋的損傷,這一點即使是科學上也是爭論不斷的,因此我們這些普通的大眾跑者更加不可能研究清楚,但有一點是沒錯的,看看專業運動員的參賽計劃總歸是沒錯的,你可以看看國外的基普喬格一年參加幾場馬拉松,你也可以看看國內的董國建一年參加幾場馬拉松,他們作為專業運動員,會不會像一些民間馬拉松大神那樣一月一賽。

當然,像吉普喬格這種參賽即奪冠的運動員,上下半年各拿兩場冠軍獎金再加上商業收入足矣全身心投入到日常訓練,我建議大家儘量半年一賽(全馬),最多控制在一季一賽以內。

再談談兩個月如何訓練全馬

因為你是跑完一個全馬之後兩個月內再跑全馬,這樣的負荷是比較大的,對於沒有足夠跑量和基礎的跑者來說是難以實現的,或許你第一個馬拉松跑完就要休息半個月,然後再過一個半月又要去受“折磨”,這不是跑步的初衷。


如果你實在要跑,前40天以修復訓練、核心訓練、15公里以內里程的訓練為主,後20天以堆積跑量和LSD為主,當然每次訓練的時間間隔你要把握好,不是讓你天天去拉個25公里、30公里,賽前LSD的目前主要有兩個,一是檢驗你前40天的訓練效果,二是讓你整個身體適應馬拉松的節奏,如果感覺不是很好,寧願棄賽也不要硬撐,身體垮了就沒有堅持到底的資本了。

以上是我的個人感受,不當之處望大家指正,希望可以給你帶來思考,歡迎補充觀點。


關注【聊個芝麻球】,專注跑步資訊與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