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寨貨」到年入500億美元,全球最大的啤酒商是怎麼釀成的?


從「山寨貨」到年入500億美元,全球最大的啤酒商是怎麼釀成的?

封面題圖|百威啤酒

文|風馬牛 (微信公眾號:馮侖風馬牛)

有人說,在紀錄片《人生一串》裡滋滋作響的烤串中,能看見當代中國人的江湖。和武俠小說裡的江湖一樣,燒烤攤兒也有各種「門派」,生蠔、蠶蛹、豬腦花、鮑魚、幹豆腐……千奇百怪的食材被處理成烤串,在煙熏火燎裡,安慰每一個在外遊蕩的人。而在這烤串的江湖裡,最能增添江湖氣的,無疑是佐餐時清涼微苦、還冒著氣泡的啤酒。

在吉林長春,烤土豆是「燒烤南帝」郭老闆的絕活,配上當地的金士百啤酒,每天能賣 1600 多個;在湖南長沙,愛吃辣的湘妹子們為了一口「烤韭根兒」魂牽夢縈,辣的大喘氣的同時,也不忘喝上一口白沙啤酒。

類似的情景每晚都會在全國各地發生,黑龍江的哈爾濱啤酒,江西的南昌啤酒,遼寧大連的大雪啤酒、小棒啤酒,江蘇南通的大富豪啤酒……不知不覺,啤酒已經紮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個地方都有一個承載著故鄉回憶的本土啤酒品牌。

每當黎明到來,各地的燒烤攤老闆收拾完成堆的啤酒瓶之後,看似是各大門派的啤酒 PK 完了,實際上,它們都屬於一個年收入超過 500 億美元的「啤酒同盟」——全球最大的啤酒商百威英博啤酒集團(AB InBev)。

百威英博最出名的品牌是百威啤酒。但少為人知的是,它的觸角還伸到了中國的大部分省市。從一個品牌發展到囊括 500 多個全球各地品牌的啤酒帝國,這家 2008 年才騰空出世的公司是怎麼做到的呢?

01

在百威英博成立之前,啤酒品牌們是各自為政的,它們有著高低各異的出身,卻不約而同湧進了這金黃色的泡沫江湖裡。比如說最出名的美國百威啤酒,不僅開山祖師不是美國人,連品牌名都是從別處「拿來」的。

1876 年,德國人安海斯·布希(Anheuser Busch)漂洋過海到了美國,以自己的名字開了家公司,憑一手啤酒釀造的手藝追尋「美國夢」。當時,捷克百威佈德瓦(Budweiser Budvar)啤酒廠的百威啤酒享譽歐洲,為了打響名氣,安海斯·布希便借用了百威的名字,憑藉清澈的口感,美國百威啤酒迅速走紅。

除了把名字「拿來」,美國百威還額外做到了捷克百威都做不到的事情。當時百威啤酒廣受歡迎,但苦於釀造時間久、保存條件苛刻,一直不能擴大銷售範圍。

為此,安海斯-布希公司特地在美國很多地方都建立了連鎖冰啤屋,還花大價錢買下了卡爾·康拉德的啤酒裝瓶工藝,這樣一來,口感不錯、打通各處渠道的百威啤酒很快就出現在了美國大大小小的酒吧裡。到了 1901 年,百威啤酒的產量已經達到了 100 萬桶,在美國每喝兩瓶啤酒,就有一瓶是百威。

此後雖然接連遇到禁酒令、大蕭條,安海斯-布希公司還是靠著開發出無酒精啤酒、無醇百威啤酒度過了難關。隨後一路發展,到了 1997 年,百威啤酒的年產量已經突破 1 億桶。經歷百年時間,美國百威啤酒成了美國的文化象徵。

可以說,安海斯-布希公司的發家致富之路,就是現實版的山寨貨逆襲之路。手握美國百威啤酒的安海斯-布希公司,就像喬峰,本以為自己只是個農家子弟出身的乞丐頭子,走著走著卻學會了渠道和營銷的降龍十八掌,混成了南院大王。

從「山寨貨」到年入500億美元,全球最大的啤酒商是怎麼釀成的?

當然,啤酒江湖裡除了逆襲的安海斯-布希公司,還有根正苗紅的老貴族品牌。比如英特布魯公司(Interbrew),這是一家由比利時三個古老的釀酒家族成立的公司,最早可以追溯到 1366 年的弗拉芒釀酒商,擁有眾多歐洲當地的啤酒品牌,是典型的的日耳曼家族釀酒企業。

和從無到有、奮發前進的安海斯-布希公司不一樣,英特布魯公司既有技術、又有市場,但幾百年傳承下來,繼承人早就鬆懈了,雖然擁有幾百個歐洲本土啤酒品牌,也僅僅是在吃老本,根本想不到主動去創新。

英特布魯公司就像從小錦衣玉食的段譽,最苦惱的是這麼多妹妹,到底選哪一個。它的繼承人們意識不到,在詭譎的江湖裡,祖傳下來的技藝和落後的管理就像學了一半的六脈神劍,時靈時不靈,如果沒有 AI 級大腦王語嫣的指導,根本指望不上。

和新、老啤酒大佬不一樣,江湖裡還有一種公司,站在主流市場之外,卻活得風生水起。比如美洲飲料公司(AmBev), 1999 年才正式成立,是南美洲最大的啤酒和軟性飲料公司,不僅掌握著巴西 65% 、阿根廷 80% 以上的飲料市場,還是百事可樂在美國市場以外最大的裝瓶商。

這是虛竹型的公司,崛起於微末,卻始終徘徊在主流圈子之外。

表面看來,組成百威英博(AB InBev)的啤酒門派裡,「AB」代表的安海斯-布希公司最龐大也最強勢,「In」代表的英特布魯公司家底殷實,但實際上,最終把啤酒江湖攪和得風起雲湧的,卻是代號為「Bev」、最不起眼的美洲飲料。

02

美洲飲料的成立起源於巴西一家破落券商。

1971 年,里約熱內盧的加蘭蒂亞經紀公司(Garantia)經營不善,被賣給了一個剛從華爾街回來的本地年輕人雷曼。這個年輕人找來了兩個夥伴塞爾·赫爾曼·泰列斯和卡洛斯·阿爾貝託·斯庫彼拉,按照著名投行高盛的合夥人模式,他們一起把這家公司做成了全巴西數一數二的投資銀行。

到了 1994 年,加蘭蒂亞投資銀行的利潤接近 10 億美元。當時巴西幾乎所有的大型交易都由他們經手,公司的交易額佔到了那年巴西聖保羅股票市場總交易額的 7% 。

金融投資做得好, 3 個合夥人又盯上了巴西實業。1989 年,加蘭蒂亞投資銀行風頭正盛,他們就出資 6000 萬美元,買下了巴西博浪(Brhma)啤酒廠,幾年後又買下了巴西南極洲啤酒(Antarctica),兩家廠一合併,便成立了美洲飲料公司。

公司成立後, 3 個合夥人做實業的心熊熊燃燒,他們把加蘭蒂亞投行賣了,全心投入其中,先是跨國併購了巴拉圭國內最大的啤酒廠 Cerveceria Nacional ,又收購了阿根廷基爾梅斯啤酒廠(Quilmes),讓美洲飲料成了南美洲的啤酒巨頭。

美洲飲料的崛起絕對不是偶然,巧妙大膽的資本運作便是無崖子般的 3 個合夥人灌注其中的數十年功力。

從「山寨貨」到年入500億美元,全球最大的啤酒商是怎麼釀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合夥人之首雷曼和巴菲特是好友

2004 年, 3 個合夥人決定正式走進啤酒的主流圈子,他們成立了 3G 資本,僅僅 4 個月後,便通過美洲飲料向老貴族英特布魯公司發起了併購。

在這場企業併購戰中,美洲飲料沒有英特布魯那麼悠久的歷史,但它背後卻有 3G 資本這個實力雄厚、深諳資本運作的操盤手,沒過多久,美洲飲料和英特布魯合併成了英博公司(InBev)。

雖然英博公司的總部還是設在比利時,但誰都知道,段譽只是還留了個面子,好處都讓虛竹得了去。

經此一役,英博公司從體量上成了全球第一的啤酒公司,但這並不是 3G 資本的最終目標,他們看上的,還有象徵著美國精神的百威啤酒。

2008 年,布希四世(August Busch IV)剛接過家族企業的重擔不久,金融危機便席捲全球。那時安海斯-布希公司已經在美國經營了一百多年,布希四世自幼就享有優渥生活,比起管理企業來,他更擅長製造各種花邊新聞,安海斯-布希公司的效益急轉直下。

所謂「趁你病要你命」,就在全球都被金融海嘯弄得手足無措時,英博公司向安海斯-布希公司發起了惡意收購。按理說,作為一家年過百歲的企業,面對這樣的惡意收購應該是經驗豐富了,奈何布希四世全身心都掛在吃喝玩樂上,絲毫沒有管理激情,安海斯-布希公司應對得十分狼狽。

就在這一年,英博公司以 520 億美元的現金交易,把安海斯-布希公司收入囊中。兜兜轉轉,看起來實力最雄厚的安海斯-布希沒逃過「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正如喬峰自絕於雁門關,強者最大的敵人始終是自己。

至此,啤酒江湖塵埃落定,巨頭百威英博(AB InBev)閃亮登場。

03

回顧美洲飲料「蛇吞象」成就百威英博之路,可以看出在其中起最大作用的,實則是原本的加蘭蒂亞投行、後來 3G 資本的 3 位合夥人。他們先從金融領域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又跨步到實業,最終利用嫻熟的資本操作得償所願。

在這 3 位合夥人的創業歷程中,他們始終遵循著雷曼從高盛投行和哈佛大學學來的幾個原則,並終身都在為之努力。

首先,他們相信,公司需要精英治理,而高速發展的公司需要的精英應該是「PSDs」型的,即出身貧寒(Poor)、聰明(Smart)、有強烈的致富願望(Deep Desire to Get Rich)。按照這個原則,3G 資本認為實力比學歷更重要。

其次,他們一直在尋找既能削減成本,又能刺激員工積極性的辦法。比如在最令高層頭疼的工薪問題上, 3G 資本的解決辦法就是績效+動態股權機制。員工基本工資低,一切靠業績說話,獎金可以高達基本工資的四五倍。

當員工升遷到最高級,可以成為公司合夥人,但想要擁有股權必須自己花錢買,兩三年內新合夥人超過三分之二的收入都會用來購買公司股份,相當於更深程度地和公司綁定。成了合夥人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如果買了股權,業績卻變差了,公司就會把這些合夥人清除,加入新的合夥人。

可以說, 3G 資本的 3 位合夥人能夠構建其如此龐大的啤酒帝國,最為依賴的,就是公司裡的對金錢擁有強烈渴望的人才,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經營理念傳承。他們所設計的種種機制,也是把企業的危機感同樣轉化到每個人身上,避免出現像布希四世這樣毫無激情的員工。

毫無疑問, 3G 資本的精英體制讓百威英博成為了今日全球最大的啤酒商,時效高、紀律好,就像一臺隆隆駛過的戰車,毫不留情地收割了包括數十個中國啤酒品牌在內的全球 500 多個啤酒品牌。

但是,過於依賴精英和資本的力量,也是百威英博的阿喀琉斯之踵——如果招不到足夠數量的精英人才來替換被淘汰的人,這臺戰車又會駛向何方?近年來 3G 資本收購全球最大番茄醬製造商亨氏之後的艱難改革,以及百威亞太香港 IPO 折戟,都讓市場為百威英博的前景擔憂。

不管怎麼說,正如 3G 資本的 3 位創始人所想象的那樣,他們創造出了一個啤酒帝國,在這個帝國裡,有山寨貨出身的強者,有傳統的老貴族,也有朝陽初升的新勢力,當然還有更多如金士百、白沙這樣滿足一方口味的「地頭蛇」。晝夜流轉,啤酒泡沫在煙火繚繞的燒烤攤和人來人往的酒吧裡湧起又消散,最後留下的,是人的江湖,也是錢的江湖。

[1]克里斯蒂娜·柯利婭:3G 資本帝國

[2]伍治堅:富得過三代麼?談談家族企業

[3]林蔚仁:從 3G 雪球「滾」出來的百威英博

[4]Hall·Timothy:Pivo and Pohoda:The Social Conditions and Symbolism ofCzech Beer Drinking

[5]King·Jeremy:Budweisersinto Czechs and Germans: A Local History of Bohemian Politics

[6]BloombergResearch:CompanyOverview of Interbrew International B.V.

本篇作者|毛洪濤 主編|王滔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