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廟號為何只有兩位為“神”,這個“神”代表著什麼?

冉之酉色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

廟號代表著後繼子孫對自己祖先的美譽,君王死後會在太廟中供奉。而“神”這個字,在廟號幾乎只有宋神宗,和明神宗呢。畢竟中國古代人對於“神”是有信仰的,人們相信神的力量,一般神這個字很少出現在人的字號之中,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用“神宗”這個廟號呢?

在政和三年徽宗為神宗加諡號的時候就會被改成其他字了。其實不光是政和年間,神宗剛去世,守成派大臣重張朝綱的那時候,他們也沒想過要用廟號貶低神宗,畢竟皇帝是國家的大體,更何況是已經去世的皇帝。他們公然玩這種以權謀私的遊戲肯定是會受到輿論批評的。


(宋神宗圖 )

然而這個“神” 又代表著什麼呢?

以下是宋神宗去世幾個月後出爐的“大行皇帝廟諡議”中,禮官闡述使用神宗作為廟號的原因——“粵廟號之建久矣。其間聖賢之君作。而應天下之治者多矣。然未有以神為號者。抑神也者。妙萬物以為言、而難其稱歟。抑天之所啟、以配大行之廟乎。書載益稱堯德。曰乃聖乃神。乃武乃文。蓋聖神所以立道。文武所以立事也”(大意是:古代那麼多好皇帝,沒有一個用神字作為廟號。至於原因,可能是《周易》上說“神能夠以自己的力量使得世間萬物發生變化,以此體現自己的意志。”說明神這個字很難用來形容一般的皇帝。也可能是老天爺專門空著這個字,等著大行皇帝來用吧。在《尚書大禹謨》裡,益也說到“帝堯既稱得上是聖人又有如神明,既有武功又有文德。”所以聖人之德和神明之力是用以讚揚君主能傳播正道,而文治和武功則是用來讚揚君主能很好地處理國家大事的)

由此可見當初以“神宗”作為廟號並非是一般人傳的那樣是因為“趙頊皇帝死後,守成派大臣以廟號來貶低他”其實神宗這個稱號從四書五經之一的尚書裡就可以找得到,並且是對古代聖明帝王之一的堯的稱呼。

神宗原本的諡號“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也並不差,但是大臣們卻還認為讚美的不夠。要改。最後改成了“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這長達20個字的諡號。所以如果“神宗”這個廟號真的那麼差,他們早就想到更改了,而不是繼續沿用。

“神宗”這個廟號是宋神宗去世後司馬光等一批反對新法的大臣得勢後為趙頊皇帝所上的,而反對司馬光等守成派大臣的變法派大臣,會沿用守成派大臣所上的廟號,也說明神宗這個稱號也是當時變法派大臣讚美趙頊皇帝有有堯一般的聖德,而哲宗的聖德也比得上舜,和所謂的“民無能名曰神”根本扯不上關係。當然這純粹只是一種公式化的讚美,並不代表他們自己的褒貶態度。

此外說個歷史冷知識——擁有長達二十個字的諡號的宋神宗,衛冕了“中國歷史上諡號最長的皇帝”這頂桂冠長達四百二十五年,是這頂桂冠的最長衛冕者,直到嘉靖十七年明世宗為明太祖更改諡號以後才超過宋神宗。


霧影水


兩個廟號稱神的皇帝分別是宋神宗趙頊和明神宗朱翊鈞,明神宗比較有名。那個那個堅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所謂“廟號”皇帝去世以後,後人祭拜他用的名號,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廟號。



我覺得宋神宗和明神宗,兩個人經歷有些相似,宋神宗趙頊開始有滿腔的熱血,一身的抱負,他主持王安石變法,他歷經圖治,努力把國家治理好,但是此人後來卻一蹶不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韌性,沒有毅力,後來乾脆破罐破摔了,他死後人們黑他取了“神宗”這一廟號,看似是抬舉他,其實就是貶低他“神一般的人物”

明神宗朱翊鈞,更是逗趣,他是明朝的第13位皇帝,幼年繼承皇位,在位整整48年也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是他在位48年裡,卻有28年的時間不上朝,不工作,不上班,甩手大掌櫃,提起這位皇帝,他甚至比宋神宗更神,他上任的早期,也就是成年以後,他也勵精圖治,努力要把大明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條,欣欣向榮,他還重用自己的老師,張居正實行變法,但是變法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得到推行。



1582年張居正在家中病逝,萬曆皇帝卻帶著人抄著老師的家,看來他對這位老師也是恨之入骨,萬曆皇帝最讓人稱奇的就是,他連續28年不上朝,可以說在明朝是最懶的一位皇帝,每天睡到日上三竿該怎麼玩怎麼玩,也沒有人架空他,更沒有人反對他,簡直就是太神了,所以他去世後,也被大臣們起了一個“神宗”的廟號,來挖苦他。


總結:這兩位神宗在位的時候都資質平平,沒有什麼功績,雖然前期都勵精圖治,有滿腹的報復,經歷過幾次失敗和挫折之後,乾脆破罐破摔,他們都是無法承受挫折和壓力的人,不過他們確實也配得上自己的廟號“神宗”。


佳寧姐姐說歷史


這個問題一看就是一個有趣的八卦問題。既然只有兩位皇帝的廟號是“神”,想來也不是什麼好寓意。



古代皇帝的稱號特別多,先來捋一捋!

廟號始於商朝,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祭祀供奉時所用的名號。在漢代只有少數有大功德的皇帝才會有廟號,隋唐之後每個皇帝才都有廟號。廟號一般為太祖、太宗、高宗、仁宗等等。廟號是皇帝本人死後,後人根據其一生之功過給予的一個評價,甚至是蓋棺定論的評價。一般開國皇帝就是太祖,如宋太祖,僅次於太祖就是太宗,如唐太宗,如果是個寬厚仁慈的皇帝,可以稱作仁宗等等。


諡號也是由後人評定的,每個皇帝都有,起初諡號的字數很少,如漢文帝劉恆諡號“文”。也有不好的諡號,如隋煬帝諡號“煬”,這是唐高祖李淵追諡的。後來皇帝諡號的字數越加越多,後代子孫恨不得把所有美好的形容詞都加上,有些已經不夠客觀公正了,比如中國歷史上最長的諡號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諡號是: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一般新君繼位都會更改年號,或者遇到重大事件,皇帝一開心也會改年號,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三年,先後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可以衛冕改年號達人的稱號了。明清兩代,皇帝就不改年號了,自始至終都只用一個年號,比如康熙、乾隆。



這麼多稱號實在太難分得清了,為了簡單方便記述,現在我們一般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諡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兩朝的皇帝多稱年號,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

回到題目中來,古代皇帝兩位廟號帶“神”的,一個是宋神宗趙頊,一個是明神宗朱翊鈞。他們兩個有個共同的特點,在位時都實施了變法。

宋神宗即位時北宋已經是內憂外患,國庫空虛,他積極主張變法,與王安石一拍即合,開啟“熙寧變法”。由於變法極大的觸犯了享有特權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此反對派的強烈抵制給宋神宗帶來很大壓力,幾次搖擺不定,最後以失敗告終,自己也憂鬱而終。他一系列變法的措施在他死後也都被廢除。


宋神宗死後,反對派大臣們在為他選廟號的時候,選了這個“神”字,在古文中“民無能名曰神”,意思是老百姓沒法來給稱號的人,叫做神,後一句是“不名為善”,指沒有一個可稱為善的。所以“神”字明褒實貶,實際上是諷刺宋神宗,變法不僅沒有解決實際問題還把國家搞得一塌糊塗,在位期間主動對西夏發動的戰爭也是傷亡慘重,毫無功績可言,沒有一件事可以稱為善的。宋神宗雖然變法失敗了,但他確實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皇帝,”神“的評價有些過分。


另一位明神宗朱翊鈞,就是萬曆皇帝,的確是一位昏庸皇帝,是大臣張居正一力主張變法,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他自己是貪酒、貪色、貪財而又貪權,二十多年不上朝,黨爭嚴重,朝政腐敗,他死後24年,明朝就滅亡了。所以“神”這個評價委實不冤。

——THE END——


史海撲通


神字名褒實貶,傷神,亂神的神,類似於胡搞亂搞,看對應的皇帝就知道了,司馬光可不會安什麼好心,作為最頑固的保守派,一生跟變法派作對,對人不對事,不管事情好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