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庙号为何只有两位为“神”,这个“神”代表着什么?

冉之酉色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庙号代表着后继子孙对自己祖先的美誉,君王死后会在太庙中供奉。而“神”这个字,在庙号几乎只有宋神宗,和明神宗呢。毕竟中国古代人对于“神”是有信仰的,人们相信神的力量,一般神这个字很少出现在人的字号之中,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用“神宗”这个庙号呢?

在政和三年徽宗为神宗加谥号的时候就会被改成其他字了。其实不光是政和年间,神宗刚去世,守成派大臣重张朝纲的那时候,他们也没想过要用庙号贬低神宗,毕竟皇帝是国家的大体,更何况是已经去世的皇帝。他们公然玩这种以权谋私的游戏肯定是会受到舆论批评的。


(宋神宗图 )

然而这个“神” 又代表着什么呢?

以下是宋神宗去世几个月后出炉的“大行皇帝庙谥议”中,礼官阐述使用神宗作为庙号的原因——“粤庙号之建久矣。其间圣贤之君作。而应天下之治者多矣。然未有以神为号者。抑神也者。妙万物以为言、而难其称欤。抑天之所启、以配大行之庙乎。书载益称尧德。曰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盖圣神所以立道。文武所以立事也”(大意是:古代那么多好皇帝,没有一个用神字作为庙号。至于原因,可能是《周易》上说“神能够以自己的力量使得世间万物发生变化,以此体现自己的意志。”说明神这个字很难用来形容一般的皇帝。也可能是老天爷专门空着这个字,等着大行皇帝来用吧。在《尚书大禹谟》里,益也说到“帝堯既称得上是圣人又有如神明,既有武功又有文德。”所以圣人之德和神明之力是用以赞扬君主能传播正道,而文治和武功则是用来赞扬君主能很好地处理国家大事的)

由此可见当初以“神宗”作为庙号并非是一般人传的那样是因为“赵顼皇帝死后,守成派大臣以庙号来贬低他”其实神宗这个称号从四书五经之一的尚书里就可以找得到,并且是对古代圣明帝王之一的尧的称呼。

神宗原本的谥号“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也并不差,但是大臣们却还认为赞美的不够。要改。最后改成了“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这长达20个字的谥号。所以如果“神宗”这个庙号真的那么差,他们早就想到更改了,而不是继续沿用。

“神宗”这个庙号是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等一批反对新法的大臣得势后为赵顼皇帝所上的,而反对司马光等守成派大臣的变法派大臣,会沿用守成派大臣所上的庙号,也说明神宗这个称号也是当时变法派大臣赞美赵顼皇帝有有尧一般的圣德,而哲宗的圣德也比得上舜,和所谓的“民无能名曰神”根本扯不上关系。当然这纯粹只是一种公式化的赞美,并不代表他们自己的褒贬态度。

此外说个历史冷知识——拥有长达二十个字的谥号的宋神宗,卫冕了“中国历史上谥号最长的皇帝”这顶桂冠长达四百二十五年,是这顶桂冠的最长卫冕者,直到嘉靖十七年明世宗为明太祖更改谥号以后才超过宋神宗。


雾影水


两个庙号称神的皇帝分别是宋神宗赵顼和明神宗朱翊钧,明神宗比较有名。那个那个坚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所谓“庙号”皇帝去世以后,后人祭拜他用的名号,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



我觉得宋神宗和明神宗,两个人经历有些相似,宋神宗赵顼开始有满腔的热血,一身的抱负,他主持王安石变法,他历经图治,努力把国家治理好,但是此人后来却一蹶不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韧性,没有毅力,后来干脆破罐破摔了,他死后人们黑他取了“神宗”这一庙号,看似是抬举他,其实就是贬低他“神一般的人物”

明神宗朱翊钧,更是逗趣,他是明朝的第13位皇帝,幼年继承皇位,在位整整48年也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是他在位48年里,却有28年的时间不上朝,不工作,不上班,甩手大掌柜,提起这位皇帝,他甚至比宋神宗更神,他上任的早期,也就是成年以后,他也励精图治,努力要把大明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条,欣欣向荣,他还重用自己的老师,张居正实行变法,但是变法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推行。



1582年张居正在家中病逝,万历皇帝却带着人抄着老师的家,看来他对这位老师也是恨之入骨,万历皇帝最让人称奇的就是,他连续28年不上朝,可以说在明朝是最懒的一位皇帝,每天睡到日上三竿该怎么玩怎么玩,也没有人架空他,更没有人反对他,简直就是太神了,所以他去世后,也被大臣们起了一个“神宗”的庙号,来挖苦他。


总结:这两位神宗在位的时候都资质平平,没有什么功绩,虽然前期都励精图治,有满腹的报复,经历过几次失败和挫折之后,干脆破罐破摔,他们都是无法承受挫折和压力的人,不过他们确实也配得上自己的庙号“神宗”。


佳宁姐姐说历史


这个问题一看就是一个有趣的八卦问题。既然只有两位皇帝的庙号是“神”,想来也不是什么好寓意。



古代皇帝的称号特别多,先来捋一捋!

庙号始于商朝,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祭祀供奉时所用的名号。在汉代只有少数有大功德的皇帝才会有庙号,隋唐之后每个皇帝才都有庙号。庙号一般为太祖、太宗、高宗、仁宗等等。庙号是皇帝本人死后,后人根据其一生之功过给予的一个评价,甚至是盖棺定论的评价。一般开国皇帝就是太祖,如宋太祖,仅次于太祖就是太宗,如唐太宗,如果是个宽厚仁慈的皇帝,可以称作仁宗等等。


谥号也是由后人评定的,每个皇帝都有,起初谥号的字数很少,如汉文帝刘恒谥号“文”。也有不好的谥号,如隋炀帝谥号“炀”,这是唐高祖李渊追谥的。后来皇帝谥号的字数越加越多,后代子孙恨不得把所有美好的形容词都加上,有些已经不够客观公正了,比如中国历史上最长的谥号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是: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一般新君继位都会更改年号,或者遇到重大事件,皇帝一开心也会改年号,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可以卫冕改年号达人的称号了。明清两代,皇帝就不改年号了,自始至终都只用一个年号,比如康熙、乾隆。



这么多称号实在太难分得清了,为了简单方便记述,现在我们一般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

回到题目中来,古代皇帝两位庙号带“神”的,一个是宋神宗赵顼,一个是明神宗朱翊钧。他们两个有个共同的特点,在位时都实施了变法。

宋神宗即位时北宋已经是内忧外患,国库空虚,他积极主张变法,与王安石一拍即合,开启“熙宁变法”。由于变法极大的触犯了享有特权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此反对派的强烈抵制给宋神宗带来很大压力,几次摇摆不定,最后以失败告终,自己也忧郁而终。他一系列变法的措施在他死后也都被废除。


宋神宗死后,反对派大臣们在为他选庙号的时候,选了这个“神”字,在古文中“民无能名曰神”,意思是老百姓没法来给称号的人,叫做神,后一句是“不名为善”,指没有一个可称为善的。所以“神”字明褒实贬,实际上是讽刺宋神宗,变法不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还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在位期间主动对西夏发动的战争也是伤亡惨重,毫无功绩可言,没有一件事可以称为善的。宋神宗虽然变法失败了,但他确实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神“的评价有些过分。


另一位明神宗朱翊钧,就是万历皇帝,的确是一位昏庸皇帝,是大臣张居正一力主张变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他自己是贪酒、贪色、贪财而又贪权,二十多年不上朝,党争严重,朝政腐败,他死后24年,明朝就灭亡了。所以“神”这个评价委实不冤。

——THE END——


史海扑通


神字名褒实贬,伤神,乱神的神,类似于胡搞乱搞,看对应的皇帝就知道了,司马光可不会安什么好心,作为最顽固的保守派,一生跟变法派作对,对人不对事,不管事情好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