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昏君輩出,為何300年不亡?

清風明月逍遙客


受到一部分史學家、歷史作者或者影視劇的影響,許多人認為明朝是一個昏君輩出的朝代。有人評價明朝是三無朝代,無明君、無名將、無文豪。也有人認為明朝皇帝的綜合素質是中國歷史上所有朝代中最差的。其實我覺得這些評價都有失偏頗,明朝真的沒有那麼不堪。明朝絕不是三無王朝。如果說沒有文豪,那麼王陽明算什麼,如果王陽明都不算文豪,那中國古代又有誰算呢。明朝也不是一個無名將的朝代,別的不說明朝開國將軍沒有一個是孬種,明朝軍隊能保持兩百多年戰鬥力絕非偶然。明朝也有不少明君賢主。朱元璋和朱棣雖然殘暴,那只是對當官的,他們絕對可以稱為一代明君。他們都是可以開創一番基業的雄主。明仁宗和明宣宗絕對可以稱為明君賢主,他們開創了仁宣之治,將明朝國力推上頂峰。此外明孝宗,明代宗等皇帝也都可以稱得上是明君。不可否定的是明朝確實也出現了不少昏君,明武宗、明熹宗、明神宗等都可以稱得上是昏君。那麼出現不少昏君的明朝為什麼能延續近三百年呢,在封建王朝中僅次於唐朝。我國古代王朝滅亡的原因主要有四種。第一,農民起義;第二,權臣篡權;第三,外敵入侵;第四,軍閥割據。如果明朝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就可以延續王朝壽命。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明朝能延續近三百年。

首先,明朝並不是沒有明君,明朝也並不是昏君輩出。明朝的朱元璋、朱棣、明仁宗、明宣宗、明代宗和明孝宗都算得上是明君,而且這些明君分佈在明朝各個階段。明宣宗以前的各位皇帝為明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明朝確立了各種政治制度,足以讓明朝長久延續。此後,明朝一旦出現昏君或者危機就會有一位相對靠譜的皇帝出現。明英宗留下的爛攤子,讓明代宗收拾地乾乾淨淨。明英宗和明憲宗留下的爛攤子,讓明孝宗收拾乾淨了。明武宗和明世宗留下的爛攤子讓明穆宗和前期明神宗收拾乾淨。明神宗以後,明朝再無明君,所以明朝從明神宗開始徹底走向了深淵。明朝的昏君,也不是那種昏得不可救藥的昏君。明武宗算是一個十足的昏君,他卻能一仗打得蒙古人長期不敢侵犯。明世宗算是個昏君,但是他卻能牢牢把持朝政,把嚴嵩控制在可操控的範圍內。明神宗算是一個昏君,前期的明神宗也有一番做為。正式這樣,明朝才得以長時間延續下去。

其次,朱元璋和朱棣等皇帝確立了在當時看來比較科學的政治制度,比如內閣制。朱元璋通過胡惟庸案廢黜了延續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丞相被廢除以後,對皇帝威脅最大的權臣也就隨之消失,六部直接聽命於皇帝。朱元璋和朱棣為了填補丞相的空白,他們又設立內閣制度。內閣掌握票擬權,但是卻沒有決策權。內閣首輔雖然權力非常大,但是卻始終不能獨立行事,內閣首輔和昔日的丞相完全不能相比。明朝皇帝掌握的是批紅的權力,批紅也就是最終的決定權。後來,明朝皇帝逐漸把批紅的權力交給太監。這樣就形成了皇帝管理太監,太監和內閣相互牽制,最後無論是內閣還是司禮監最終都需要依靠皇帝。平時司禮監太監和內閣首輔可以相互配合,一旦他們之間出現疑問則需要請示皇帝。所以即使明朝皇帝長時間不上朝只要他們能控制住太監就可以控制住整個朝政。明朝的太監雖然權力非常大,他們卻始終被控制在皇帝手中。內閣制度健康、有序地運轉保持了明朝政府高效運轉,明朝的國祚得以長時間延續。內閣制度建立以後,明朝歷史上幾乎沒有能夠威脅到皇權的權臣,權臣的問題基本上解決。

第三,明朝建立以後,最大的敵人是北邊的蒙古。朱棣五次親征蒙古以後,北元政權基本瓦解,蒙古對明朝的致命威脅基本解除。雖然後面出現了土木之變,但是蒙古軍隊沒有足夠的實力再一次入侵中原。明朝時期,蒙古雖然不時南下入侵,但是基本上都以侵擾為主。明朝天子守國門,整個長城防線非常堅固,只要長城防線在明朝手中,北方遊牧民族就無法入侵。所以無論是蒙古還是滿族,他們都無法突破長城,無法滅掉大明。明朝南面和西面的敵人根本不是明朝的對手,也不會對明朝產生任何威脅。

第四,明朝在地方實行三司分立,把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承宣布政使司是民政機關,主要負責民政;都指揮使司是軍事機關,主管一個省的軍事;提刑按察使司是司法機關,主管一個省的司法。明朝通過三司,把地方權力一分為三,地方失去了同中央抗衡的能力,所以在明朝很難形成地方割據。此外,明朝又把軍事大權一分為五,設立五軍都督府和兵部相互牽制,最後皇帝總覽軍事大權。如遇到戰事,皇帝臨時任命將軍統兵,戰爭結束後武將需要立即將軍隊交還。明朝在全國各地設立衛所制度,衛所裡的軍隊直接聽命於中央。所以無論是地方,還是將軍都難以形成軍閥割據。整個大明朝,地方一直沒有出現地方割據。

第五,建立了空前廣泛的文臣體系。明朝擴大科舉考試,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了大量人才進入權力機構。久而久之,明朝形成了廣泛的文官體系。文臣政治也是明朝政治制度的一大特點。明朝文官體系下的官員的名節意識非常強,造成了許多有個性的明朝大臣。他們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甚至不惜頂撞皇帝,像海瑞多次頂撞明世宗。正式由於有這麼多有能力,有個性的文臣,他們可以支撐起整個國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明朝皇帝胡作非為。此外明朝的文官體制,大大擴大了明朝的統治基礎,把更多人吸納到統治階層。每一位普通老百姓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躋身到統治集團,甚至是內閣首輔。實在不行,還可以淨身當太監,一樣可以躋身到統治集團。

第六,明朝名臣輩出。由於明朝特殊的政治體制,給了明朝文官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他們在皇權允許的範圍內可以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才能,而又不會對皇權產生威脅。這些有能力的名臣一次又一次拯救大明,把大明拉回正軌。于謙臨危受命,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使得明朝轉危為安。張居正輔政期間實行改革,通過改革明朝國庫充盈,國家恢復了元氣。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明朝才能延續近300年。明朝滅亡並不是由於明朝昏君輩出而是因為明朝的內閣制度和文官體制的僵化。表面上看,明朝亡於李自成的農民軍,實際上明朝亡於自己內部問題。當時的明朝就像一個極其腐朽的大廈,這座大廈用不了多久自己也會倒塌,農民起義只是給了這座大廈一腳,讓這座大廈更快倒塌。


依稀說史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當中,清朝的皇帝都是兢兢業業無昏君,而明朝的皇帝除了前面幾個皇帝之外,其餘的都是玩世不恭、渾渾噩噩的昏君。但是即便明朝有了像吃了丹藥死亡的明世宗、明光宗,也有像做木工的明熹宗,甚至是連續28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大明王朝在這麼多昏庸無能皇帝的折騰之下居然還能夠屹立近300年,真可謂是中國封建王朝裡面的奇蹟。

其實世上哪有那麼多的奇蹟,明朝之所以能夠在這麼多皇帝的折騰之下還能夠屹立不倒,主要原因還是它擁有了一套近代化的民主政治體制的雛形——內閣制度。

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為了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解除丞相對皇帝權力的威脅,借用胡惟庸一案成功的廢除了丞相這個職位,六部從此直接歸皇帝管理。但是廢除丞相帶來的後果便是增加了朱元璋的工作量。

據《春明夢餘錄》卷二五記載:“八日之間,內外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記三千二百九十一事”。八天之內,朱元璋一共批閱了內外奏章1660封,涉及3291件事。工作量之大由此可見,以致於朱元璋發出了“朕代天理物,日總萬機,豈能一一週遍”的感慨。

為了減少自己的工作量,朱元璋下令仿照宋朝制度,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來輔助自己的工作,這四大學士的身份只不過是顧問,沒有任何決策權,一切決策權都掌握在朱元璋的手中。但即便如此,四大學士的出現也是一大進步,它為內閣的出現提供了一個雛形。

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因為多次御駕親征無法及時的處理朝中的奏摺,為了提高行政效率,朱棣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明朝的內閣制度正式誕生,但是此時的內閣僅僅只有議政權,說白了只不過是朱棣手下的高級秘書罷了。

朱棣晚年,內閣權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有了協助皇帝兼管六部尚書的權力,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明憲宗、明孝宗時期,內閣的權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已經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明武宗朱厚照是出了名的荒誕不經,為了實現上戰場的願望,還給自己封了一個大將軍的封號,而且在他任內發生了安化王之亂、寧王之亂。但是正是有了楊廷和等內閣閣老的支撐,才沒有發生太大的動亂。

明世宗、明穆宗先後有了嚴嵩、高拱等位高權重的內閣首輔,此時大權獨攬的嚴嵩、高拱儼然成為了大明王朝的“丞相”。但是這還不算內閣權力的頂峰,真正把內閣帶到權力頂峰的是名臣張居正,張居正的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在這套中樞系統的推動之下,即便出現了像萬曆這樣一個28年不上朝的皇帝,帝國的機器也能夠順利運行。


漫談上下五千年




明朝16個皇帝,個人素質都不錯,不少人都是琴棋書畫高手,都沒有近親結婚,都比較聰明。有一些不是一般的聰明: 太祖朱元璋天縱奇才,成祖朱棣文武全才;仁宗朱高熾和宣宗朱瞻基都是很有心機和手段的人,是能把大臣玩弄於股掌之上的角色;代宗朱祁鈺和熹宗朱由校都是挽狂瀾於既倒的主;孝宗朱祐樘是公認的一代明君。

情商低一點的有建文帝朱允炆、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武宗朱厚照、神宗朱翊鈞,但還算不上昏君。要說昏庸,世宗朱厚熜(cōng)和思宗朱由檢應該算的上是,連毛主席都說世宗昏庸,思宗朱由檢是亡國之君,雖然沒有荒淫,但是,工作水平的確不行,所以亡了國。



此外,明朝的制度比較有優勢。這個制度是權力制約和監督的。中央有內閣和司禮監相互制約,有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的制約,有內閣和六部的制約,七牽八扯,離開了皇帝的裁決,誰都辦不成任何事情。

地方上也是三權分立,有布政使,有按察使,有指揮使。一個是政府,一個是紀檢,一個是軍區,互不統屬,誰也不能干預別人的正常工作,也就不可能形成藩鎮割據勢力。

正因為以上原因,明朝才得以享國276年。


坐看東南了


明朝真的昏君輩出嗎?好像是的。

絕對的權力,誘發絕對的腐敗,皇帝也不能免俗。明朝的政治體系中已經沒有了名義的宰相。剩下的只是具體的實施部門六部以及提供諮詢服務的內閣和負責書寫登記的司禮監。在權力無限擴大,制衡全無的基礎上,明朝這些缺乏自律的皇帝們自然變得我行我素也就不奇怪了。於是變出現了很多奇葩皇帝,比如促織天子、不愛皇裝愛武裝的武宗、道君皇帝以及木匠皇帝等等。明朝出現這些奇葩我覺得一點都不意外。

但是,這些皇帝昏庸就真的不好嗎?其實不見得。明朝的政治體系好處也是非常明顯的,首先就是政權穩定,其次就是施政理念長期保持一致。不容易出現朝令夕改的局面。

一、明朝皇帝垂拱治

現代有句話常常被提起“外行領導內行,越領越亂。”明朝的皇帝大多都是普通人,基本上都是中人之姿。再加上肆意的放縱這些人不管在治國理政還是在政務處理方面都只能被稱為“熟手”。在政治上可以說是標準的“外行”。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也算是明朝獨此一份。就是明朝越能是愚笨的皇帝,統治期間大多平安無事。而那些越是聰明越是能折騰的皇帝,放到是國家混亂不堪。這便是“外行領導內行”的結果。<strong>

細細思量所謂“物極必反”,正是因為明朝皇帝的絕對權力。反而形成了“聖天子垂拱而治(明朝的皇帝只注意自己的副業生活),士大夫竭心盡力

。”的局面。這話是有根據的,即使是性格強硬的嘉靖皇帝在統治後期也未改過內閣“票擬”的一個字。

二、文官集團精英化

明朝的選官認官制度,決定了其的文官集團治政理政的強大能力。

1、選官制度,明朝的一位進士需要經過小三關,大三關。所以明朝的大臣各個都學富五車,再加上經過官場的歷練,地方的鍛鍊。大部分都是要經驗有經驗,有手段有手段,要智商有智商。對於這些國家的精英們,還要再次進行館選將其中最優秀的人留任京師,稍差一些的任為地方官吏。即使是內侍宦官是否接受過“內書房”接受大學士們的教育也是成為“位高權重”的大太監的重要前置條件

2、認官制度,在明朝官員有兩條升遷道路。一條是在館選中成為翰林學士,在中央學習理政能力,建立高屋建瓴的眼光。這條路最高成就就是入內閣,成為大學士,無宰相之名的宰相。另一條路就是走地方官路,從縣令開始,到知府、布政使和總督,學習實際施政的能力,建立實際工作的能力。最終可以做到六部長官,負責執行中央的各項決策。我們可以看到這兩條路和最終結果可謂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並且,針對一些重要職位還要由重要大臣進行“廷推”。進一步保證了明朝文官集團的精英化。

三、結語

正是因為明朝皇帝的“不作為”,文官集團的精英化。其結果便是明朝雖然昏君頻出,卻依舊是一個強盛的王朝,統治天下近三百年


歷史的拐點


不得不說,明朝歷任一把手當中,除了那麼幾個屬於靠譜兒的勞模兒,剩下的基本都是花花公子二世祖之流,可問題是——以內閣製為主導的明朝政治體制,是可以允許皇帝們這麼玩兒的,雖然沒有宰相,但是我有閣老啊!

當然了,這些個皇帝也不是什麼昏君的,畢竟以是否勤政努力評判一個皇帝的能力,未免有些片面了


表示不能理解評判昏君的標準——不上班消極怠工,就是不能幹?

明朝歷史上出了不少“奇葩”皇帝,比如修仙達人朱厚熜、睡神無敵朱翊鈞...看起來這些皇帝都是屬於“昏君”苗子,可問題是這些皇帝既不昏庸也不白痴,相反他們對於國家治理很有自己的一套,無論是萬曆年間的無為而治還是嘉靖年間的政治統一,都來源於皇帝對於時局的把控力


不可否認的是,嘉靖年間嚴黨擅權肆虐、而萬曆年間由於老大不管事兒,一時間也出現了核心統治階層的無為散漫,可是相對來說這段時間國家都是穩步發展的,對於老百姓來說,當官兒的不搞事兒就是好事兒,小農經濟發展迅速、百姓安居樂業,不也是相當好的嘛?誠然,嘉靖年間嚴黨肆虐,的確讓士紳階層包括底層農民階層過得不算太如意,但至少不差

兩位皇帝也都是極有特點的,一個是政治天才,一個是老油條。嘉靖雖然多年不上朝沉迷於修仙,但是對於朝政的把控和監管卻非常到位,國庫收益多少、哪個大臣不老實、財政方面怎麼樣,他都一清二楚。萬曆皇帝也不是善茬,雖然白天不上班但經常晚上加班加點,遇到大事兒也是親自策劃拍板。這樣的皇帝,雖然算不上什麼勵精圖治的明主兒,至少不能評價為昏君吧?

將近三百年屹立不倒,是和明朝政治體制有很大關係的!

要說,明朝不靠譜的皇帝,可不止上面兩位。天才木匠朱由校,網紅鼻祖朱厚照、嗑藥狂魔朱載垕、媽寶男神朱見深,這幾位相對來說就更有特點了,且不說幹不幹活兒的,他們壓根兒就不喜歡皇帝這個職業

朱由校沉迷木匠活七年,從登基開始到蹬腿走人,幾乎都是在自己的工作間度過的。而朱厚照就更嘚瑟了,開闢高端娛樂場所、喜好外出旅遊、還喜歡帶兵打仗,總之什麼好玩玩什麼,典型的富二代做派。要說,國家怎麼辦?誰來管?魏忠賢、楊廷和表示當仁不讓。雖說把著倆人放在一起是不太妥當,但是他們在不同的時期,卻完成了相同的作用,就是搞發展——搞國家發展和搞個人發展。且不說人妖九千歲到底是穩定了大明朝還是摧毀了大明朝,至少天啟年間沒啥大動亂,官商都圍繞著九千歲爺爺轉,社會穩定的不行。而四朝不倒的楊廷和,也在朱厚照只顧自己瀟灑不管國家的時候,盡心盡力的維持著這個攤子,讓國家機器保持正常運轉

魏忠賢所代表的宦權以及楊廷和代表的相權,都是明朝政治特點的寫照,皇帝是可以自己選擇的,要麼自己一個人抗全局(老朱和朱老四),要麼敬業上進努力工作(朱佑樘、朱瞻基),剩下的好多人,都是偷懶的。不過,這個偷懶也偷出了技巧——有人幹活兒就行唄,我找個人監管你,你倆一起幹活兒!所以各種太監大臣輪番上陣,求自己上進的同時,給皇帝拼命幹活

作為皇帝來說——能力和格局,才是最重要的!

且不說朱見深、朱載垕的水平如何,也不評論最後一個勞模朱由檢。單純來看看那幾個知名度頗高的“昏君”,都是些什麼角色。萬曆皇帝,前期勵精圖治、後期消極怠工,爭國本事件的確讓他心裡不爽,也開始慪氣不上班,但工作方面還是十分認真負責的,大事兒從來不含糊,要不萬曆三大徵怎麼來的?

朱厚照是玩了一輩子,人生也是多姿多彩,但他的軍事能力卻是毋庸置疑的強,應州城大戰漠北領袖小王子,硬生生的給他乾的十年不敢犯邊,這是何等的軍事才能。雖然他從來不管政事,不代表他任用奸佞,楊廷和一直不倒,作為國家支柱保證大明朝的發展,如果不是朱厚照識人善任,隨便換個奸邪小人,國家機器還能轉的了嗎?他心裡很清楚

其實,這些個皇帝都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罷了!畢竟人生苦短應該及時行樂,有人給幹活兒還不好麼?自己樂得清閒,國家也不至於就此歇菜,一舉兩得嘛!相比之下, 經常作對比的清朝皇帝,就顯得有點天賦不行!一個個的加班加點,勤政樸素,結果硬生生的把強大的王朝,給幹成千瘡百孔。有時候,不得不服——天才是百分之99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是不差,但沒有這百分之一的靈感,都是白扯!

得益於朱老四(朱棣)創立的內閣制度,得益於明朝這些皇帝的腦瓜兒都是個頂個的聰明,大明王朝從建立到滅亡,雖然經歷了不少“奇葩”的一把手,但奈何也出了不少的打工皇帝,正是這些CEO兢兢業業的工作,讓大明這家公司持續輝煌了好一陣子

所以,名臣輩出的明朝,值得我們銘記;而這些名臣也值得我們去稱頌——千古忠臣于謙、四朝不倒楊廷和、最後的名相張居正、稀泥高手申時行、忠心赤膽夏言、隱忍為國徐階、失敗的高手高拱......

如果我有這些能獨當一面的名臣,我也樂得做個無為的“昏君”!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首先,明朝幾無昏君,也可以算是一個偉大的朝代。試問,一個奉行“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朝代;一個曾經"蕩殘元犁庭掃閭;開拓萬里西洋,布國威之於四方;四夷臣服,萬邦來朝"的朝代的君王們是否是昏君呢?明皇朝之所以能長治久安,燦然屹立於歷史朝代之林有如下原因:

一、明朝的內閣制度。從建文始設到仁宣初興一直到明亡,內閣制度始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保證了國家的正常運轉。哪怕是嘉靖修道還是萬曆四十年不上朝,國家都有條不紊正常運轉,其中內閣制度居功至偉。而歷屆內閣首輔除少數外均志慮忠誠,公忠體國。如仁宣之"三楊”、正統之李賢、弘治之謝遷李東陽、萬曆之張居正。

二、對外不妥協。明朝是歷史上骨頭最硬的王朝,對外從不妥協,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哪怕是"土木堡事件”後的艱難時期還是萬曆援朝之戰,君王們都沒有妥協,全國同仇敵愾,最終取得了勝利和贏得了敵人的尊重。

三、幾無外戚宦官之亂。唐亡於宦亂,有鑑於此高皇帝朱元璋限制了宦官權力同時也廢除了丞相,將中書省權力分給六部,加強了皇權。有明一朝,幾無外戚宦官之亂。就是正德朝劉謹專權和天啟時魏忠賢囂張之際,皇權也無旁落。

四、親王戍邊。從建國伊始,太祖高皇帝就分封幾個兒子到各邊,希望各藩王成為"帝國的屏藩,文可以比前賢,武可以徵四夷”。北有寧王、燕王、晉王;西有肅王、岷王、蜀王;南有沐王沐英(朱元璋養子),靖江王朱守謙(朱元璋侄子朱文正之子)。皇子皇孫遍佈全國,太平時監督官員,戰亂時可勤王,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物極必反,明末藩王成為了帝國財政負擔,加速了帝國滅亡。

五、軍隊戰鬥力一直強大。明建初始,將星雲集,徐達、常遇春、鄧愈、湯和、李文忠、馮勝、傅友德、藍玉均為不世之才,所率軍隊也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太祖高皇帝實施屯田,軍人可世襲。有明一代,軍隊戰鬥力爆表。就算到了明末,關寧鐵騎也讓滿兵越過長城不得。

一個偉大的皇朝滅亡了,明亡之後仍有華夏。明之亡,亡於黨爭和天災。明為中華民族作出的貢獻,終將與日月同輝,為萬代所敬仰。


鄧武岡


垃圾明吹,反清復明只不過是個招牌而已,錢和女人才是目的。老子陝西漢中的,我看了我們地方誌,老子們漢中人在朱元璋豬和尚時期就開始起義殺官軍了,整個明朝起義不斷,包括李闖王起義以後,主要活動範圍仍然是在漢中,然後由漢中經過商洛殺到河南南陽,接下來攻破洛陽幹掉了福王朱常洵,義軍給河南人分錢分糧,河南人高呼:闖王來了不納糧,接下來是天下百姓響應,所以明朝最終被李闖王推翻一點都不奇怪,因為有民意基礎。中國的老百姓是隻要有飯吃能活下去就不會鋌而走險造反,除非是走投無路了才會和官軍拼命。漢中號稱小江南魚米之鄉,可是就這樣一個魚米之鄉的人都不斷揭竿而起,可以想象其他很多地方只會更差不會更好。其實我們那個地方日子過得並不艱難,歷史上並沒有大型天災記錄,可是卻最早開始起義,我分析原因無非就是其他的地方天災多(其實更多是人禍,天災只是背鍋而已)日子更艱難,朝廷撈不到油水就加重漢中這種日子還能過得下去的地方的賦稅,但是老子們漢中人生性強悍,不會像江南人那樣任人宰割,所以朝廷一加稅就揭竿而起。現在人們同情明朝只不過是出於民族感情,並不證明明朝就值得懷念。明朝剛開國的時候,朱元璋父子一行十餘人,明朝滅亡的時候老朱家宗室達到100萬,比下豬都快,個個都是錦衣玉食,生死無憂,整個明朝的老百姓都是他朱家的奴隸,這樣的垃圾朝代難道不應該被推翻?明朝滅亡的時候,它的領土基本和北宋差不多了,現在有些垃圾明吹說假如明朝不滅亡,那麼明朝就可以佔領西伯利亞,佔領青藏高原,佔領中亞沙漠,如果明朝真這麼厲害,他至於連野豬皮一個蠻夷部落都打不贏嗎?


大漢摯愛詠春


很多人認為明朝是一個昏君輩出的王朝,這樣的看法雖不盡然,但也有著一定的道理,自打仁宣之治盛世十餘年後,大明朝的皇帝們是一代不如一代了。當然這在某些程度上跟大明的皇權體制有關。

明朝在開國之初,皇帝大多勤於政事,例如朱元璋,朱棣,這二位都是精幹強練的主,誰動我點權,我要誰的命,最大的愛好是工作,史料記載朱元璋八天內曾處理政事一千六百餘件,這與他廢除丞相制度有關。

後來朱棣經不住這麼辛苦設置了內閣,選大臣參與處理國事。之後明仁宗,明宣宗很好地發揮了這一制度,也正是設置內閣這個國策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大明朝,延續了數百年的國祚。

公元1435年1月,明宣宗朱瞻基駕崩,英宗朱祁鎮即位,年號正統,明朝迎來了他的第一位昏君,朱祁鎮在登基以前跟陪讀太監王振的關係比較好,平時有啥秘密也都跟這個死太監分享,屬於好哥們一類。

登基之後對其尤為寵幸,使其執掌大權,權傾朝野,時人不敢得罪,王振得志之後,賣官斂財,殘殺忠良,戕害百姓使得民怨沸騰,但是英宗竟然認為他是國之棟樑,每每提起稱之為王先生,貽笑大方。

殊不知這位王先生給他惹下了滔天巨禍,公元1449年,王振為了建功立業博取美名,慫恿英宗帶領京城三大營數十萬精銳北伐瓦剌,由於王振的瞎指揮,使得二十萬精兵強將死傷殆盡,蒙軍攻到了北京城下,在這個時候大明的內閣以及文官集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挺身而出在於謙的帶領下,公然在大殿上剷除了王振餘黨,隨後于謙迎立新帝,調兵勤王,打贏了北京保衛戰。為大明王朝續命。文官集團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到了武宗朱厚照時期,這位正德皇帝貪玩成性,寵幸八虎,其中以大太監劉瑾權力最大,作惡最多,朝廷上下風氣極差,官員進京述職都要按官位高低給劉公公送禮,不送的將請你去東廠做客,這個時候又是內閣和文官集團起到了作用,他們保持著文人應有的氣節和劉瑾虛與委蛇,維持著國家的基本運轉,隱忍而後發,楊廷和李東陽楊一清等名臣竭盡全力與劉瑾作鬥爭,最終在文官集團的努力下,找到了其造反的證據,一舉殲滅這個死太監,朱厚照下旨將其凌遲處死,經過殊死搏鬥,正義的力量重新佔據了上風。

明朝的文官除少部分外,大多都以有高尚的氣節節操為榮,但其中魚目混珠者也有。嘉靖年間,世宗朱厚璁因為大議禮之爭想把自己的父親稱帝附廟,群臣以為不可,明代第一奸臣嚴嵩時任禮部尚書,在最初拒絕了皇帝提出的要求後遭到了痛罵,而後在慾望的唆使下做了世宗的走狗,答應了皇帝的請求,繼而得以上位。

掌權之後與兒子嚴世藩狼狽為奸,禍亂朝綱,害死忠臣楊一清,進而引起了文官集團的全體憤慨,眾怒難犯。

在內閣名臣徐階的隱忍規劃下,經過十餘年終於將嚴黨一舉絆倒,恢復了清明的政治。明朝的文人氣節尤為濃厚,不管何時何地,如何奸臣當道,總有一群文臣保留著自己的人格氣節,隱忍以圖恢復,天啟年間,大閹之亂,閹黨魏忠賢禍亂朝綱,民不聊生。

文官集團與內閣依舊苦苦支撐,當時國家內憂外患,依舊有名臣孫承宗在外坐鎮遼東,打的努爾哈赤不敢進犯。內有文臣楊璉死節,帶領文官集團跟魏忠賢的閹黨死磕到底,他們用自己的性命終於熬到了崇禎皇帝即位,一舉剷除了閹黨,崇禎下令將自盡的魏忠賢拖出來凌遲斬首。

大明三百年雖然出了不少昏君,但是名臣輩出,文官集團保持著良好的操守,敢於跟奸臣閹黨死磕,也是其國祚綿延的重要原因。


無筆史官


總體來說明朝並不是昏君輩出的時代,還是有很多皇帝能夠將天下平衡,找到一個發展點,在印象中明朝昏君輩出那是因為明朝歷史很多都是清朝寫的。能夠300年不亡那是因為明有一套非常厲害的制度,能夠保證皇帝即使出現一些問題依舊能夠正常運轉。


制度建立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為了最大的權力在自己手中,廢除中書省,廢除丞相制度,中書省下面的六部直接對接皇上,然後可能覺得太累,後來添加一個內閣制度,加上後來天下平定之後文官的崛起,皇帝的一言一行幾乎都會受到文官的約束。


這兩個就是明朝能夠讓國祚堅持的重要原因,先從硬制度上來說,內閣制度的建立替代了丞相,在設立之初本來想內閣只是一個顧問,皇帝是決策人,但是每天的事情太多,內閣的權力也在逐漸上漲。

皇帝與內閣制度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皇帝權力大,內閣就在一旁聽話,久不久提一點建議,皇帝無心朝政,內閣就承擔責任,負責發展方向。


然後在其餘方面還有監察機構,大家所熟悉的錦衣衛,東廠、御史臺都屬於監察機構,從下到上,都有一套監察系統。能做的事情,能說的話都在一個範圍之內。


明朝整個架構非常完<strong>善,軍部有屬於一套系統,朝廷管理有一套系統,百姓生活也有一套法則,層層管理。

制度缺陷

另外一個點就是文臣的崛起,這一點也關係到了明朝國祚的時間。

朱元璋設立的制度算是非常完善且實用,但是實行起來各種問題會不斷累積,造成根源上的破壞。隨著明朝的穩定,曾經以軍事為主的方向要轉化成為文臣方向,文人們不斷崛起,加上制度的原因,這些人上人,臣上臣權力越來越大,越來越獨立。


隨著時間的推移,皇權逐漸減弱,個體或者團隊勢力逐漸加強,人啊,就是如此。從古至今就是如此,無非就是在權、錢、欲上爭鬥不休,“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


意見出現分歧,獲得的權益比對方小,心裡就開始不平衡,開始較勁,拉幫結派、暗中下黑手、明面欺壓等等各種招式就出現了,心中對於朝廷的利益天平就開始向自己傾斜,不去理會民生。

勾心鬥角直接導致生態系統的破壞,老百姓生活又開始安定,哪天一場天災又開始暴動,社會經濟結構被弄的烏煙瘴氣,熟悉的劇情又開始上演。


明朝的制度在封建社會中算得上是最完善的一個朝代,但是封建社會的架構,人心的變化就在面前,無法改變。所以明朝能夠有300多年的歷史,也算是長壽了。


我是小旭,用最簡單的角度去發現複雜的歷史,覺得不差那就點個關注點個贊吧~


小旭談歷史


首先明朝從成立到滅亡(1368-1644)並沒有300年。

明朝經太祖朱元璋經營,社會等級森嚴,國家重農抑商。明朝初期百姓沒有裡甲同意是不能隨便走出村莊,藩王不能隨便離開封地,違者處死,一定程度阻止了軍隊造反和農民起義,維護了王朝統治。軍隊實行屯田制度。在這樣的情況下,加上明朝初期朱元璋反腐堅決,官員相對清濂,軍隊訓練有素,國家日益強大。後有永樂盛世,仁宣之治,明朝國力強大。

明朝中期,經歷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蒙古將領也先擄去。此後明宮政治鬥爭就越發嚴重,皇帝,太監,文官集團相鬥。但無論太監王振,劉瑾等人如何掌權,文官如何結黨私營,皇權依舊掌握在皇帝手中,這和唐朝太監挾持皇帝亂政有明顯不同。此時每年都有邊民造反,少數民族鬧事,但王朝根基還硬,無關痛癢。

到了明朝後期,尤其是萬曆時期。萬曆在位48年有30年不上朝,太監飛揚跋扈,尤其是礦監中飽私囊,國家貪腐極其嚴重,百姓苛捐雜稅,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王朝日薄西山。雖有倭寇擾亂沿海,播州叛亂等危及王朝統治的事發生,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依舊鎮壓得了。到了崇禎年間,積弊久矣,官員極其腐敗,小冰河時期到處災荒,流寇四出,外有後金(即後面的清朝),國家分崩離析,走向滅亡。

我還認為明朝的內閣制度保證了明朝正常運轉,雖皇帝昏庸不管事,如正德皇帝到處遊玩,嘉靖皇帝西苑練丹,萬曆30年不上朝,但國家依舊可以運轉。

明朝的錦衣衛,東廠雖栽贓陷害,製造冤假錯案,名聲極臭,但也一定程度監視阻止了謀逆之人行事起亂,維護王朝統治。

一個大一統的王朝300來年,其實也不算太長,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一般來說推翻一個腐敗的王朝,從明刀明槍幹起來,也要幾十年光景,很正常。

喜歡我寫的就關注我哦,會有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