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玉礦中發現一塊玉石王,17年後才被請出了地面,至今未被開發

提到玉石,可能很多讀者都會想到各種小巧精美的玉飾,它們玲瓏雅緻,佩戴在身上不但可以彰顯氣質,更能溫潤人體。可是您也許不知道,其實玉石並非都小巧玲瓏,還有超大號的“玉王”。“玉王”究竟長什麼樣子?它的背後又會有怎樣的故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這座玉礦中發現一塊玉石王,17年後才被請出了地面,至今未被開發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遼寧省鞍山市岫巖縣,位於遼東半島北部,佔地總面積4502平方公里,至2000年時,全縣總人口達到了49.19萬。岫巖縣地理位置較為特殊,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除了盛產理石、滑石、菱鎂石之外,最著名的特產就是玉石,故此岫巖縣也有“中國玉都”之稱。

在岫巖縣內,有專業的玉石礦業開採公司,專門用鑽探機挖掘地下玉石,玉石礦井皆深達幾百米,每日採出的礦石產量以幾十上百噸計算。

這座玉礦中發現一塊玉石王,17年後才被請出了地面,至今未被開發

1997年時,遼寧天岫玉石礦業有限公司的工人們在井下作業時,偶然間被一塊巨大的石頭堵住了去路。為了能夠進一步開發井下資源,工人們只好用鍬鎬對其進行“問候”。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當工人們砸開巨石的一角後,石頭內部居然呈現出美麗的黃綠色紋路,而當眾人在用專業探測玉石的強光手電對缺口照射時,發現其內部有玉石反射區。經驗豐富的工人們由此推測,眼前的巨石很可能是一種特殊的玉石。

這座玉礦中發現一塊玉石王,17年後才被請出了地面,至今未被開發

想要判斷井下巨石是否是玉石,還需要玉石專家們的考證。礦井下發現玉石的消息,迅速被上報給公司領導,公司的幾位玉石專家也迅速下井查看情況。

玉石專家們經過仔細的觀察與研究,他們對井下玉石的種類達成了共識,確定它正是著名的“蛇紋石質玉”。

這座玉礦中發現一塊玉石王,17年後才被請出了地面,至今未被開發

“蛇紋石質玉”又稱“蛇紋石玉”、“岫玉”,是岫巖縣的特產玉石,並與和田玉、藍田玉、獨山玉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玉”。

“蛇紋石質玉”內部含有的鎂硅酸鹽礦物質較多,故此質地較軟,是雕刻各種首飾、玉佩、藝術品的首選材料。據考古資料記載,現今出土的漢代時期金縷玉衣,其上的玉片都是由蛇紋石質玉雕刻而成。

礦業公司的領導們,在確定了井下玉石的種類與巨大價值後,決定將其完整的從井中“取”出。他們立刻組織礦工對巨大玉石進行發掘,並循著玉石本身的邊緣進行切割開鑿,用了整整半個月的時間,才讓玉石與地下的石根徹底脫離。

這座玉礦中發現一塊玉石王,17年後才被請出了地面,至今未被開發

巨大的玉石擺在礦井中,專家們對其進行了測量,該玉石高4.3米、寬1.56米、重達28.18噸,是迄今世界上採自井下原生礦最大的玉石,故此專家們為其命名為“井中王”。

按照理論上來說,“井中王”被開採之後,接下來就要通過起吊的方式運到地面上。可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出現了,“井中王”與其他玉石不同,由於它的體積過於龐大,礦道的尺寸根本不足以將其運出,因此“井中王”只能停留在原地,等待日後起吊技術的成熟。

轉眼過了17年,也就是2013年,隨著開採技術的不斷進步,礦方重新加寬了礦道與豎井,這才用整整一年的時間將“井中王”吊運到了地面上。

您可別以為“井中王”被成功運至地面,就算是大功告成了,其實它的價值並沒有完全顯現出來。為何要這樣說呢?古話說的好,叫做“玉不琢不成器”,即使是再好的玉,不經過打磨雕琢也是一堆廢石,“井中王”同樣也面對著這樣的煩惱。

由於“井中王”玉石太過巨大並且造價極高(保守估價超過3億),並不是任何人都開發得起的。想要開發“井中王”,不僅僅需要巨大的財力,同時也需要各方面技術的支持,如此才能讓“井中王”的價值淋漓盡致地體現。

這座玉礦中發現一塊玉石王,17年後才被請出了地面,至今未被開發

如今“井中王”依然保持著原樣,等待人們的開發與雕琢,不過小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它一定會被慧眼識珠之人看中,通過高超的雕琢工藝,讓它展現屬於自己的那一份輝煌與燦爛!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