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和议是赵构无悔的选择

 绍兴十二年赵构王朝与金国之间的宋金和谈,作出的绍兴和议在历史上饱受争议,但笔者认为,在当时环境下,签署这个合议是非常合理的,是赵构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选择。

绍兴和议是赵构无悔的选择

一,赵构政权军事上明显的劣势。

金国作为新起的强国,靖康年间不到二年时间,灭了将近上百万军队的宋朝军队,俘虏了二帝,可见其军事实力强大。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赵构建国后,金国要捉拿赵构,且不承认其政权,河南、山东一带几乎传檄而定,基本没遇上大的抵抗,赵构在建炎三年四、五、六、七、八、润八等月都在建康(南京)作防守安排,且把仅有的十万大军布置在长江以南,利用水势作防守,并安排宰相杜充新版挂帅,结果建炎三年十一月,金军攻击长江防线采石,被杜充派遣郭伟守住,后来金军攻击马家度,岳飞等将守卫,仅千人的金军渡江,岳飞等将望风而逃,导致长江防线无人守卫,金军进入长江如入无人之境。后来金军一路南下,追赶赵构直到东海。

绍兴和议是赵构无悔的选择

建炎四年初,金军另一支部队围攻守卫楚州的赵立,围了近九月,宋军无人敢救,导致楚州失守,赵立殉国。当时指挥的刘光世大骂部下岳飞,说他不敢救赵立。

楚州失守,岳飞守卫的泰州竟然不放一枪而自动放弃。

绍兴十年,宋金之间战争又爆发,金国反悔要收回送给赵构的河南、陕西,赵构派岳飞、刘锜等守卫,虽然取得了顺昌之战的防守胜仗,但最后还是三个月不到就把河南丢了。

绍兴十年之前,几乎是没有一个城市在金军进攻之时能完全守得住过,河南丢了,顺昌丢了,郾城丢了,明州丢了,楚州丢了,泰州丢了。这些城市虽然有些地方确实有英雄不惧死亡积极防守,其根本原因还是军事上实力有差距。

绍兴和议是赵构无悔的选择

绍兴十一年,金军提出要灭亡赵构政权,柘皋成了宋金之战的焦点,柘皋之地被张俊军队守住了,且与金军战斗中金军损失严重,被迫撤退,这是宋金开战以来,金国大军第一次被战败而撤退。柘皋之战也就成了宋金和谈之前关键一战,从此,金国才正式坐下来与赵构提出谈判。

对赵构而言,虽在柘皋战胜了金军,守住了淮西,但如再面对金军第二轮、第三轮进攻,他的军队是否能守得住,还真不好说。据我判断,淮西此地与金军开战,守住的可能不大,岳飞建议放弃两淮有一点点道理,只不过他没考虑士气方面会产生影响。

二,武将占地占财严重

绍兴和议是赵构无悔的选择

赵构后南迁以后,为了鼓励武将的积极性,把大部分税收与土地奖励武将,武将张俊、韩世忠、岳飞等,个个成了暴发户。就拿刘光世一部将郦琼来说,郦琼降金后,朝廷没收了他的田产,竟然有一百多顷,郦琼一个低级将领,与岳飞部下王贵、张宪差不多一个级别,竟然有如此多的财产,象张俊、韩世忠、岳飞等不要说了,财产肯定很多。

另外,武将冒充军饷问题也十分突出,韩世忠朝廷发现他的部队时只三万人,其报给需要的军饷估计不是三万人,否则朝廷如何不知道他的部队人数?岳飞被抓后,竟然清理出私自做生意有二千多万贯的财产,当时朝廷税收的只是六百多万贯。

相反,文官有时还发不出工资,赵构的宫殿才到绍兴九年兴建,赵构一再缩小宫殿,从三个变成二个。

南宋赵构政权建国才十来年,面对如此严重的财政经济问题,需要停战来进行调整。

绍兴和议是赵构无悔的选择

三,为了对军权的控制:赵构建国之初,为了抗金需要,不得不下放军权,武将有了较多的自主权。后来,这些军官,成了富翁,正式打仗,冲锋陷阵确实不多,取得一点点胜仗向赵构这时讨功邀赏,有些甚至对金军入侵进行坐观胜负,根本轻视朝廷,面对武将集团,收回军权也是朝廷迫在眉睫的需要,否则这些军队有可能控制不住了。

南宋而言,从军事实力比较、财政、稳定、民生方面,和谈都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另外,从南宋赵构政权来说,宋金和谈并不是一味顺从,而是提出了许多的条件。建炎初,赵构就派代表来金国和谈,金国根本没理睬,而是要把他当作犯人来抓。绍兴初年后,金国抓赵构没抓到,才提出和谈,当时条件估计是有条件的投降,双方谈了八年,到绍兴八年才谈拢,当时金国承认赵构政权,称为江南,岁币五十万两银等,并向金称臣,金国还河南、陕西二地。绍兴九年,金国政变,绍兴十年,金国当政派后悔,讨要河南、陕西被拒,发兵攻河南等地,朝廷派岳飞守河南,岳飞守河南三月不到就丢了。绍兴十一年,宋金重启和谈,岁币降为二十五万两等(比绍兴八年之和谈减一半),和谈成功。

绍兴和议是赵构无悔的选择

从南宋赵构而言,金国对他的态度有了较大的转变,从钦拿的囚犯到允许投降,从只承认他为江南政权到承认但为宋朝政权,从岁币五十万两银到降为二十五万银。从这点看,赵构政权是积极 把自己王朝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一味的承认对方的要价。

天降神将把金国给端了,其实南宋人的幻想改变不了现实。

建炎二年到绍兴十二年,总共十五年时间,南宋一直推行谈判政策,而秦桧是绍兴九年后才担任宰相,所以宋金和谈不是秦桧一个宰相在和谈,而是南宋几乎大部分大臣参与了和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