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风土丨温州治水第一人——漫谈西晋桥墩人周凯对温州历史发展的贡献及后世对他的推崇

提示:"苍南发布

"关注我们

导读:

古地理研究显示,温州沿海平原是随着地理演变逐渐形成的,这其中,西晋桥墩人周凯通过治水来改造自然环境,对温州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深受后世的推崇肯定。

苍南风土丨温州治水第一人——漫谈西晋桥墩人周凯对温州历史发展的贡献及后世对他的推崇

周凯射潮图。叶圣劝绘

西晋温州 一片汪洋

据叶银灿、李家芳、宋连清等人所撰《浙江温州地区近岸浅海全新世地层与古地理》一文考证,温州沿海平原是由瓯江、飞云江、鳌江等三条河流和海水携带的泥沙堆积而成。由于遭遇第四纪大海侵,在5000年以前这三条河流的河口都类似今天的杭州湾,属于溺谷形海湾,海水一直到达今天的青田县城、平阳县城和平阳县水头镇一带,今天的平原地区一片汪洋。又如苍南县桥墩镇平水溪两岸,地质勘探下挖2~4米即为海涂淤泥,可见历史上海潮曾经涌至该处。此后,随着海平面的下降和沿海泥沙的堆积, 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逐渐形成今天的适合人类居住的沿海平原。

西晋时期,今温州沿海平原的大部分区域尚未成陆,由于洪水和海潮的影响,尤其是台风频繁发生,温州沿海平原人类居住和耕种的自然条件是恶劣的。宋代戴栩《江山胜概楼记》载:“晋之永嘉属临海(今温、台、处三地及闽北部分地区),合三郡,户不满二万”,地广人稀,侧面说明了当时居住和生产条件差。元末明初史学家宋濂撰写《温州横山仁济庙碑文》对西晋初年古温州沿海平原的情形是这样描述的:“时临海属邑曰永宁,曰安固,曰横阳,地皆濒海,海水沸腾,蛇龙杂居之,民罹其毒”。当时恶劣的生存环境,可见一斑。

治理三江 宋濂撰碑

约西晋太熙元年(290)至永康元年(300)十年间,在古横阳县人周凯的推动和带领下,温州先民通过治水,对沿海平原进行了一场大范围的生存环境大改造。

宋濂《碑文》描述了周凯率领先民“捍患御灾,惠利万民”的场面:周凯“白于邑长,随其地形,凿壅塞而疏之,遂使三江(瓯江、飞云江、鳌江)东注于海,水性既顺,其土作乂”。可见,当时那一场治水活动在温州沿海平原全面铺开,声势浩大,有效治理了洪水内涝、海水倒灌等灾害,终使平原土地不能耕种的恶劣自然环境得以改善。

据上海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和主要海塘、塘河的形成》一文考证,周凯治理三江的同时,温州各地联结土埭形成古海塘,抵御海潮侵袭,挖土修筑海塘,形成塘河。从事世界遗产研究的陕西周至刘小方副教授,在《温州海塘文化遗产与地方精神》论文中,对宋濂《碑文》进行解读,指出“周凯依据地形用疏导的方式治理了三江,在沿海用土修筑海塘防止海水内侵而获得人们的祭祀”。温州市水利局高级工程师单国方先生在其论文《塘河与平水王周凯》结束语中直言“平水王周凯修建温州史上第一条海塘和塘河”。

苍南风土丨温州治水第一人——漫谈西晋桥墩人周凯对温州历史发展的贡献及后世对他的推崇

杭州吴山广场的平水王壁画。

从上述记载和研究来看,当时周凯所推动和率领的那场治水活动,是一场系统性的综合治理。如果用现代水利来表述,当时的治理项目涉及了海塘建设、堤防建设、河道疏浚和裁弯取直、清障打卡、新开河道,甚至水闸建设等等。治理范围覆盖永宁县(今温州四大主城区、永嘉、乐清一带)、安固县(今瑞安、文成、泰顺一带)、横阳县(今平阳、苍南一带和泰顺部分地区)。通过那一场治理,受到海潮侵袭的盐碱土壤逐渐得到改良,成为优质耕地,原来居住在平原地区从事渔猎生产的先民,逐渐向农耕文明过渡,原来居住在山区的先民,逐渐向平原地区聚居。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修筑海塘抵御海潮而衍生的塘河,在没有汽车运输和汽车运输还不发达的千百年里,成为了温州沿海平原交通出行的大动脉,我们回想近代温瑞塘河、瑞平塘河、萧江塘河水运交通的繁忙,便可联想千百年来塘河对温州沿海平原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周凯率领先民治理温州沿海平原三江水系及濒海地,极大的改善了西晋时期温州沿海平原先民居住、耕种的自然环境,促使了人口聚居增长,改变了先民的生产方式,并使之多样化,衍生形成水运交通网络,加剧了人口的流动和物资的交换,区域文明由此而繁荣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周凯平水”作为重要因素之一,促进了古温州地区于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从临海郡析出,单独设立永嘉郡,成为温州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抗潮捐躯 后世推崇

据宋濂《碑文》及相关文献所载:周凯,字公武,东吴西晋年间人。《嘉定赤城志》载其又名周清,人称周七郎,娶临海郡林氏女为妻。其人“生而雄伟,身长八尺余,发垂至地,善击剑,能左右射,博文而强记,家虽贫,躬耕以养父母”。

西晋太康10年(289),周凯会同陆机兄弟等人,到帝都洛阳游学。在洛阳,周凯等人投靠太常张华。张华爱惜他们的才能,而举荐他们,太傅杨骏征召陆机任祭酒、刺史周浚召陆云为从事、陆耽为平东祭酒,唯独周凯发觉皇后贾南风把持朝政,外戚篡权,天下当乱,而婉拒张华好意,独自返回家乡。随后,果然发生“八王之乱”,张华与陆氏兄弟尽数遇害。

宋濂《碑文》记载永康年间,周凯在抗击飓风(台风)怒潮时殉难。永康是晋惠帝司马衷的第四个年号,从公元300年至公元301年4月,计为2年,4月后改元永宁。根据温州海域台风的规律,每年4月之前不会有台风登陆,我们推断周凯殉难于永康元年,即公元300年。宋濂《碑文》对周凯殉难这一段,是以“周凯射潮”的艺术手法来描述的。应该说,把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神化,是老百姓对古圣先贤的崇敬和不舍,寄托着先民们对周凯为家乡为百姓献出生命的无限哀思。

周凯殉难后,邑长(地方长官)为纪念他平治水土的功绩,命名他家乡为“平水”,《民国平阳县志》引用旧志:“松山……其麓西北临平水,案平水在溪北……平阳福鼎交界地”,即今苍南县桥墩镇桥墩门社区一带,现松山西北麓有周凯墓葬遗址,世称“平水神穴”。

苍南风土丨温州治水第一人——漫谈西晋桥墩人周凯对温州历史发展的贡献及后世对他的推崇

苍南桥墩镇后隆村平水王墓遗址所在地。

周凯的功绩,千百年来得到官府和民间的双重肯定,现温州、台州、丽水等古临海郡地区,乃至钱塘江沿岸的海宁、杭州等地,遗存有相当数量的官府或民间修建的奉祀周凯的宫庙,据宋濂在碑文中考证清点,自南朝陈毛喜至元朝左答纳失里,共有13位温州地方官员主持修建周凯庙,显示了后人对周凯的缅怀。

唐代敕封周凯为“平水显应公”,很快又改为“平水显应王”。宋代,在唐封基础上累加“通天”“护国”“仁济”谥号,并将其神位列入皇帝祭天的郊坛,德祐元年(1275)官府又建周凯庙于横山,宋恭帝赵显赐庙额为“仁济庙”。元代赐“威惠”谥号,并敕封为“太和冲圣帝”。明太祖朱元璋就“横山仁济庙”诏礼官定议周凯为横山“周公”之神,并指令温州地方官府每年祭祀。彼时,宋濂受乡友所托,撰《温州横山仁济庙碑文》。清雍正11年(1733),朝廷在海宁盐官建成海神庙后,周凯从祀。

近年来,温州市区瓯江边建成温州治水文化长廊,通过九大篇章的浮雕长卷,用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高度概括温州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周凯射潮”是紧接“瓯居海中”和“东瓯开篇”之后的第三篇章。

苍南风土丨温州治水第一人——漫谈西晋桥墩人周凯对温州历史发展的贡献及后世对他的推崇

市区瓯江路正在施工的治水文化长廊里,有周凯射潮的浮雕。南航 摄

近几十年来,温州各地修建起海塘、堤防、水库、水闸等等水利工程,筑起温州沿海平原抵御水旱灾害的一道道防线,守护着温州的富裕繁荣,但我们不能够忘记先民们为打造美丽的家园,做出的每一份努力和牺牲,应该把“周凯平水”作为文化遗产,弘扬他为温州沿海平原的历史演进,为家乡为百姓,献出生命的大无畏精神,给古圣先贤应有的历史地位,成为打造温州水生态文明城市金名片。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林立谨

监制/叶俊青 朱建德

苍南风土丨温州治水第一人——漫谈西晋桥墩人周凯对温州历史发展的贡献及后世对他的推崇

苍南县融媒体中心全媒体矩阵:

纸质媒体:今日苍南(电子版网址:jrcn.cnxw.com.cn)

电视媒体:苍南电视台

广播媒体:苍南人民广播电台

网络媒体:苍南新闻网(网址:www.cnxw.com.cn)

新浪微博:苍南电视台、苍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苍南发布(cnfabu)、苍南广播电视台(CNTVXS)、苍南电台989(CNFM989)、苍南新闻网(cn-news)、苍南华数(CNHS2016)

新闻客户端:浙江新闻客户端苍南频道、中国蓝新闻客户端“蓝媒号▪苍南”频道、快点温州客户端苍南频道、苍南新闻客户端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