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中石的字好在哪里?

厚积薄发66


目前,论资质学问,还没有一个与欧阳中石先生齐肩的,可谓声名显赫。是一代书法大师。


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取自唐楷欧阳询的底子,二王为神韵,加上对隶书的滋养,篆书的意味,写出了自己的,书法品貌,欧阳中石的书法,可谓是打入古人,走出古人的大师级书法家了。

我觉得,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有如下一些美学特点。

第一,深厚的传统精髓

欧阳中石先生学习书法的历程,属于旧学启蒙下的传统书法学习。1928年欧阳中石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市肥城汶阳镇的西徐村。


1951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后转入北京大学。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通县做中学语文教师。1981年,欧阳中石被调到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走上了书法教学之路。

我们看时间,欧阳中石先生大学毕业的时候,中国还处于老百姓买一支钢笔都舍不得的时代,用毛笔写字的人很多。因为中国经济落后,毛笔字一直到欧阳中石先生进入北京师范大学还有一定的用处呢!

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想放下毛笔都不可能。

所以,八十年代兴起了新中国以来的第一波书法热潮。当时,我们已经在远离毛笔字,学习书法完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传统文化的审美需要。


作为中国教师队伍的最高学府首都师范大学,重视书法教育,就是由欧阳中石先生担起这个重任的。

1993年,国家为了使书法教育更加深入持续发展,在首都师范大学设立了美术学(书法教育)博士点。

1998年,国家人事部又在首都师范大学设立书法博士后教学点,使首都师范大学成为我国高校第一所从博士后、博士、硕士到本科、大专完整的中国书法教育体系。欧阳中石始终是中国书法发展走向新时代的领跑者和组织者。


欧阳中石先生自己对书法非常热爱,他早年得到武岩法师的启蒙,后师承国学大师吴玉如先生。

这两位先生,都是书法造诣很高的国学大师。启发他从唐碑入手求法度之严谨,然后转临北魏诸墓志;追自然朴茂。但是,他还是不满足于晋唐之内的博大精深,后又远涉篆、隶、甲骨、金文,直接探源书法的发展历程。

欧阳中石先生在书法学习中,尤其对欧阳询诸碑的临池用力尤深。常作行书,从法二王,而又取势于唐贤大家。草书以王羲之、孙过庭为宗,亦得益于黄庭经、祝枝山大家。


而后,逐渐形成自己婉妍秀美,潇洒俊逸而又奇崛峭拔的书风。

欧阳中石不但在书法大世界里吸取养分,还在姊妹艺术中,寻找灵感。他喜爱京剧艺术,曾师承京剧老生,后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1910--1977)先生学习京剧。

欧阳中石还根据自己对书法的发展需要,主编、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论著,如《书学导论》、《学书概览》、《书学杂识》、《中国的书法》、《书法教程》、《书法与中国文化》等等。



启功先生与欧阳中石,各有风采。欧阳中石无启功之秀,启功无欧阳中石,志雄。

这些成绩远远在一般书法家的造诣以上。他的完整深厚的书法造诣,也是令人高山仰止的

第二,藏拙于扬清

中国书法,自从唐代以来,总的书法情趣,皆以二王的妍美书风为指归。但是,这种书风也给书法带来容易孱弱浮艳的弊端。

所以,晚清提出了碑学新美学,这个书法美学思想,是有深刻的书法变革意义的,在近代也有深远的影响。

碑学主要就是要弘扬书法雄强的一面,而不是一味的孱弱甜俗。这也是任何一个书法家很不乐见的。包括二王 本身,他们的书法也不是孱弱甜俗。

为了纠偏这种弊端,清代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以碑学救帖学的书法美学思想。


欧阳中石用敏锐的眼光,看到了碑学给二王书法注入活力的可持续价值,也看到了碑学和帖学的历史逻辑关系。所以,他也是努力学习了六朝墓志和北魏碑版以后,又尝试掺入二王体系来丰富书法艺术空间的一个探索者。

这样杂糅结果,就是二王的流丽娟美的成分减弱了,雄强大气的成分有所突出。


入于汉魏又不拘于汉魏的隶书。这个隶书书法作品,吸收了东晋《爨宝子碑》的美学要素,有不是拘于《爨宝子碑》的笔法体势。

不过,如果魏碑雄强霸悍的一面过于突出,也会失去稳健风流的一面。

所以,碑学与帖学如何结合,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习惯于二王书风的人,强调书风的纯正性,不太习惯这种融会贯通的风格。但是,他们怎么可能欣赏这种藏拙于扬清的大美精神呢?

第三,入于二王而不拘于二王

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本来就取法二王的,高古、然后上追秦汉魏晋、熔铸历代名家精华,师于古人而不囿于古人,形成一家书风的。



于右任先生无欧阳中石之秀,欧阳中石无于右任先生之雄。

师法二王而又不拘于二王,这正是他勇于打进传统,又勇于走出传统的勇气。所以,他的书法风格也是非常鲜明的。

那么,他与二王书法风格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二王的书法比较强调流丽妍美,欧阳中石,也是从这个路上走过来的。

所以,他的书法仍然有流丽妍美的一面。

第二,二王书风不主张见圭见角,欧阳中石的书法作品,吸收了隶书和魏碑的质感,所以,不时会出现一些圭角,增加了笔力的挺拔和雄健。例如,欧阳中石非常典型的撇画,在收笔部位,大胆吸收了隶书的重顿出锋,给人以雄强稳健的力度之美。


第三,二王书风婉转穿插。欧阳中石的书法,基本上没有勾连缀合的连绵,而是善于构建空间章法的布局,达到整体上处于稳健和变化的对立统一之中,这也许是欧阳中石是一个学哲学的学者特有的眼光吧。

综上所述,欧阳中石的书法有古有今,有帖有碑,有汉有魏,有唐有宋,达到了碑帖相融的自由境界。

有人说我,人云亦云。其实,我一直看好欧阳中石的书法。

如果把欧阳中石与启功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可能启功先生帖学的味道更多一些,所以,清风明月。而欧阳中石的书法,给人以万象更新的丰富感。

如果我们再把欧阳中石与于右任先生比较一下,你会发现:于右任又没有欧阳中石先生的帖学之美。

在艺术修养上,欧阳中石书法、绘画、戏剧兼通,他更加注重艺术的共性,所以,他在书法中的章法、字法、墨法和笔法,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能够跳出古典开古创新。


千千千里马






为龙书法


我们去欣赏一个人的书法,不能只是单独看他的书法,还需要了解其为人、处事,才能更好地去欣赏他的作品。

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就是这样,单独看字的话很难去评价,因为我们在网上看到的很多欧阳先生的字,很多是他的题字,这种作品说实话多数是敷衍之作,水平参差不齐。但这不是欧阳中石先生的问题,历代书法家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为了应酬书写的东西,往往比较随意,很难通过这样的作品来评价这个人的书法。就像启功先生的晚年,也是因为知名度太高,应酬的作品很多,而往往老一辈的书家都还比较随和,不太会拒绝人,因此难免为了应酬写出一些一般的作品。

我们一般看到的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都是上面这样的,用笔侧锋较多,写的比较随意,有些笔画的处理还有点滑俗的感觉,格调不是很高。

欧阳先生的书法观是非常重视对传统的继承的,一生慎言创新,而他本身也是这样做的,对于传统碑帖的继承在他的书法作品上都能反映出来。欧阳先生的书法是唐碑和魏碑的结合,另外还受到晋人的影响,从他很多作品中能看到王珣《伯远帖》的影子。

欧阳先生非常重视碑学,唐碑推崇颜真卿的《多宝塔》,欧阳询的《九成宫》,魏碑则推崇元倪和石夫人,这是众所周知的。

欧阳先生真正的一些作品,水平还是很高的,特别是他的魏碑功底非常扎实。例如上面两幅作品,表现出来的气韵、风骨实在是高妙。没有很深的魏碑的功底的话,很难写出这样的字,这两幅作品魏碑的痕迹还是很浓的。

而上面这样的作品似乎更能代表他本人的风格,当他认真书写出自己家数的时候,这才是真正欧阳中石的水平。格调清新高雅,沉着端庄,俊朗而又飘逸,古朴而又华美,如春水送舟,不疾不徐,优游而盎然生韵。强烈推荐大家看看欧阳中石写的《朱子治家格言》,非常优秀,很好地结合了唐碑,魏碑,个人风格也非常明显。

欧阳中石的行书也很好,他将魏碑和晋人的行书进行了融合,还掺杂了宋人行书的意味,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伯远帖》的味道。,形成飘逸沉稳、刚健温润、灵动厚重的书风。

正所谓:“已成家数,有疵易露;家数未成,有疵难评。”

因为这些题字书法,我曾经也误会过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题字书法,应酬之作,偶尔露出瑕疵也是正常。但我们不能只是盯着这样的瑕疵来看一个书法家的作品,更要看到他优秀背后的努力。书法是最讲究付出才有回报的,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一个优秀的书家背后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

而欧阳中石先生的成就还不是最主要的,他最大的成就应该是在对传统书法的继承方面,和对书法教育的推动,以及他的书法理论水平。我本人就曾经看过他的书法理论著作,受益匪浅。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感谢有你。


翰墨今香


欧阳中石题门牌大字还可以,其它没看到好在哪里;从他老师吴玉如那里学来的,就象现在人学启功、刘炳森一样,学到什么程度都没有啥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