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欧阳中石先生的京剧水平呢?

wqlhai


说到奚派,提起京剧奚派艺术,不得不提到著名的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今天我就谈谈中石先生的京剧艺术。

据欧阳中石自述,1943年,十五岁的欧阳中石在济南上学,一次在同学家,偶然间唱起了奚啸伯的戏,结果正被奚啸伯听见。奚啸伯十分喜欢这个小伙子,当时允诺欧阳中石就是自己的弟子。这一场师徒缘分未曾想伴随着中石先生的一生。


1948年,奚啸伯见欧阳中石天赋良好,劝其下海成为正式的京剧演员,但欧阳中石的父亲坚持不同意自己的孩子下海,无奈欧阳中石只得完成自己的学业之路。虽然未从艺,但中石先生与奚啸伯之间的情谊却弥之更坚……

欧阳中石并不是专业的京剧演员,但一生作为票友的他却成为公认的最佳奚派传人。欧阳中石和奚啸伯“很像”,无论从个头,扮相,还是嗓音,都有其共通点,但最像的我觉得还是对艺术的思考。京剧奚派艺术像一副水墨画,无论是运笔,还是提锋,都恰到好处。一张嘴,浓浓的书卷气扑面而来。


这与奚啸伯自身的文化底蕴有着很大的关系。奚啸伯自幼就熟读《左传》、《史记》等,在书法上也成就斐然,连欧阳中石也曾说,自己在书法上有很多地方得益于奚师。1985年,在纪念奚啸伯诞辰75周年的演出上,在最后,欧阳中石演了《白帝城》托孤一折,一句“搀扶”闷帘叫板,掌声不断。随着上场,每唱一句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个头扮相,音色唱腔,酷似奚啸伯。演出结束,一些老观众泪流满面,欧阳中石也哭了,台上台下哭成一片。奚啸伯在1977年去世。欧阳中石曾写到,“视徒如子,愧我无才,空负雨露。尊师若父,枉自有心,奈何风霜。”可见师徒之情,溢于言表。


欧阳中石先生留下了许多录像资料。不可否认,其对奚派艺术了然与胸。但我看中石先生的戏,身段略显单薄,这也是我实实在在的感受。票友也的确有票友的缺点。京剧演员看的是全面的艺术,尤其是角儿。欧阳中石作为票友那是一等一的,但若论专业,也是有其不足的地方。在奚派演员缺乏的大背景下,欧阳中石先生更显珍贵。

对京剧演员的评价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喜欢一个演员,总是怎么看怎么好,不喜欢一个演员,就算你演的再好也总有所指摘。对于中石先生,我想“标准”二字可谓是客观评价,标准的传人,标准的继承和传承。仅此而已。


戏苑奇葩


如何评价欧阳中石先生的京剧水平,放眼当今应该没有谁够资格。只能说是谈谈个人看法。

奚派亲传弟子中,我只看过天津的苏承龙先生 、石家庄孙宝成先生的剧场演出。没看过中石老人的明场,只是看过一些视频资料,缺乏临场观摩的亲身感受。

脱胎于言菊朋言派的奚派因其艺术风格甚为独特,如同它的本源一样, 生来就是小众流派,弟子不甚多,限于天赋,能得奚派艺术真味的更是凤毛麟角。入室弟子有刁元礼、韩志安、苏承龙、孟筱伯、孙宝成、张荣培等,说实话这些弟子知名度并不太高,前几天我曾上传一段奚啸伯亲自赐名的弟子孟筱伯先生的唱段,也很不错,但了解这位老先生的戏迷朋友很少。

反倒是未曾正式拜师的半专名票欧阳中石先生名头最大。

(照片左下角为奚啸伯先生,右上角为欧阳中石先生)

说起欧阳中石先生的京剧水平,我个人有这么几点看法:

第一:并不是正式拜师的弟子。

济南出生的中石先生中学时期就是个小戏迷,15岁时随口哼唱了几句《白帝城》,谁知被正在屋内聊天的奚啸伯先生听到,问其唱的谁的戏,并不认识奚先生的他答曰:“奚派”,那人言道:“那我教教你吧”。倍感诧异的欧阳中石一头雾水,当得知对方就是鼎鼎大名的奚啸伯时,如梦初醒,深施一礼,从此结下了几十年的师徒缘分。奚先生每到济南演出,年幼的欧阳中石总是随侍左右,学了不少奚派剧目。1948年奚先生有意让这位大有前途的学生式下海,但遭到欧阳先生父亲的反对而未成。未行叩拜大礼的他终究还是奚先生学生的身份,在当时的梨园界是不被承认的师徒关系。但他们之间情同父子感人至深的师徒情分历来被传颂不已。

第二:最得奚派神韵。

出身书香门第的奚先生所创奚派艺术,从唱腔到表演。举手投足间由内至外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尤其刻画文人形象入木三分,典型例子就是《范进中举》。这个剧本原作者是汪曾祺先生,1962年奚先生在石家庄剧团重排此戏,特地进京找爱徒欧阳中石切磋商讨,让他执笔重新修改唱词,从早期版本原唱的“小河流水清幽幽”到目前流行的“琼林宴饮罢了恩赐御酒”,正是出自欧阳先生的大笔。这次修改本成为该剧定稿,自此再未动过。北大毕业的文化学者、书法家欧阳先生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从气质上最近恩师,能更深层次的领悟奚派神韵。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一个学识浅薄、修养不够的演员是很难掌握奚派委婉细腻、清新雅致的艺术精髓的。

第三:嗓音条件最似奚啸伯。

以“洞箫之美”著称的奚派,对嗓音条件有着自己独特的要求,太亮、太窄、太高的嗓子不适合表现奚派唱腔,声音洪亮的“大喇叭”嗓子难以表达奚派悠远、幽怨、伤感、凄婉的艺术特色。中石先生恰好有一条厚而不浊、沙而不哑的嗓子,音量不大但能余味无穷,声调不高但能绕梁三日,神似乃师。正如中石先生自己所说:“我爱奚派,是觉得我和老师个头‘扮相、嗓音,甚至是艺术思路上都有不少相似之处”。毕竟京剧如同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勤奋只能保证你的下限,天赋才是保证你上限的决定因素。

第四:代表奚派传人最高水准。

中石先生跟随恩师多年,也许是同为票友出身的缘故,奚先生对这位才华出众的弟子也是格外垂青,艺术上倾囊相授,着力栽培。在奚派弟子中欧阳中石先生掌握的最多。奚先生临终把孙子奚中路托付给欧阳先生,嘱其代为培养,传授奚派艺术,足见恩师对自己这位得意门生艺术水平的信任。1985年在石家庄纪念奚啸伯诞辰的演出会上,最后一出戏是由欧阳中石先生主演的《白帝城》“托孤”一折,后台一句“搀扶”,就引起来了台下一片彩声。一出场无论是个头、扮相、嗓音、唱腔、韵味简直就是奚啸伯再现。这种艺术再现并不是形之于外的模仿秀,而是自内而外全面继承参悟后的神似。(本人曾在头条上传过中石老人这出戏的两个精彩视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欣赏一下。)

(欧阳中石先生和王玉敏先生《四郎探母》剧照)

第五:也有薄弱环节。

欧阳先生虽尽得恩师真传,但票友出身的奚先生在“手眼身法步”上并非拿手,同样非科班出身的中石先生也在表演上略显功力不足。特别是自1976年患上脑血栓后,身体行动更是不太方便,舞台上举手投足间偶有凝滞不到位现象,作为一个不“以演出吃饭”的演员来讲都能理解。

题目问的是“如何评价欧阳先生的京剧水平”,我的看法就是:

虽非首徒,甚至没行正式的拜师仪式,但称欧阳中石先生为奚派掌门领军人物绝不为过。

个人浅见。欢迎您的指正,期待您的关注。


明扬51


欧阳中石先生是首都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著名的书法家,教育家。但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京剧奚派传人,并且是一个标准的奚派传人!

中石先生在京剧上造诣很深,他师从奚啸伯,得其真传,也培养了很多奚派的再传弟子,张建国,张建峰等现今能登台的奚派演员也都向他问过艺,有的甚至直接拜师。可见欧阳先生在奚派的地位!但中石先生一生都未下海,从事专业的京剧事业,一直都以票友的身份票戏,偶尔的登台演出。


笔者看过欧阳先生的四郎探母和白帝城,不得不说,中石先生确确实实是一位京剧大家!他的有些腔非常像奚啸伯,所谓的洞箫之美也只有中石先生能够再现了!杨四郎见娘一折,欧阳中石把杨四郎内心极其复杂的情感表现的非常到位,一句回龙,后一句“千拜万拜也是折不过儿的罪来”一句就戳中泪点,我想也只有奚派唱腔能表现的这么到位了!

在白帝城托孤一折,刘玄德为报兄弟之仇,集结八十万士兵攻打东吴,却失败而归,这种心情可谓到底该如何表现呢?是恨还是悲?其实高派也有这一出戏,但个人觉得高派着重表现恨,奚派着重表现悲!而中石先生把悲痛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果然是一个好角!



在奚派日渐式微的日子里,欧阳中石显然是一株救命稻草,为奚派带来了一丝希望!本来因历史原因而遭冷落的奚派有现在这样的局面,我想欧阳中石先生是功不可没的!


一本书一杯茗一米阳光


欧阳中石先生文化造诣很高,但从不张扬,是我非常尊重的文化大家,他就像那陈年老酒,让人越品越有滋味,他所研究和追求的东西不管是书法还是京剧都达到了很高的层次,他为什么极少在媒体露面,题字,我想他老人家鄙视那些浮躁的社会现象,那些浮躁的人,祝老先生安享天伦之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