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中石的字好在哪裡?

厚積薄發66


目前,論資質學問,還沒有一個與歐陽中石先生齊肩的,可謂聲名顯赫。是一代書法大師。


歐陽中石先生的書法,取自唐楷歐陽詢的底子,二王為神韻,加上對隸書的滋養,篆書的意味,寫出了自己的,書法品貌,歐陽中石的書法,可謂是打入古人,走出古人的大師級書法家了。

我覺得,歐陽中石先生的書法有如下一些美學特點。

第一,深厚的傳統精髓

歐陽中石先生學習書法的歷程,屬於舊學啟蒙下的傳統書法學習。1928年歐陽中石出生于山東省泰安市肥城汶陽鎮的西徐村。


1951年考入北京輔仁大學,後轉入北京大學。195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後,在通縣做中學語文教師。1981年,歐陽中石被調到北京師範學院教育系,走上了書法教學之路。

我們看時間,歐陽中石先生大學畢業的時候,中國還處於老百姓買一支鋼筆都捨不得的時代,用毛筆寫字的人很多。因為中國經濟落後,毛筆字一直到歐陽中石先生進入北京師範大學還有一定的用處呢!

在這樣的文化薰陶下,想放下毛筆都不可能。

所以,八十年代興起了新中國以來的第一波書法熱潮。當時,我們已經在遠離毛筆字,學習書法完全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傳統文化的審美需要。


作為中國教師隊伍的最高學府首都師範大學,重視書法教育,就是由歐陽中石先生擔起這個重任的。

1993年,國家為了使書法教育更加深入持續發展,在首都師範大學設立了美術學(書法教育)博士點。

1998年,國家人事部又在首都師範大學設立書法博士後教學點,使首都師範大學成為我國高校第一所從博士後、博士、碩士到本科、大專完整的中國書法教育體系。歐陽中石始終是中國書法發展走向新時代的領跑者和組織者。


歐陽中石先生自己對書法非常熱愛,他早年得到武巖法師的啟蒙,後師承國學大師吳玉如先生。

這兩位先生,都是書法造詣很高的國學大師。啟發他從唐碑入手求法度之嚴謹,然後轉臨北魏諸墓誌;追自然朴茂。但是,他還是不滿足於晉唐之內的博大精深,後又遠涉篆、隸、甲骨、金文,直接探源書法的發展歷程。

歐陽中石先生在書法學習中,尤其對歐陽詢諸碑的臨池用力尤深。常作行書,從法二王,而又取勢於唐賢大家。草書以王羲之、孫過庭為宗,亦得益於黃庭經、祝枝山大家。


而後,逐漸形成自己婉妍秀美,瀟灑俊逸而又奇崛峭拔的書風。

歐陽中石不但在書法大世界裡吸取養分,還在姊妹藝術中,尋找靈感。他喜愛京劇藝術,曾師承京劇老生,後四大鬚生之一的奚嘯伯(1910--1977)先生學習京劇。

歐陽中石還根據自己對書法的發展需要,主編、撰寫了許多重要的學術論著,如《書學導論》、《學書概覽》、《書學雜識》、《中國的書法》、《書法教程》、《書法與中國文化》等等。



啟功先生與歐陽中石,各有風采。歐陽中石無啟功之秀,啟功無歐陽中石,志雄。

這些成績遠遠在一般書法家的造詣以上。他的完整深厚的書法造詣,也是令人高山仰止的

第二,藏拙於揚清

中國書法,自從唐代以來,總的書法情趣,皆以二王的妍美書風為指歸。但是,這種書風也給書法帶來容易孱弱浮豔的弊端。

所以,晚清提出了碑學新美學,這個書法美學思想,是有深刻的書法變革意義的,在近代也有深遠的影響。

碑學主要就是要弘揚書法雄強的一面,而不是一味的孱弱甜俗。這也是任何一個書法家很不樂見的。包括二王 本身,他們的書法也不是孱弱甜俗。

為了糾偏這種弊端,清代一些有識之士,提出了以碑學救帖學的書法美學思想。


歐陽中石用敏銳的眼光,看到了碑學給二王書法注入活力的可持續價值,也看到了碑學和帖學的歷史邏輯關係。所以,他也是努力學習了六朝墓誌和北魏碑版以後,又嘗試摻入二王體系來豐富書法藝術空間的一個探索者。

這樣雜糅結果,就是二王的流麗娟美的成分減弱了,雄強大氣的成分有所突出。


入於漢魏又不拘於漢魏的隸書。這個隸書書法作品,吸收了東晉《爨寶子碑》的美學要素,有不是拘於《爨寶子碑》的筆法體勢。

不過,如果魏碑雄強霸悍的一面過於突出,也會失去穩健風流的一面。

所以,碑學與帖學如何結合,也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習慣於二王書風的人,強調書風的純正性,不太習慣這種融會貫通的風格。但是,他們怎麼可能欣賞這種藏拙於揚清的大美精神呢?

第三,入於二王而不拘於二王

歐陽中石先生的書法,本來就取法二王的,高古、然後上追秦漢魏晉、熔鑄歷代名家精華,師於古人而不囿於古人,形成一家書風的。



于右任先生無歐陽中石之秀,歐陽中石無于右任先生之雄。

師法二王而又不拘於二王,這正是他勇於打進傳統,又勇於走出傳統的勇氣。所以,他的書法風格也是非常鮮明的。

那麼,他與二王書法風格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二王的書法比較強調流麗妍美,歐陽中石,也是從這個路上走過來的。

所以,他的書法仍然有流麗妍美的一面。

第二,二王書風不主張見圭見角,歐陽中石的書法作品,吸收了隸書和魏碑的質感,所以,不時會出現一些圭角,增加了筆力的挺拔和雄健。例如,歐陽中石非常典型的撇畫,在收筆部位,大膽吸收了隸書的重頓出鋒,給人以雄強穩健的力度之美。


第三,二王書風婉轉穿插。歐陽中石的書法,基本上沒有勾連綴合的連綿,而是善於構建空間章法的佈局,達到整體上處於穩健和變化的對立統一之中,這也許是歐陽中石是一個學哲學的學者特有的眼光吧。

綜上所述,歐陽中石的書法有古有今,有帖有碑,有漢有魏,有唐有宋,達到了碑帖相融的自由境界。

有人說我,人云亦云。其實,我一直看好歐陽中石的書法。

如果把歐陽中石與啟功比較一下,我們就會發現:可能啟功先生帖學的味道更多一些,所以,清風明月。而歐陽中石的書法,給人以萬象更新的豐富感。

如果我們再把歐陽中石與于右任先生比較一下,你會發現:于右任又沒有歐陽中石先生的帖學之美。

在藝術修養上,歐陽中石書法、繪畫、戲劇兼通,他更加註重藝術的共性,所以,他在書法中的章法、字法、墨法和筆法,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能夠跳出古典開古創新。


千千千里馬






為龍書法


我們去欣賞一個人的書法,不能只是單獨看他的書法,還需要了解其為人、處事,才能更好地去欣賞他的作品。

歐陽中石先生的書法就是這樣,單獨看字的話很難去評價,因為我們在網上看到的很多歐陽先生的字,很多是他的題字,這種作品說實話多數是敷衍之作,水平參差不齊。但這不是歐陽中石先生的問題,歷代書法家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為了應酬書寫的東西,往往比較隨意,很難通過這樣的作品來評價這個人的書法。就像啟功先生的晚年,也是因為知名度太高,應酬的作品很多,而往往老一輩的書家都還比較隨和,不太會拒絕人,因此難免為了應酬寫出一些一般的作品。

我們一般看到的歐陽中石先生的書法都是上面這樣的,用筆側鋒較多,寫的比較隨意,有些筆畫的處理還有點滑俗的感覺,格調不是很高。

歐陽先生的書法觀是非常重視對傳統的繼承的,一生慎言創新,而他本身也是這樣做的,對於傳統碑帖的繼承在他的書法作品上都能反映出來。歐陽先生的書法是唐碑和魏碑的結合,另外還受到晉人的影響,從他很多作品中能看到王珣《伯遠帖》的影子。

歐陽先生非常重視碑學,唐碑推崇顏真卿的《多寶塔》,歐陽詢的《九成宮》,魏碑則推崇元倪和石夫人,這是眾所周知的。

歐陽先生真正的一些作品,水平還是很高的,特別是他的魏碑功底非常紮實。例如上面兩幅作品,表現出來的氣韻、風骨實在是高妙。沒有很深的魏碑的功底的話,很難寫出這樣的字,這兩幅作品魏碑的痕跡還是很濃的。

而上面這樣的作品似乎更能代表他本人的風格,當他認真書寫出自己家數的時候,這才是真正歐陽中石的水平。格調清新高雅,沉著端莊,俊朗而又飄逸,古樸而又華美,如春水送舟,不疾不徐,優遊而盎然生韻。強烈推薦大家看看歐陽中石寫的《朱子治家格言》,非常優秀,很好地結合了唐碑,魏碑,個人風格也非常明顯。

歐陽中石的行書也很好,他將魏碑和晉人的行書進行了融合,還摻雜了宋人行書的意味,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伯遠帖》的味道。,形成飄逸沉穩、剛健溫潤、靈動厚重的書風。

正所謂:“已成家數,有疵易露;家數未成,有疵難評。”

因為這些題字書法,我曾經也誤會過歐陽中石先生的書法,題字書法,應酬之作,偶爾露出瑕疵也是正常。但我們不能只是盯著這樣的瑕疵來看一個書法家的作品,更要看到他優秀背後的努力。書法是最講究付出才有回報的,付出不一定有回報,但一個優秀的書家背後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

而歐陽中石先生的成就還不是最主要的,他最大的成就應該是在對傳統書法的繼承方面,和對書法教育的推動,以及他的書法理論水平。我本人就曾經看過他的書法理論著作,受益匪淺。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分享傳統書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感謝有你。


翰墨今香


歐陽中石題門牌大字還可以,其它沒看到好在哪裡;從他老師吳玉如那裡學來的,就象現在人學啟功、劉炳森一樣,學到什麼程度都沒有啥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