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路從來不用愁 這個村的大棚菜鼓了村民“錢袋子”

襄汾縣襄陵鎮薛村是汾水岸邊、姑射山下一個富裕秀美的村莊。

昔日,村民靠山吃山,多數人在山上的小石料廠務工謀生,不僅常有磕碰砸傷的事情發生,而且破壞自然生態;

如今,山上的生態環境得到治理,山下的村民建起了一排排蔬菜大棚,過上了紅火日子。

一直以來,薛村有種植蔬菜的傳統。這裡土地肥沃,“金襄陵”美譽聲名遠播;這裡灌溉便利,挖20米左右地下水就汩汩而出;這裡交通便捷,門前的公路北通臨汾,南達運城。但是,10年前,種植沒有統一規劃,形不成規模,產量不高,村民“小打小鬧”、自產自銷。


銷路從來不用愁 這個村的大棚菜鼓了村民“錢袋子”


許建玲在自家蔬菜大棚採摘黃瓜


“山上的活兒一停,許多村民就沒收入了。家家戶戶都發愁,尤其是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外出務工非常困難,一問年齡就沒人要了,婦女找活更困難。”今年59歲的村民張玉民介紹。

2010年,國家加大了對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嚴厲打擊非法開採活動。山上的石料廠停產後,薛村出現了大量閒置勞動力。當時的薛村村“兩委”班子也非常發愁,積極為村民想辦法、謀出路。通過組織村民外出考察,結合自身實際,統一規劃,制定了發展蔬菜大棚種植的思路,並積極付諸行動,得到眾多村民的積極響應。勤勞能吃苦又非常有遠見的張玉民夫婦,抓住先機,成了第一批承包蔬菜大棚的村民,也成了蔬菜大棚的第一批受益者。他們承包了4個蔬菜大棚,靠著夫妻二人的精心打理,跟許多村民一樣,蔬菜大棚鼓起了他們的錢袋子。

“種植是個勤快活,這個季節的黃瓜一天就得摘一茬。”每天一大早,張玉民夫婦就走進蔬菜大棚,為前來收購的客商摘下能上市的新鮮黃瓜。在大棚裡,張玉民的妻子許建玲也是主要的勞動力,她既是大棚的主人,也是勤雜工;既是種植專家,也是管護能手;既是銷售員,也是總會計。經過多年的摸索,夫妻二人樣樣都是行家裡手,只有在特別忙碌的時節才找人幫忙,為此節省了不少開支。

“今年早春,黃瓜、茄子等蔬菜非常搶手,茄子在地頭的批發價為6.6元一公斤,前來進貨的客商不僅多,而且有的提前預交定金,害怕到跟前跑了空趟兒。”

在張玉民夫婦承包的4個蔬菜大棚裡,每個大棚佔地0.8畝,黃瓜、茄子、西紅柿是常種的種類,每塊地一年四季都不閒著。眼下黃瓜長勢正旺,這是他們今年種的第二茬。按照往年經驗估算,今年預計可收入十餘萬元。

“銷路從來不用愁,一直都是臨汾、襄汾、運城等地客商上門收購。”許建玲說,優越的地理條件和優良的蔬菜品質,鼓起了村民的錢袋。

經過多年的發展,薛村蔬菜大棚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現有蔬菜大棚210餘個,佔地1000餘畝,襄陵鎮以薛村為依託建立了襄陵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襄汾縣在薛村設立了蔬菜技術服務團隊,聘請蔬菜種植專家定期和不定期進行專業技術指導,助力薛村村民致富奔小康。

如今,襄陵鎮黨委、政府大力扶持薛村蔬菜大棚種植產業,在政策、技術、資金等方面予以傾斜,積極打造有“金襄陵”特色的蔬菜品牌,不僅解決了當地大量勞動力就業致富,而且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銷路從來不用愁 這個村的大棚菜鼓了村民“錢袋子”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