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 鼓起農民“錢袋子”——平涼市大力發展勞務產業紀實

“在家門口的蘋果園幹活,既不耽誤幹家務活,每個月還能收入1000元左右補貼家用。”王轉紅是靈臺縣什字鎮李家莊村村民,往年,她除了每天為上學的孩子做飯外,其餘的時間就閒在家裡。

而今年,王轉紅在家門口“就業”,實現了“打工不用往外走,掙錢就在家門口”的願望。

“甘肅齊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今年新植果樹1359畝,由聚力勞務服務公司負責提供勞務用工,充分發揮勞務公司的橋樑紐帶作用和用工企業的接納平臺功能,將貧困戶與勞務公司、龍頭企業緊密聯結起來,建立“基地+勞務”模式,搭建就業橋樑,打造就業基地,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務工,真的特別好。”什字鎮副鎮長馬文瑞說。

調研謀劃

鼓起農民“錢袋子”——平涼市大力發展勞務產業紀實

市委四屆四次全體會議將勞務產業確立為全市農村經濟三大主導產業之一。去年5月以來,靈臺縣把發展勞務產業特別是就地就近輸轉作為助推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明確規定全縣行政轄區內所有涉及財政資金投入的項目,縣內農民工必須達到用工人數的50%以上,其中貧困勞動力必須達到30%以上;由社會資本實施的工程建設類項目縣內用工原則上也按50%和30%的比例要求;鄉鎮轄區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道路建設、水利工程等各類工程項目,全部使用本縣籍勞動力且貧困勞動力不少於30%。

“經調查測算,縣內222個農業企業、家庭農場和產業基地日用工需求1550人,縣列66個投資500萬元以上工程建設類重點項目日用工需求7000人。按貧困戶不少於30%、日工資60元/人、用工天數200天/年計,年度貧困戶總用工51.3萬人次,可實現勞務收入3078萬元,9206個有發展勞務產業意願的貧困群眾人均可實現收入3343.5元……”

貧困群眾去哪裡務工?企業為什麼吸納貧困群眾?政府如何為勞務產業發展提供政策機制保障?

“建機制,理流程,定目標,提要求,給政策,強激勵。”靈臺縣人社局局長姚德勤用18個字總結了政策槓桿撬動勞務產業發展的工作思路。

同時,靈臺縣堅持把黨組織建在勞務產業鏈上,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貼近群眾、瞭解群眾優勢,積極為貧困勞動力提供政策諮詢、崗位信息、技能培訓、勞務對接、權益維護等事前、事中、事後服務,全面摸清貧困勞動力數量、年齡、技能、培訓需求、就業意向,建立貧困勞動力信息庫並實行動態管理,積極開展貧困勞動力務工意向和企業用工需求對接,形成了“黨組織+勞務公司+企業+貧困戶”的勞務產業發展模式。

截至3月底,全縣共輸轉農村勞動力3.94萬人,創勞務收入8267.07萬元,其中就地就近輸轉貧困勞動力8659人,創勞務收入1818.39萬元,在農民增收、產業發展、企業增效、建強基層組織等諸多方面取得了多元綜合效應。

創新模式

搭建培訓輸轉平臺

今年57歲的郭義明,經過20多年的打拼,成了靈臺縣什字鎮遠近聞名的包工頭。“以前每一個活都要自己親自出去打問,這幾年活不好找,時常青黃不接。現在和勞務服務公司合作,不僅工資有保障還省事,這個活幹完下一個就接上了。”郭義明所說的勞務服務公司便是今年2月份由什字鎮村民杜金奎成立的聚力勞務服務公司。

杜金奎告訴記者,一方面,什字鎮不僅有很多在家的村民,加上週邊鄉鎮來靈臺二中陪讀的家長,有一大批富餘勞動力想在家門口務工;另一方面,什字鎮有20多家企業,以果品生產為主,這些企業也需要大量的臨時務工人員,特別需要一個“中間人”把農戶與企業聯繫起來,實現“脫貧致富路”。

“以前,縣上招商引資進來的這些大企業不和我們合作,現在公司已經和4個大企業簽訂了長期用工協議。”靈臺縣星火鄉上塬村村民白福民以前就是鄉上的包工頭,去年10月份成立了勞務服務公司。他說,公司成立以後,勞務輸出更加規範,也更有保障了。

記者從靈臺縣人社局瞭解到,目前全縣註冊成立勞務服務中心17家,發展農村勞務經紀人122人,實現了鄉鎮勞務公司、勞務服務中心全覆蓋。縣上對勞務公司和勞務經紀人進行政策法規、職業指導、勞務統計等方面培訓,一頭聯繫用工企業“找需求”、一頭組織貧困勞動力“覓門路”,通過指定或委派工長的方式開展派遣式、組團式輸轉,提高了勞務輸轉的規模化、組織化程度。

為了保障貧困群眾長期穩定收益,靈臺縣還依託農村“三變”改革,採取股份合作、訂單合同、價格保護、服務協作和流轉聘用等模式,推動建立農業企業與貧困勞動力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貧困戶在就地就近就業的同時,以土地、勞動力、技術等入股的形式開展合作經營,在土地租賃、就近務工、產業效益、資源變現、股權分紅等方面為貧困群眾帶來穩固的收入來源,支撐和保障如期脫貧、穩定脫貧。

精準培訓

脫貧務工向“技能型”轉變

“矮杆密植栽培從種植到生產時間較短,結果時間較早,產量有保證。從經濟性、操作性、產量以及蘋果質量等方面綜合考慮,以單行密植為主,以保證蘋果質量,為後期的銷售環節創造條件……”3月初,由靈臺縣創富勞務服務公司組織的蘋果矮化密植栽培技術培訓在靈臺縣星火鄉小塬村舉行。

鼓起農民“錢袋子”——平涼市大力發展勞務產業紀實

“上崗前要進行技術、法規常識、安全等方面培訓。剛開始幹活還要接受公司技術員的實操訓練,邊幹邊培訓,掌握了不少務果技術。”68歲的白寶奎是靈臺縣星火鄉東嶺村村民,家裡有8畝果園。這幾年,幹完家裡果園的活以後,他就跟著勞務公司給果業企業幹活,一邊務工掙錢,一邊學習務果技術。

“嚴格落實精準扶貧勞動力培訓‘四個一’要求,通過一系列培訓,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實現了勞務輸轉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苦力型向技能型的轉變。”靈臺縣人社局負責人介紹,縣上還注重從激發活力、優化服務、強化保障入手,不斷增強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教育引導他們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實現脫貧致富。

今年,靈臺縣結合對接和制訂“一戶一策”精準脫貧計劃,圍繞勞務產業助推脫貧攻堅這一主題,組織開展了兩個層面大規模調查摸底,按照“缺什麼培訓什麼、能幹什麼培訓什麼、願幹什麼培訓什麼”的原則,利用已建立的3家培訓機構和20家就業實訓基地,舉辦果樹栽培、肉牛養殖、蔬菜種植、家政服務、建築施工等精準化培訓2.9萬人次,做到了培訓對象、培訓內容與就業崗位對接“三精準”。

此外,在嚴格落實勞動者權益維護政策法規的同時,依據全縣勞務產業發展實際,推出貧困勞動力勞動保護由勞務公司出面協商、勞動爭議由勞務公司出面協調、勞動傷害由勞務公司出面處理、法律援助由勞務公司出面聯繫的一攬子權益維護機制,解決過去一旦發生維權問題一人對多人、個體對群體的問題,為貧困勞動力安心務工吃下了“定心丸”。

記者瞭解到,群眾在家門口務工,按最低標準計,每天收入60元,月收入可達1800元。隨著靈臺縣牛、果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規模經營程度不斷提高,通過發展勞務產業,村民實現了土地流轉穩賺、門口務工淨賺、“三變”改革多賺的多重增收效果,還培養造就了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促進了主導產業發展、企業效益提升、基層組織建強、農民面貌改善,有效增強了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