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肺部被磷弹贯通,95岁老人原是开国大将黄克诚的兵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我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

95岁的离休干部、老战士杨怀春喃喃不止,时而闭上双眼,仰头沉思,他慈祥的面孔上,丝毫看不出曾经的战火纷飞和难忘岁月。

用杨怀春自己的话说,他是一名不起眼的“小兵”。但这名“小兵”所在的部队却赫赫有名: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之一115师,到转战大江南北、名将辈出的传奇之师新四军第三师,再到以善打硬仗恶仗闻名、后来在朝鲜战争中赢得“万岁军”美名的38军之前身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

抗日战争、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如果把个人的经历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考量,这名“小兵”转战半个中国,经历了载之史册的重大事件,成为创造历史的无数英雄之一。

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肺部被磷弹贯通,95岁老人原是开国大将黄克诚的兵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周年纪念章”获得者杨怀春

14岁加入八路军

1925年,杨怀春出生在河南省商丘的一个孙姓贫苦农家。家无立锥之地,更别谈一二分糊口之田。3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带着4个儿女逃荒四处讨饭。乞讨到亳州时,父亲将十来岁的他送给家境较好的杨家,从此改姓了杨。

家,在幼小的心灵中永远是不能割舍的。于是,杨怀春偷跑出杨家,一路行乞一路回家。杨家将他找回来后,送到了更远的山东曹县,寄养在曹县一所庙宇的亲戚处,期望能断绝他回家的路。

1938年,林彪任师长的八路军115师在山东扩兵。“我去问当兵能吃饱饭吗,回答是‘能,还有干饭呢’。”杨怀春回忆说,就是这句话,让自己并没有多考虑就报了名参军,被编入八路军冀鲁豫游击队第五团,从此“跟了八路军走”。

14岁的杨怀春又小又瘦,没有步枪高,只能在团部当一名勤务员,后来进入卫生训练队,经过半年训练后被编入连队当卫生员,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就是到战场上给伤兵包扎,包扎后再由担架抬到后方。我们的口号是:哪里有伤兵我们就到哪里,后来卫生员伤亡过大,一个连就一个卫生员,经不起牺牲,这句口号就不喊了。”

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肺部被磷弹贯通,95岁老人原是开国大将黄克诚的兵

参加抗日游击战

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四军军部重建,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这是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这支转战大江南北的传奇之师,名将辈出,师长兼政委黄克诚更成为开国十大将之一。

杨怀春部列在第三师八旅二十三团。自此,他随着第三师先后在皖东北、苏北、山东从事抗日游击战争。

“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我们缴了日军的一门大炮。”杨怀春回忆说,抗战后期他跟随部队在山东滨海打鬼子,一次,从曹县出来一支大约80人的日军队伍,团里事先得到了情报,决定在黄河决堤形成的一个圈圩里打场伏击战。杨怀春跟在伏击队伍里,等诱敌的队伍将大部分敌人引入包围圈后,他们顺利抄了敌军的后路,抢到了一门大炮和几发炮弹。“这可是先进武器,后来日军为了抢回大炮,跟在我们后面撵了三个月,最终也没能抢回去。”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中共中央派干部、军队陆续开赴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当年11月,杨怀春跟随部队,从山东滨海向东北开拔。“从滨海乘坐小帆船,摇晃了一个星期横渡渤海,大部分人吐到肚里黄水都吐干了,一个星期几乎都没吃什么东西,下船后一看,海滩上躺的都是人。”结果是,到现在杨怀春还尽量避免坐车坐船。

由于当时东北的大城市主要掌控在国民党手中,大城市附近无法登陆,杨怀春所在的部队在一个荒僻的海滩下了船,随后移驻到辽宁黑山一带。

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肺部被磷弹贯通,95岁老人原是开国大将黄克诚的兵

四平战役负重伤

解放战争之初,新四军第三师从江南奔赴东北,改编成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在东北战场大放光彩,以善打硬仗恶仗而闻名,尤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的著名战例“四战四平”,让一纵名扬天下。正如曾经有艺术家谱写“献给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纵队”的歌曲《钢铁的部队》中写的那样:“钢铁的部队,钢铁的英堆,钢铁的意志,钢铁的心……四战四平街,威名天下扬。四战四平街,威名天下扬。我们越打越硬,越战越强,跟着英明的毛主席,勇猛地向前进!…… ”

在四平四次作战中,国共双方累计投入兵力达94万余人次,前后延续了2年时间。四平各次作战的得失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着国共在东北的全局性战略得失。因此,双方不惜投入精兵良将,鼎力相夺,攻守进退,互有胜负,四平几易其手。在四平之战中,解放军以总计伤亡4万余人的代价共歼灭国民党军6.8万余人,最终掌控了战略要地四平。四平战役的悲壮惨烈超乎想像,我军数万名将士血染疆场,长眠在松江大地。

“那打得惨啊,死的人都没法看,方圆十来里都是尸体。”回忆起当时的惨况,杨怀春闭上眼睛,久久沉默。

尽管“哪里有伤兵我们就到哪里”的口号不喊了,但在这一异常惨烈的战役中,卫生员仍要冒着枪林弹雨,上前线抢救伤员。杨怀春参加了第三、第四次四平战役,在第四次战役中,他在前线抢救伤员时,被敌军的磷弹所伤。

磷弹,就是弹体内填充磷药,除了弹体会引爆,磷药遇空气即开始自燃直到消耗完为止,与人体接触时也会发生严重的灼伤。杨怀春被磷弹从肋部穿入,洞穿肺部后从背部穿出,后被认定为战伤六级。“肺部贯通,肚子里瘀满了血,别人都说活不了了。”

靠着异于常人的体质和求生的欲望,杨怀春渡过了危险期,坐了20多天的担架,被送往邓家屯的后方医院治疗。放不下生死与共的战友,伤情好转没多久,他又回到了部队。

实际上,此时辽沈战役已近尾声,杨怀春又跟随部队参加了平津战役。此时,随着解放军规模的扩大,医疗卫生人员已不再需要冲锋到一线。在平津战役期间,杨怀春所在的后勤部门驻扎在河北廊坊,无处不在的生命威胁已大大降低。

慈祥安宁的老战士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因为肺部受伤、患上肺结核等身体上的原因,杨怀春于1950年初转业回到老家亳县,在刚设立的亳县县医院担任副院长。随后几十年间,他先后在阜阳行署公费医疗门诊部、阜阳县医院、县卫生局工作,直到1981年离休。

如今,杨怀春在位于阜城河滨路旁的一套普通住房里安享晚年。近日,记者来到老人家中时,几间一层平房围成的小院内静谧安详,中间一株柿子树上结了沉甸甸的果实,老人坐在一张藤椅上,慈眉善目,表情安宁。旁边,静静地坐着92岁的老伴。

“老爷子身体好着呢,你看每天都要写几个大字,眼不好了就靠感觉写,还要用电子放大镜看半个小时的报纸。”已经68岁的女儿成了老人与外界交流的翻译,她掀开门帘把我们让进屋,只见逼仄整洁的房间内,一张木桌上堆满了老人写的书法和用来阅读的报纸。

那些出生入死的岁月,在老人头脑中已渐渐模糊,有时候为了回忆一件事、回忆各个时期所在部队的番号,老人要闭起眼睛想上很长一段时间,末了只是眨着眼睛冲我们抱歉地笑。记者想找一些历史年代的资料,老人的女儿说,“很多文件资料都在文革时烧完了,只有一部分勋章实在舍不得丢,保存下来了。”

对老人来说,曾经的记忆可以远去,但有更多的事不能丢,为之洒热血的信仰不能丢。

本报记者 冯启俊/文 郭海洋/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