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家族: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

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依據家譜資料記載和歷史整理:

吳良,字種和。生性雄偉剛直,號老實吳,明帝賜封興隆世家。與弟弟吳禎以勇略聞名。

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吳良自鳳陽府三和集投奔朱元璋,擔任帳前先鋒,1354年(元至正十四年)秋,吳良隨朱元璋奪取滁州。

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春,隨朱元璋攻佔和州(今安徽和縣明朝淮西總管府駐地)。六月,從渡長江,攻佔採石(位於安徽馬鞍山市西南)、姑孰、太平(今安徽當塗)、溧水、溧陽。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隨朱元璋攻佔集慶(今江蘇南京),累立戰功,又隨徐達攻克鎮江、常州,守衛丹陽。

1357年(至正十七年),吳良奪取秦望山,攻克江陰。朱元璋便任命吳良為指揮使,鎮守江陰(蘇州)。當時,江陰地處要衝,背靠長江,扼守南北咽喉。吳王張士誠佔據吳地,橫跨淮東、浙西,兵強糧足,數次犒賞將士,欲要奪取江陰。朱元璋指示吳良道:“江陰是我東南屏障,你要對士兵嚴加約束,不要收留在逃人員,不要貪圖小利,不要和地方勢力爭鬥,只要讓境內人民安居樂業就行了。”吳良謹守命令,並修築防禦設施,後因功進封樞密院判官。

1359年(至正十九年),東吳軍(張士誠的軍隊,朱元璋稱西吳)大舉進犯江陰,戰船橫布大江。大將蘇同僉駐軍君山,指揮作戰。吳良派弟弟吳禎出北門迎戰,又暗中命元帥王子明自南門出擊,兩軍夾擊,大敗東吳軍。 不久,東吳軍又進犯常州。吳良派兵由小路出擊,在無錫殲滅東吳援軍。當時,朱元璋親率大軍與陳友諒交戰,國都金陵兵力空虛。張士誠卻不敢北上進攻,就是因為有吳良鎮守在江陰。

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徐達、常遇春奪取淮東,攻克泰州。張士誠再次出兵馬馱沙,侵佔鎮江,並派數百艘戰艦沿江而上。吳良在江陰嚴陣以待。

1366年(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親自率軍救援,大敗張士誠,一直追擊到浮子門。這時,吳良也出兵夾擊,俘敵二千。

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平定張士誠,加封吳良被為昭勇大將軍、蘇州衛指揮使,改鎮蘇州。吳良在蘇州,修繕武器裝備,加強軍民團結,進封都督僉事,又改鎮全州。

1369年隨徐達征戰青州府.

1370(明洪武三年),吳良升任都督同知,封江陰侯,食祿一千五百石,後追加一千石,獲賜鐵券。

1371年(洪武四年),吳良奉命征討靖州(在今湖南)、綏寧(在今湖南)諸蠻族。

1372年(洪武五年),廣西蠻族叛亂,吳良又作為徵南將軍鄧愈的副將,與平章李伯升出兵靖州,征討叛亂。吳良征戰數月,將左江、右江、五溪地區的叛亂全部平定,又趕赴銅鼓、五開,收復潭溪、太平,並在銅關鐵寨殲滅清洞、崖山叛軍。諸蠻族盡皆恐懼,紛紛歸附朝廷,粵西地區得以平定。

1373年(洪武六年)朱元璋詔書江陰候吳良鳳陽府督屯田居和州總管府(烏江鎮)。

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將青州封賜給齊王朱榑,吳良是齊王的岳父,朱元璋授命青州督建王府,居青州三和街,候官營(齊王府北門)。

1381年(洪武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吳良在青州病逝,時年五十八歲,墓碑記載亥山已向鬥牛形。朱元璋輟朝三日,追贈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中軍都督、江國公,賜諡襄烈。

1382年(洪武十五年)二月,賜葬鐘山之陰。

受胡案影響,吳良次子壽安支有孫三人,思賢思禮後裔自江南徐州之烏龍江老鴉窩(江陰)遷壽邑吳家營。留守候府一支思元后裔自應天府後宰門候府經河北馬鞍廠遷居青州吳家井,其後裔三支分遷高柳、紅河、井塘(各支遷居地詳細資料有譜記載)。

良公後裔歷經696年世系完整,受胡案影響以及反清復明運動,家譜各支皆有失諱記載,在此不再敘述,以譜載為證。

【附吳良、吳禎兄弟墓,圖文來自網絡】

吳良、吳禎兄弟墓位於南京市太平門外板倉街3號新世界花園小區內,當初吳良、吳楨墓神道石刻在老南京電影機械廠內,據介紹這些石刻因當年電影機械廠建設的需要也進行了位移,以後電影機械廠倒閉了,廠區及廠房賣給房地產開發商,開發了新世界花園小區。作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吳良、吳禎墓也圍在小區內。


吳氏家族: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江國公吳良、海國公吳楨兄弟倆,定遠(今安徽定遠)人,皆是明初開國功臣。二人原名國興、國寶,因避朱元璋字國瑞的“國”字諱,而改賜名良、楨。兄弟倆跟隨朱元璋起兵於濠梁,作戰英勇,屢建戰功,深受朱元璋讚賞,委以重任。吳良官至樞密院判音、昭勇大將軍、蘇州衛指揮使,都督鎮守江明十年,洪武十四年(1381年)病逝於青州,時年58歲,贈“江國公”溢“襄烈”。吳楨不僅作戰勇猛,且深通水兵戰法,屢次襲敵取勝,被封為靖海將軍、靖安侯,曾率水師追擊矮寇至琉璃海面(今臺灣一帶),大勝而建功。洪武十二年(1379年)卒,追封“海國公”溢“襄毅”兄弟倆皆賜葬鐘山之陰。


吳氏家族: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吳良、吳禎墓國保碑

吳氏家族: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吳良墓神道石刻現存一個龜趺座(碑無存)、一對控馬官、一對石羊、一對石虎、一對武士。

吳氏家族: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吳良墓神道石龜趺身上馱的石碑沒了

吳氏家族: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吳良墓神道石刻

吳氏家族: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神道一側石刻

吳氏家族: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神道另一側的石刻

吳氏家族: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石馬及控馬倌一

吳氏家族: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另一個石馬及控馬倌

吳氏家族: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墓前石馬障泥(毛氈墊子)的紋樣是二馬追逐圖

吳氏家族: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吳良墓神道武官一

吳氏家族: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吳良墓神道武官二

吳氏家族: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吳禎墓文字說明銅牌

吳楨墓現存一對石羊、一對石虎、一對武士。

吳氏家族: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吳禎墓神道石刻

吳氏家族: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武官一

吳氏家族: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武官一的背面

吳氏家族: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武官一的側面

吳氏家族: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武官一的腳部

吳氏家族: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武官二

吳氏家族: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武官二,吳氏兄弟墓前石刻還是非常漂亮和精細的,這一點與常遇春墓相似,就是石刻的體量稍微小一點

吳氏家族: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石羊、石虎和武官一字排列

吳氏家族: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石虎蹲在石座上,它的身上有花紋,尾巴盤到後爪前

吳氏家族: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石羊跪臥在石座上

吳氏家族:山東壽光吳氏家史


在吳良、吳禎墓道附近還有一口比較大的石井在小區的葡萄架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