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乾縣熱血志士革命史

宋秉哲出生於1908年。大清末代皇帝搖搖欲墜,山河破碎,生靈塗炭,黃河決堤氾濫,宋秉哲的父輩加入逃難的人流,從河南涌向陝西,一條扁擔左筐放著呀呀待哺的馬娃(宋秉哲的奶名),右筐裝些急需的衣物,沿門乞討,輾轉至乾縣北鄉青梁山腳下的泔河,看中了河灘北岸的一片沙土沉積地,水草茂盛,可圍堰造田,北坡亦能開懇,便停下腳步,決定在此紮根。北坡有一處水衝的圓形孤圈。聰明的河南人四面挖土,填塞溶洞做院,四周鑿窯而居。

民國後期,宋秉哲父輩種菜養羊,略有積蓄,買塬上居村敗落的王姓大院,發展成坐北向南東西一排的宋家小村,宋秉哲就住在東頭靠大路的新窯院。做為客戶人家,說話行事總把自已看的很低。加之貧窮與苦難的經歷,宋秉哲從小就養成謙和待人,謹言慎行,忍辱負重外柔內剛的性格。年滿若冠時,修長的身材,清廋的面龐,樸素的衣著收拾得乾淨利索,給人以儒雅的君子風度。

陝西乾縣熱血志士革命史

宋秉哲娶屈氏為妻,幾十年風雨與共,宋秉哲常奔波在外,屈氏拉扯四兒一女,長大成人,從無怨言。從解放前為地下革命同志燒湯造飯,到解放後為公社下鄉幹部做澆湯麵,期間煙薰火燎,受苦受累,不厭其煩,總是樂呵呵的迎來送往。

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宋秉哲頗通音律,主要是吹奏簫、笛之類的樂器。居村廟殿有“居土”一幫人串鄉入戶為人祈福唸經,總要叫宋秉哲一同前去,所以有幸交往各地名人。白草坡地下黨張岐把宋秉哲推薦給乾縣地下黨人蘇智,經考察後於1937年5月同張岐一起成為峰陽地區較早的地下黨員之一。併成為張岐交通站的交通員宋秉哲,行走手持簫管,身著長袍,以居士身份為掩護,接送往來邊區的幹部,學生,傳遞情報,風裡來雨裡去,不顯山不露水,從未有一次差錯。得到了組織的信任。

1946年6月,受陝西省委領導人委託,乾縣、永壽工委書記蘇智帶領段福祥,羅銘,孫玉亭等十多位同志分批迴到乾縣,開展敵後武裝工作。做為反共馬前卒的永壽偽縣長李同連,夥同縣保安團團長呂積成積極反共,將觸角延伸至乾縣。不定期的派小股便衣特務,從山後或溝西來峰陽偵察,敵人似乎嗅到了蛛絲馬跡。據住在河灘的張德,張賢報告,河灘路口,及馮市溝邊幾次有三三兩兩的陌生人轉悠,象要等什麼人。對此情況,張岐和宋秉哲均感到安全工作上的重大壓力。

那是1946年8月的一個黎明,蘇智象往常一樣,喬裝成奔喪者,身背褡褳內裝大臘,頭戴孝帽,從馮西寺溝梁下河,快上塬時,實然看見溝西岸有三個穿便衣的人,小跑的衝下溝來,不象常人行路的樣子,頓生疑慮,快步上塬後,在張岐崖背上喊了一句:“河西有情況,趕緊組織人警戒,我走宋家去了”。張岐安排塬上的兄弟告知石羊的劉仁,也匆匆的趕往宋秉哲家中。約有半個小時,劉仁滿頭大汗跑來找宋秉哲說:“我假裝給牛捉草行至北路口,碰上三個身穿便衣的陌生人問宋村在那兒,有個名叫馬娃的人,我把那三個支去了宋村,跑下來給你報信,來者不善,快逃跑吧!”宋秉哲抱拳說:“謝老哥辛苦了,為我們操心你也先躲一下。估計敵人將宋家和宋村弄不清楚。”劉仁走後,蘇智鎮定的說:“敵特絕不是專為一個馬娃來的,目地是尋找更多的同志連窩端,情況確實緊急。”張岐說:“白草坡不會有人告密,可能是秉哲外出活動多,敵人有所懷疑,為防萬一殺個回馬槍。秉哲你先同蘇智南下河灘,要保證蘇書記的安全,晚上莊後柿子園見。”宋秉哲同蘇智走到宋家河灘的老莊子,該莊子地形隱蔽,只要不動煙火,極難看見。宋說:“不走了,你我如果上鐵佛屈家,敵人若從宋村下河,一眼就可以看清南坡上的人,不用怕,依我這槍法,足以在門前的開闊地將他們撂倒,還能得些武器。”傍晚,張岐聽張德回報,那三個人半下午就返回溝西去了。張岐,宋秉哲一顆懸著的心總算放了下來。

陝西乾縣熱血志士革命史

1947年2月10日,永壽縣偽縣長李同連接到呂積成的情報,調集保安團800多人馬,傾巢出動,欲將峰陽地下黨人一網打盡,乘夜黑分別包圍了五峰山前七個村子,實行地毯式搜捕。李同連指派偽警隊隊長帶領30多人又包圍了宋家和下居村。挨家挨戶搜尋一個名叫馬娃的人,各家主事的人都說:“村中沒有馬娃這個人。”敵人在宋家一無所獲。將魔爪延伸至下居村,在村中一王姓大戶的磨窯裡發現了渭南口音的老李,立即五花大綁,同老李在一起的是王家佃戶劉興才(豆村人),立即出面作保說:“老李是渭南販磨子的石匠,窯門口現放著拉運石磨子的木架子,因貨未齊備,我叫老李給我鍛一天磨子,這一扇磨石剛抬開,長官就進來了,我以身家性命擔保,老李是個好人。”狡猾的警長心生一計,將老李拉到宋家門前大場,拷打審問,想逼宋家的馬娃現身。

老李的真實身份是乾縣北部十幾處地下黨組織的聯絡員。真名叫孫玉亭,常以鍛匠,賣瓦盆,貨郎擔為掩護,遊走於各村,所以認得老李的人很多。正在緊要關頭,從河灘上來的宋秉哲得知情況危機,動員上居村何新正老先生,會說話的王三,胡四等人,拿了一條黃金葉紙菸,一壺酒送給警隊長,說:“一點小意思,不成敬意。老李是個生意人,只想著多賺錢,咋能和共產黨攪在一起”。當時在場的人一齊做保,說服了警長,老李得以虎口逃生,當場釋放。解放後,孫玉亭出任永壽縣縣長,常唸白草坡好人多。在一篇回憶錄中說:“我的群眾基礎好,所以得救了。”

陝西乾縣熱血志士革命史

1948年,西北野戰軍常寧一戰,全殲國民黨203師和呂積成保安團,乾縣解放的曙光來臨,白草坡交通站的工作,愈加繁忙,宋秉哲四處奔波,除了傳遞情報外,還要摸清峰陽地方上殘餘土匪及惡霸地主手中的槍支武器,也要摸清各村苦大仇深的貧農,為建立村級新政權物色人選。1949年6月19日,乾縣解放,縣委任命宋秉哲為,注泔十區,四鄉(溝圍鄉)鄉支部書記,徐西亭任鄉長,新的任務是十萬火急的擁軍支前工作。短短的二十天時間,動員溝圈鄉群眾,捐贈糧食3萬多斤,組織各村婦女不分晝夜趕做軍鞋兩千多雙,完成了上級下達的任務。

1950年至1954年,溝圈鄉鄉政府在宋村掛牌辦公,宋秉哲積級配合十區幹部,組建各村農民協會,選定村長,收繳敵特槍支,震壓反革命,實行土地改革,徵收糧食支援城市,動員青年抗美援朝,殫精竭慮,黑白晝夜忙個不停。

1954年,四鄉政府移至豆村,宋秉哲因體力不支回到東胡村,主動推薦豆村劉選賢接任鄉支書。仍沒有停下革命的腳步,出任東胡村黨支部書記,1958年峰陽公社在薛家建立,宋秉哲連續三屆被選為峰陽公社黨委委員。在東胡村和老黨員張萬春搭檔,帶領宇志成、董順玉、何景玉,郭志發一批年輕黨員,一直工作到1978年責任制前退休。宋秉哲從一個逃難者的貧苦青年,到成為中共地下黨員,從地下交通員到村黨支部書記,在基層為黨工作達42年之久,其間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總是腳踏實地,團結同志,勤勤懇懇,從不張揚,幾十年如一日。1983年走完了他人生的76個春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